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4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岷江成都段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峰  尹辉  范莉  唐颖 《四川环境》2005,24(6):77-79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岷江成都段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中8种化合物的危害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岷江成都段受多环芳烃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苯并[a]芘并出现超标情况。  相似文献   
72.
从耕地占有数量及利用效率、土地资源构成、村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村落布局4个方面,研究岷江上游4个典型村落农业资源利用变化特点,认为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科技进步程度、民族文化和历史因素、制度政策、市场因子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是形成村落资源利用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73.
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中与土壤碳氮元素循环有关的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两个群落中,腐殖质层(A)中6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淀积层(B)和母质层(C)中的酶活性;(2)白桦林A层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冷杉林A层土壤,而C层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冷杉林明显高于白桦林,但C层的其它4种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3)土壤酶活性的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7、8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或是凋落物高峰期的10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多酚氧化酶).可见,不同土壤酶的活性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土壤酶的活性(如多酚氧化酶)明显受凋落物动态的影响.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74.
为了解川西亚高山地下生态过程和细根在森林碳(C)库中的作用,采用钻取土芯法,研究了川两亚高山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2006年一个生长季节内的细根生物量动态及其C储量特征.冷杉细根现存量显著大于白桦,二者分别为(6.5790±0.220)thm-2和(3.334±0.182)t hm-2.细根生物最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以10月最高,6月最低.同时,每次细根大量发牛后,都随之产生大量细根死亡.细根生物量和C储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冷杉83.24%的细根分布于土壤表层0~10 cm范嗣内,11~20 cm为16.76%;而白桦50.26%的细根分布在土壤表层0~lOcm的范围内,0~20 cm层为80.39%.活细根在各层中占总细根量的73%以上.冷杉和白桦细根C含量分别为47.21%±2.56%和42.71%±0.89%,对应的细根C储量分别为(3.106±0.104)t hm-2和(1.377±0.078) thm-2.图1表3参37  相似文献   
75.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解译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谢强 《四川环境》2002,21(1):51-53
本文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岷江上游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调查,结合地面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岷江上地区以森林,草地为主要类型的生态环境现状,并对该地区1988年至2000年时间跨度内土地覆盖状况的动态变化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6.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900—2600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600-3100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7.
高氯酸盐能够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吸收,抑制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导致碘的缺乏,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究岷沱江流域高氯酸盐的水污染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和人体暴露风险状况,采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岷沱江流域内采集的38个地表水和41份大米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高氯酸盐在采集的岷沱江流域地表水中检出率为100%,在岷江流域和沱江流域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608~328.6μg/L和3.39~19.60μg/L,平均值分别为50.2μg/L和6.39μg/L,其中岷江支流青衣江以及沱江干流中人口和工业更为集中的成都段地表水中高氯酸盐浓度更高。(2)岷沱江流域大米中高氯酸盐的检出率分别为76.5%和91.7%,浓度范围分别为N.D.(低于检出限)~55.0μg/kg和N.D.~265.7μg/kg,沱江流域大米中高氯酸盐浓度均值高于岷江流域,岷江流域地表水和大米中高氯酸盐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3)对于岷沱江干流中的高氯酸盐,其水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低水平,但青衣江呈现高风险。(4)岷沱江流域居民摄入高氯酸盐的主要途径为饮用水,在平均暴露模式下,岷沱江流域内居民通过大米暴...  相似文献   
78.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岷江上游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十里乡)、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茂县生态站,1986年开始人工恢复)和原始森林及次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上卡卡沟)选择样地,对其乌类物种多样性在夏秋两季进行了调查,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有微小差异,但总体一致。综合夏秋两季,茂县生态站夏季的鸟类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最高,十里乡秋季的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值最低,上卡卡沟秋季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低,表明各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拟合各样地鸟类的物种-多度曲线模型,十里乡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拟合,茂县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相似,上卡卡沟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分割线段模型分布拟合,夏秋季的物种-多度模型无明显差异,仅茂县的物种-多度模型与风何级数分布拟合,并对鸟类对生态恢复的监测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物种-多度模型是良好的生境变化生物指示因子,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79.
岷江上游脆弱生态环境刍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成都平原的水源生命线。但几十年来,该区域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被列为南方山地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区。在分析岷江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的自然因素: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地貌状况和地面组成物质的脆弱性以及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人为因素:土地的过度垦殖、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草场的过度放牧等,提出了改善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对策。结果表明,科学利用与发展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大坡耕地的坡改梯力度,合理利用土地、重视干旱河谷的治理、聚落的重建与迁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既可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又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最终使该区甚至整个川西地区的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0.
河流健康状况评价是河流管理和河流生态系统监控的基础。本文针对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岷江上游开展河流健康状态标识及评价研究。尝试从河流结构、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服务功能3个方面袁征河流的健康状况,其中引入鱼类生物完整因子,结合岷江上游水生生态特点及国外研究现状拟定了12个指标对该因子进行表述;并采用多目标模糊评价模型,在确定岷江上游指标权重与指标标准特征值前提下,开展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由于电站的建设导致枯水期减水河段的河流动力大幅度下降;蜿蜒度以及水质状况良好;减水河段长度比及纵向连通性较差,岷江上游鱼类生物完整性属差的状态,社会环境功能指标一般。河流的综合健康状况处于较差状态,需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以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