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09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采用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在SBR反应器内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并对其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COD负荷为1.5kg/m3·h~1.8kg/m3·h,表面气体流速在0.0052m/s之间,沉淀时间控制在10~8min时,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20d后完成好氧颗粒污泥的驯化和培养。研究发现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相以杆菌和丝状菌为主,球菌较少。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好氧颗粒污泥的微观结构,颗粒污泥具有不平整的表面,轮廓清晰,表面有薄层粘液覆盖并有绒毛状结构。颗粒污泥表面和内部有明显的孔洞或孔隙。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有机物降解能力和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  相似文献   
372.
以硅酸钠、硫酸和硫酸盐为原料制备聚硅酸金属盐(PSMS)复合絮凝剂,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金属元素与聚硅酸(PS)的相互作用情况,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S、PSMS和相应简单金属盐(MS)的形貌,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絮体粒径变化及破碎与恢复情况,并考察了PSMS在不同投加量下处理腐植酸模拟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PSMS的红外光谱图中有M—O—Si振动峰出现,扫描电镜显示PSMS的聚集单元表面异于PS的平滑,为细小不规整的晶体颗粒,并与相应硫酸盐(MS)形貌有一定关联。此外,无论是所形成絮体的粒径还是对腐植酸的去除效果,聚硅酸硫酸铝(PSAlS)和聚硅酸硫酸铁(PSFeS)均优于其它聚硅酸金属盐,PSFeS的絮体虽易破碎但破碎后恢复能力最好,且粒径最大而容易沉降。  相似文献   
373.
采用阳极氧化法以HNO3/乙二醇/水为电解液制备不同形貌特征的TiO2薄膜,研究阳极氧化电压、氧化时间和退火温度等参数对TiO2薄膜形貌结构的影响,并利用一级动力学反应进一步探究不同制备条件对光电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TiO2纳米薄膜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TiO2纳米薄膜的晶相组成、晶粒尺寸.结果表明,不同制备条件对TiO2纳米薄膜的形貌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阳极氧化电压与氧化时间交互影响其形貌结构和光催化活性.当阳极氧化电压为40 V、氧化10 rin,500℃退火1h制备得到的TiO2纳米薄膜光电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374.
膨胀石墨除油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面浮油的去除问题,通过对新型吸附材料-膨胀石墨的扫描电镜观察,从其结构特征的角度揭示了膨胀石墨的吸油机理,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温度、时间、pH等操作条件对吸附油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膨胀石墨的鳞片厚度都在100 nm以上,而且以大孔、超大孔为主,这种结构赋予了膨胀石墨独特的吸附特性。操作条件对膨胀石墨的吸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即在酸(中)性条件下,吸附时间1 min-2 min左右,转速为660 r/min膨胀石墨可达到饱和吸附量。  相似文献   
375.
考察了2mol/L硫酸改性处理粉煤灰前后对精制棉黑液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粉煤灰酸改性前后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酸改性粉煤灰投加量分别为5,10,15 g时,精制棉黑液COD和色度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0.96%、68.02%、78.73%和56.53%、70.39%、72.37%;粉煤灰酸改性后表面孔隙率增加,处理精制棉黑液后表面孔隙消失,且堆积了大量颗粒状物质。粉煤灰经酸改性处理后增加了表面的孔隙率、提高了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对精制棉黑液COD和色度的去除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76.
通过紫外光谱分析可知Cd2+与8-羟基喹啉(8-HQ)可以形成1∶1型的稳定络合物,根据此比例以Cd2+模板分子,8-羟基喹啉为配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丙烯酸甲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W/O/W乳液聚合法制备了Cd2+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研究了乳化剂、致孔剂和外水相用量对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的影响,SEM结果显示在选定的条件下合成的MIP微球的粒径为1~3μm,并且粒径较为均匀,分散性较好;对比了几种不同条件下合成的MIP对Cd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温度对MIP Cd2+吸附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IP对Cd2+的吸附和解吸具有较快的传质速度,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因此可考虑将该吸附剂用于废水中的Cd2+吸附与去除.  相似文献   
377.
地面沉降是苏州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长期开采地下水,该地区地面沉降不断加剧,制约了经济发展。结合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和宏观力学性质试验,探索地面沉降问题的微宏观机制。以苏州地面沉降区200m的钻孔土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快速固结、液塑限测定等一系列土工试验。采用冷冻干燥法获取各土层的SEM图像,使用PCAS分析软件对土样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在钻孔中布设FBG光缆进行持续性土层应变监测。结合液、塑限试验,快速固结实验数据,微观结构定量分析结果与光纤监测数据,得出以下结论:沉积土层的含水率,液性指数,压缩系数随深度递减;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层的定向性由差变好;第二承压含水层土层孔隙大且数量多,压缩潜力强于第三承压含水层,稳定性较差,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378.
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特征发生了变化,为定量评估颗粒物中各组分的排放特征及环保设备对细颗粒物的影响选取了3台超低排放机组为研究对象利用DGI分级撞击采样器对湿法烟气脱硫装置(WFGD)、湿式静电除尘器(WESP)进、出口颗粒物取样并用多种指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台机组出口处排放的PM1、PM2.5和PM10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25~0.38、0.31~0.42和0.42~0.57 mg·m-3两种改造工艺下排放的PM10质量浓度相当,但是颗粒物粒径分布和成分组成存在差异相比FP1和FP2机组,FP3机组PM2.5/PM10比值最高,可能原因是FP3机组安装了WESP,对粒径2.5μm以上的颗粒有更好地脱除效果.FP2和FP3机组排放的PM2.5中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分别为0.20 mg·m-3和0.06 mg·m-3,FP2机组排放水溶性离子以Ca  相似文献   
379.
为探索制备绿色、低碳的甲醛吸附材料,通过碱溶(1 mol/L的Na2SiO3和2 mol/L的NaOH)-水热反应改性硅藻土,制备出可吸附甲醛的硅藻土基材料,其对甲醛去除率达82.6%,且符合伪-二级吸附模型。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硅藻土中的≡Si—O—Si≡结构发生了“解聚-重组”过程,并与硅藻土中的铝反应形成具有Al—O—Si结构物质;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硅藻土中的硅铝化合物可原位合成少量ZSM-5沸石分子筛及大量的无定形物质;29Si核磁共振(29Si NMR MAS)结果进一步证实Al和Si的结合方式主要为2个Al取代三维≡Si—O骨架结构Q04,并形成具有Q24的结构单元;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碱溶-水热处理可促使具有规则孔洞结构的硅藻土形成更多无定型、结构更复杂的孔网结构,进而提高其对甲醛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380.
为研究高温后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CSSC)的力学性能,设计制作了 30 个 CSSC 试件,进行常温与高温后轴心受压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高温后的表观变化和轴心受压破坏形态,获取了轴心受压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及烧失率等参数,深入高温后 CSSC 微观结构变化机制,得到了受火温度对 CSSC 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高温作用后 CSSC 的力学性能退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受火温度的增加, CSSC 力学性能不断劣化。T=200 ℃时 CSSC 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比常温时下降了 26.52 %,6.19 %,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T=400 ℃时 CSSC 弹性模量下降迅速,弹性模量损失率为 65.48 %,但与 T=200 ℃相比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上升了 6.4 %;T=600 ℃时 CSSC 轴心抗压强度下降迅速,强度损失率为 66.74 %;T=800 ℃ 时 CSSC 破坏严重,已无法测得有效的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