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2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592篇
安全科学   509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261篇
综合类   2397篇
基础理论   515篇
污染及防治   375篇
评价与监测   249篇
社会与环境   80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81.
关于植物中氟化物测定结果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玲 《干旱环境监测》2001,15(3):189-190,F001
针对植物中氟化物测定时由于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体积与分析样品的定容体积不一样而引出的结果计算时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82.
建立了埋地含缺陷聚乙烯管道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管道的应力和变形量,分别考虑管道内压、地面载荷和管道缺陷深度变化对管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最大应力随管道内压的增大而增大;随地面载荷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随管道缺陷深度增大而增大。管道变形量随内压增大而增大,但增长较小;随地面载荷增大而增大,增长较大;管道缺陷深度只对管道缺陷处变形量有影响。研究结果为确定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工作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3.
多氯联苯醚类化合物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多氯联苯醚的研究现状,详细论述了环境中多氯联苯醚的来源、毒性效应、污染状况、迁移转化和生物富集规律以及多氯联苯醚形成机制.我国关于多氯联苯醚类污染物的研究相对滞后,当前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氯联苯醚物质的环境水平、生态安全与毒理学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84.
为了探讨慢性铝暴露对大鼠铁代谢的影响,将100只4周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成摄铝组(430mg·L-1,以Al3+计)与对照组(蒸馏水),饮水染铝,每隔30d处死染铝大鼠和对照大鼠各10只,实验周期为150d.同时,在不同时间点(30d、60d、90d、120d、150d)测量大鼠体重,并进行协方差分析.最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固相竞争ELISA和比色法检测血浆Al、Fe、转铁蛋白(T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含量及总铁结合力(TIBC).结果表明,在摄铝前期(90d前),染铝对大鼠体重无显著影响,而后期(120d后)染铝对大鼠体重抑制作用较大.在实验周期内,各时间点间对照组血浆中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摄铝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指标变化较大.各时间点摄铝组血浆中Al含量及Al/F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0d时摄铝组血浆中F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60、90、120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50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0、60d时摄铝组血浆TF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90d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30、60d时摄铝组TIBC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0d时摄铝组sTfR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铝可干扰大鼠体内铁的代谢,影响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785.
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它们所起作用各异,为尽可能客观地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治理或准确地评价环境治理效果,设计了一套直接寻找关键因子的方法,称作增量趋势法。该法是利用环境监测数据Ci与标准值Cis,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超标量yil=[Ci(t)-Cis]/Cu及相对变化量yi2=[Ci(t)-Ci(t-1)]/Ci(t-1);根据相对超标量yi1和相对变化量Yi2的符合(>0或≤0)的不同组合方式,将各因子分成4种状态,再在各状态中,依yi1或yi2的数值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由各因子组合方式,由各因子所处的状态与位次进行总排序,找出关键因子。为说明该方法如何运用,以南京市内秦淮河水质为例,分析了各水污染因子所处的状态,并进行了排序,同时还 与传统方法做了简单的对比。结果表明增量趋势法具有如下特点:(1)物理意义明确,分析方法简明,适宜于用计算机和环境信息数据库进行自动化分析;(2)由于增量趋势法是利用原始监测数据,通过简单运算来寻找关键因子的,因此,能客观地判别各污染因子所起的作用,揭示污染治理的效果,找出污染加剧的原因,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减少治理的盲目性;(3)增量趋势法同时还考虑了污染因子的动态演变过程,可分析随时间推移各因子趋于好转或恶化的变化趋势,与许多静态方法相比,增量趋势法可对各因子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断。  相似文献   
786.
通过共存元素对土壤小麦系统Cd、Pb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大田条件下共存元素以正对数模式与根系Cd、Pb密切相关,同种元素间相关程度最高;根系Cd、Pb积累主要取决于土壤环境Cd、Pb的含量,共存元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要防止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对人类的危害,就必须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总量。  相似文献   
787.
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中最佳臭氧投加剂量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孔令宇  张晓健  王占生 《环境科学》2006,27(7):1345-1347
在水处理过程中投加臭氧,可提高饮用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臭氧氧化后继的生物过滤,可以减少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数量,提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试验表明,臭氧投加量2~8mg/L可使AOC-P17,AOC-NOX和BDOC分别增加20.9%~85.5%,42.1%~158.2%和21.4%~84.4%.臭氧投加量为3mg/L时,AOC和BDOC增加得最多,即3mg/L的臭氧投量为最佳投加剂量.生物活性炭滤柱(BAC)出水AOC浓度(乙酸碳)均低于50μg/L,在35.9~46.6μg/L之间,属于生物稳定性水质.  相似文献   
788.
1 前言1 990年~ 1 995年 ,研究人员对美国中西部上游地区 6个不同地点的整体湿汞沉积物进行了每周一次的监测。其监测结果为 :湿汞的年平均沉积量为 7 4μg/(m2 ·a) ,它既体现了这段时间地域之间的重大差异 ,又说明了这段时间里普遍存在着的增长趋势 ,即年平均增长率 8%  相似文献   
789.
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郑和辉  叶常明 《环境科学》2001,22(5):117-121
利用土壤薄层层析法研究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以灌溉河水为展开剂,得到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北京海淀壤土中的相对移动值Rf的平均值分别为0.121和0.031,在河北白洋淀砂壤土中的相对移动值Rf的平均值分别为0.147和0.032.采用不同的土壤试验,乙草胺的移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乙草胺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与土壤的性质有关,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吸附性能越强,越不易移动.乙草胺属于移动性弱的农药品种,移动等级为Ⅱ级,丁草胺属于移动性很弱的农药品种,移动等级为I级乙草胺和丁草胺虽然同属于酰胺类除草剂,但是,由于它们的水溶解度的差异,它们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有较大的差别.以30mg·L-1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DDB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为展开剂,乙草胺在北京海淀壤土中的Rf的平均值分别为0.159和0.098.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促进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促进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从而阻止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790.
活性炭-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 .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但它可作为纳滤的预处理 ,确保膜进水符合要求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大部分去除 ,使TA98及TA100菌株在各试验剂量下的MR值均小于 2 ,Ames试验结果均完全呈阴性 ,确保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