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132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绿色视野》2011,(12):30-32
金寨县属淮河流域,是安徽省最大的库区县,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库容50多亿立方米。两大水库的水源保护与水量、水质不仅是金寨县参与省会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身份证和通行证,也事关下游广大地区的长治久安。早年在战争创伤尚未治愈情况下,为修建两大水库,淹没了金寨十万亩良田,十多万亩经济林,上靠迁移十万移民。  相似文献   
52.
黄河上游的河湟谷地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是黄河沿线耕地开垦的最西端,聚落和耕地重建对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建立了北宋后期(1117年)河湟谷地聚落和耕地数据库,以聚落空间分布为基础,运用网格化模型,重建了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耕地格局。结果表明:(1)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聚落集中分布在黄河、湟水河干流沿岸海拔相对较低、坡度较缓的河流冲积和洪积平原。(2)河湟谷地的耕地总面积为304.67 km2,分配有耕地的网格仅占全区的16.16%,垦殖率最高的网格仅为24.16%,其中,湟水河谷耕地分布网格约占全部的74.06%,黄河干流约占25.94%,说明北宋后期耕地开垦主要集中在湟水河流域。(3)从聚落分布的海拔高度来看,大部分耕地网格分布在海拔2600 m以下的川水地区,说明当时耕地分布范围不大,海拔高度极大地限制了耕地的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4)基于聚落重建耕地空间格局,其结果符合耕地随聚落分布的事实,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53.
刘骞  王维  罗彬  王康 《环境工程》2021,39(5):45-54
基于SWAT构建了岷江流域分布式水文和污染负荷模型,模拟水文变化过程的效率系数超过0.6,模拟污染物浓度的效率系数超过0.5,能够有效模拟岷江流域2015-2018年的水文、污染浓度和通量变化过程。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岷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同减排措施及气象驱动条件对岷江流域水环境改善贡献。结果表明:岷江流域11个国考断面COD、NH3-N、TP排放量分别下降8%、13%和12%,其中8个考核断面废水排放量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其中点源强度下降,密度上升;岷江流域中段排放强度高、减排量同样凸显,成都市对岷江出境断面污染物排放及减排贡献均高于眉山市;各项减排措施中,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对污染物减排及通量降低占主导作用,对CODMn、NH3-N、TP通量减排分别贡献53%、71%、81%;生活源减排贡献大于工业源减排,点源减排贡献率大于面源污染减排;污染减排措施对凉姜沟断面CODMn、NH3-N和TP浓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0.7%、26.8%和34.4%。  相似文献   
54.
漳河上游地区众多的水利工程改变了流域水循环,同时也影响了河流泥沙和生源物质的循环过程。为揭示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沉积物中磷的赋存特征,采用改进后的连续化学萃取法分析了漳河上游沉积物中总磷(TP)和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漳河上游沉积物中的TP含量为405.94~899.98 mg/kg,低于我国其他主要河流,接近我国东部平原湖泊含量水平。漳河上游的TP富集指数(PEI)均值为1.15,表明漳河上游富营养化风险较高。可交换态磷(Ex-P)、铁锰螯合态磷(BD-P)、铁铝氧化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HCl-P)分别占沉积物中TP含量的1.13%、33.96%、12.99%、35.05%。BD-P和HCl-P是沉积物中主要的磷形态,Ex-P的含量最低,NaOH-P的含量波动最大。漳河上游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约占TP含量的38.36%~52.04%,其中,清漳干流的BAP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河段。清漳源头的水土流失及浊漳河的磷输入对漳河上游BAP含量的贡献较大。统计分析显示,漳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中,TP和磷形态的空间分布无显著差异,表明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代表的强烈人类活动对漳河上游沉积物中磷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NaOH-P含量与沉积物中黏土和粉土的占比有较高的相关性,BD-P和NaOH-P是控制沉积物中BAP构成的重要因素,Fe含量是沉积物中TP含量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55.
文章在分析岷江上游水电开发规划与流域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都江堰美学、经济、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对其进行保护的基本要求,讨论了紫坪铺水库工程与都江堰保护的战略抉择问题,并论述了流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大渡河上游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大渡河上游地区金川、壤塘、马尔康三县18665km2土地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0年,研究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多样性增加,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整个景观表现出以草地为基质,以林地变动为主要特征。5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53687hm2,大部分转变为灌木林地和疏林地。有林地的空间动态,如斑块密度下降,形状趋于规则等,显示该地区森林减少主要是有计划采伐的结果。耕地面积的下降则表明当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7.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虎杰 《四川环境》2001,20(4):51-52,56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森林破坏、植被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在上游地区应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生态型持续农业系统和生态文明示范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8.
渭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贡献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不断减少,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分析天然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47以上,采用假设法,将气温从非降水因素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80年代以后,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其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导致径流减少。  相似文献   
59.
西康扁桃[Amygdalus tangutica (Batal.) Korsh.]是西南干旱河谷区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特色乡土灌木树种,为准确估测其地上生物量,采用全株收割法,获取了80丛西康扁桃灌丛及其588个萌生株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地上生物量数据,分别建立灌木丛与萌生株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选取8种[地径(D)、高...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