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4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1607篇
安全科学   141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228篇
综合类   3119篇
基础理论   719篇
污染及防治   663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猪场沼液是规模化猪场沼气工程排出的具有高悬浮固体(SS)和高污染负荷的一类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生物沥浸法调理实现其深度固液分离,对该废水生化处理达标排放意义重大。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猪场沼液在不同浓度营养剂下的生物沥浸处理,并将获得的沥浸泥作为接种物回流,回流比为1∶1,共连续处理6批,测定pH、过滤比阻(SRF)、泥饼重金属含量及滤水水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当营养剂浓度≥15 g·L~(-1),其处理效果较好且稳定;pH降至3.5以下,SRF降至5.0×10~(11) m·kg~(-1)左右,脱水速率提高86.1%,泥饼重金属的浸出率高,其中Cu≥49.5%、 Zn≥72.7%。沼液经生物沥浸处理后体积减少40%~50%,抽滤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含量、总磷(TP)含量和SS分别从原稀释沼液的27 669.8、1 014.8、582.1和27 857.1 mg·L~(-1)降至423.8~499.3、671.4~704.0、0.7~1.1和0 mg·L~(-1),去除率最高可达98.5%、33.8%、99.9%和100%,大大降低了后续生化处理的难度。采用生物沥浸法处理猪场沼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沸石联合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固定化,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不同粒径沸石及不同组分固定化方法对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氨氮的影响;通过动态实验,考察了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的机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经过16 d的驯化,氨氮去除率为90%以上;沸石吸附氨氮为快速吸附,粒径<0.5 mm的沸石的吸附容量明显大于其他粒径的沸石;不同组分固定化小球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不同,各组分均有贡献,吸附容量依次为:沸石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小球>微生物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可分为4个阶段,即沸石吸附阶段、吸附饱和及微生物适应阶段、硝化作用明显加强和沸石部分再生阶段、微生物作用良好和沸石进一步再生阶段,最终沸石吸附与生物再生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中,氨氮去除率达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993.
采用间歇式摇床试验,研究了葡萄糖共基质条件下Fe^0-厌氧微生物体系中Fe^0投加量、pH值、染料初始浓度对活性艳红X-3B模拟废水脱色率的影响,比较了Fe^0-厌氧微生物、纯厌氧微生物及纯Fe^0 3种体系中废水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Fe^0-厌氧微生物体系中初始浓度(50~500mg/L)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率影响不大;而Fe^0投加量、pH值存在一个最佳范围;当Fe^0投加量为260mg/L,pH值为6.0,污泥浓度为0.35gVSS/L,停留时间约为30h时,体系中活性艳红X-3B的脱色率可达90%左右,比相同试验条件下纯Fe^0、纯厌氧微生物体系达到此脱色率所需时间分别缩短了约1/2、7/10。在Fe^0-厌氧微生物体系中,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可推测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机理主要是其偶氮键发生断裂,生成苯胺和萘类物质,而且苯胺和萘类物质能得到进一步降解。  相似文献   
994.
微生物絮凝剂改善城市污水厂浓缩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作为污泥絮凝脱水剂,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浓缩污泥进行调理,确定该絮凝剂对浓缩污泥脱水的处理工艺参数为:微生物絮凝液最佳投加体积为6%~8%(体积比),发挥絮凝作用的最适污泥温度为28~32℃,最适pH为6~7。经微生物絮凝剂调理的污泥在3 000 r/min离心9 min,污泥脱水率高达82.7%,滤饼含水率降低至77.3%,污泥脱水后体积减至原来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995.
脂肪酰基氨基酸对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了N-月桂酰基谷氨酸、N-月桂酰基甘氨酸、N-月桂酰基丙氨酸和N-油酰基甘氨酸4种脂肪酰基氨基酸对HVI 350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采用高倍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矿物润滑油中添加少量脂肪酰基氨基酸后,矿物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性能明显改善,且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增多、形态发生变化,这可能是脂肪酰基氨基酸增加了微生物的营养,且具有表面活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从而促进了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基于PCR扩增的分子生态技术DGGE、T-RFLP和LH-PCR,对2种典型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生活污泥、焦化污泥)进行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并以此比较3种技术的优劣,提出不同应用条件下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根据实验结果:DGGE得到的条带较多,但误差来源也最多;T-RFLP技术较为灵敏,但需要选择适当的内切酶,严格控制酶切条件,并且文库比对误差较大;而LH-PCR操作简单,结果稳定性较高。虽然目前尚无法判断3种方法的准确性,但LH-PCR在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中已显示出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997.
垃圾填埋场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垃圾填埋场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规律,在北京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分别选定监测点,利用安德森六级微生物采样器,对填埋场空气微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定点取样、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气细菌粒径分布均为第Ⅰ级(>8.2 μm)最高,填埋区空气细菌粒径呈偏态分布,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分别在第Ⅳ级和第Ⅲ级出现第2个峰值。携带细菌的可吸入微粒在渗滤液处理区比例最大。空气真菌与放线菌均在第Ⅳ级分布最高,携带真菌和放线菌的可吸入粒子的比例显著大于细菌(P<0.05)。填埋区不同作业时段空气微生物粒径在各级分布比例基本一致。填埋区细菌气溶胶中值直径为5.7 μm,渗滤液处理区为3.7 μm,生活区为5.3 μm,显著大于真菌气溶胶和放线菌气溶胶的中值直径(P<0.05)。  相似文献   
998.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石油烃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种类、石油烃降解酶、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9.
在美国SavannahRiver国家实验室(SRNL)的小试实验中,一种最初设计用于处理含碳氢化合物土壤的微生物工艺可使从油沙中回收沥青的速率加快5倍。该技术的核心是一种称为“生物虎(BioTiger)”的微生物制剂,是从一个老炼油厂的废水氧化塘中分离培养得到的十多种微生物组成的菌群。在生物修复过程中,一些微生物可产生表面活性剂,使碳氢化合物易于被其他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00.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是制约生物处理出水达标和回用的主要污染物,处理工艺和操作条件的不同可能造成其特性差异。阐述了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定义和产生机制,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组成、分子质量分布、亲水/疏水性、螯合性和毒性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影响其产生、特性和去除的因素。由于膜的截留作用使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积累,容易引起膜污染。可以通过优化操作条件,减少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产生,提高出水水质,有效地抑制膜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