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197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472.
基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现状,利用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2010—2019年时空面板数据,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竞争集聚3类集聚形式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成都、重庆、德阳、绵阳是成渝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群的创新高地;成都、重庆以高技术全产业链多样化集聚模式为主,其他各市以专业化集聚模式为主。②成渝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不但有利于本城市创新,而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推动城市群协同创新。③高技术产业竞争集聚有利于本城市创新,但会对城市群整体协同创新产生负向抑制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73.
通过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5~2016年长江三角洲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2008年和2010年各部门VOCs人为源排放量,利用BP神经网络和RBFN神经网络模型对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进行了县域尺度上的回归模拟和各部门排放量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在2005~2010年存在着增加趋势,2011~2016年甲醛浓度有下降的趋势.高值区域分布在皖北苏北、上海及其附近,低值区域分布在浙西南一带.人为源排放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甲醛柱浓度显著增高.工业源在长三角的分布较为广泛,电力源分布稀疏且VOC排放量远小于工业源排放量,居民源的VOC排放量介于工业源和电力源之间,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交通源主要集中在苏南、浙北和上海附近,少部分沿交通线条状分布.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较好地利用人为源排放数据对甲醛柱浓度进行模拟.神经网络的拟合精度可以达到0.6~0.8,比线性回归的拟合精度超出0.3~0.4.模型变量重要性计算显示各部门中居民源对甲醛柱浓度的贡献程度最高.研究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长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研究臭氧污染,同时也为大气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及生态重要性评价,综合选取生态源地;利用GIS空间分析、最小累积阻力以及夜间灯光优化等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综合阻力面;再利用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最终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源地面积占比24.8%,呈半包围圈分布于研究区西南东三面;识别生态廊道193条,总长6441.81km,呈现东密西疏的状态,其中重要廊道占比46.56%,集中在研究区东北方位的达州及巫山巫溪等地;“点-线-面”生态网格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区“双核-两轴-半包围”结构的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475.
孙凌宇  罗杨帆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1):1357-1363+1373
通过构建四大经济圈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三大增长极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外溢性影响进行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1)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最低,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外溢性影响最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被带动能力最强。2012—2017年,四大经济圈的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呈不同程度下降,区域间产业联系强度涨跌不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三大增长极的经济带动作用大幅上升,而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带动作用大幅下降。(2)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间溢出效应进行来源分解,发现来自三大增长极的外溢性影响对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影响在5年内出现整体下降。因此,应不断强化地区间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建设,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乘数效应产生的经济规模,并提高双城经济圈与三大增长极之间的产业联系强度,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发展。  相似文献   
476.
生态环境标准统一是开展生态环境规划、监督、执法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已成为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重要环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川渝两地已制定并发布地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24项,但在发布时序、污染物类别和排放限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急需在工作机制、加大投入、技术管理、科研合作、宣传培训等方面,建立严格、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标准协同机制,推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合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77.
沱江位于长江上游,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濑溪河是沱江左岸一级支流,濑溪河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沱江乃至长江水环境质量。采用污染物来源分析,污染负荷,三段式治理模式等方法,根据泸洲环境监测站例行监测数据,评价濑溪河(泸州段)流域水质在2011~2019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治理模式的方法后,使治理后使濑溪河(泸州段)流域水质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善,主流濑溪河官渡大桥和鹅项井监测断面水质分别由Ⅳ类和Ⅴ类提升到了Ⅲ类和Ⅳ类,污染较严重的支流九曲河水质也由劣Ⅴ类提升到了Ⅳ类。截止2019年,出河口污染物指标水质情况分别为:BOD5Ⅰ类水质,DO、IMn、TP和NH3-N均为Ⅲ类水质,仅COD为Ⅳ类水质。另外,主要的污染指标(COD、NH3-N、TP)均达到了减排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为在具备相似污染物和地理条件的河流采用,三段式治理模式的提出丰富了大型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478.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指引下,为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成为重塑区域发展秩序与提升区域发展绩效的重要政策工具。对此,本文以谋求实现“双碳”目标下区域均衡、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面向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治理的战略、多层次规划路径与多维度治理机制,以期为新发展时期的中国城市群治理提供发展思路与政策参考建议,进而带动国土全域有序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79.
通过构建复合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对2005、2010、2015和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各城市发展质量普遍提升,空间格局由“京—津双核心”向“京—津—石弱三核心”转变,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其他方面发展不协调;(2)空间相关关系反映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水平相对较低,且京津冀南部与中东部发展差距较大。由此提出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子系统协调、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及同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0.
为研判中国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空间演化特征,深究其内在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各城市群2010—2019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强相互支撑作用,但科技创新发展的滞后,制约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的进一步提高。(2)各城市群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时序上发展较为平稳。(3)政策扶持、经济延续力、技术进步、教育水平和政府科技投资为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