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7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662篇
安全科学   223篇
废物处理   87篇
环保管理   127篇
综合类   1394篇
基础理论   405篇
污染及防治   225篇
评价与监测   14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4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81.
砷的发生、形态、污染源及地球化学循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首先总结了砷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沉积物、岩石、大气中的含量和分布;归纳了砷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分析了砷在水和土壤/沉积物固相中的形态;并重点阐述了砷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砷通常与Fe、Al、Mn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硫化物、磷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结合,砷的生物可用性和迁移性与其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形态有密切关系。文章最后定量阐述了砷的污染源,包括金属开采与冶炼,化学燃料的燃烧和含砷化学品使用。  相似文献   
482.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 mg·kg-1和0.001-8.51 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 mg·kg-1和0.068 mg·kg-1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清洁区和污染区粮油作物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2.20 mg·kg-1和0.007-6.83 mg·kg-1(干重),均值分别为0.081 mg·kg-1和0.294 mg·kg-1,其中水稻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富集系数来看,叶莱类蔬菜的砷富集系数最高,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玉米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强.与蔬菜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相比,我国砷污染区的蔬菜中有32.2%的样本砷含量超标,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超标率分别为47.9%和12.8%.与粮食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比较,我国污染区粮油作物的样本砷超标率为34.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高达42.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483.
为研究不同类型、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砷(As)的累积与转化作用,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选取杂食性淡水鱼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让其分别摄食暴露于1 mg·L-1砷酸[As(V)]水溶液中15 d的浮水植物青萍(Lemna minor L.)、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节肢动物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研究不同食物相暴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对砷的累积与转化作用.结果发现,动植物能吸收并累积水中的砷,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其对含砷水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尼罗罗非鱼摄食不同类型的食物之后,其肌肉组织中累积的砷含量不同,但总砷量与食物相中的浓度趋势一致,为投喂青萍组>投喂轮叶黑藻组>投喂日本沼虾组;当罗非鱼通过食物摄入砷,相较于一甲基砷酸(MMA)和二甲基砷酸(DMA),As(V)更容易转化为亚砷酸[As(Ⅲ)],砷被蓄积与转化后主要以砷甜菜碱(AsB)的稳态形式存在;不同生物对砷的累积和转化方式不同,水生动物更易将无机砷甲基化为毒性较小的AsB;投喂日...  相似文献   
484.
亲水性多孔载体在流化床中的生物膜形成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制备的一种新型亲水性多孔聚合物作为流化床反应器中生物膜附着生长的载体,实现流态化水力条件下的生物挂膜过程.在3个结构尺寸相同的流化床反应器中考察了接种污泥浓度、进水有机负荷及载体粒径对亲水性多孔载体生物挂膜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污泥浓度为30 g VSS/L、进水TOC值为350 mg/L、载体粒径为5~8 mm时载体表面的附着生物量最大,反应器运行12 d的载体附着生物量达到4.45 g VSS/L,膜结构稳定,表现出较活性污泥法更高的活性.在进水TOC、氨氮浓度分别为350 ms/L、50 mg/L,HRT为6 h的情况下,两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1%和64.3%,表明载体上的生物膜对污水中TOC及氨氮的去除表现出高效率.挂膜后载体表面上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孔壁上的微生物以球菌和杆菌为主要生物相,证明载体内外表面皆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形成合理的生物相分布.  相似文献   
485.
研究投加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SBBR脱氮除磷效果及机理.在SBR中填充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形成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SBBR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A/O运行工况下对微生物进行培养驯化,并在SBBR运行稳定时研究其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BBR中的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在空间上形...  相似文献   
486.
为探讨水滑石类材料对水体中氟、砷离子的同时去除效果,采用共沉淀法合成(Mg∶Al=2∶1)纳米类水滑石(LDHs),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电子扫描透射电镜、X射线晶体衍射等手段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研究纳米材料在不同初始浓度、pH、吸附时间、阴离子干扰条件下其同时除砷氟性能。结果表明,煅烧后的水滑石(LDOs)对砷最大吸附量为51.02 mg/g,对氟最大吸附量为36.63 mg/g。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煅烧水滑石对砷的吸附在前6 h内基本完成,对氟的吸附在前10 h内基本完成。砷氟共存溶液保持pH=4~10及pH=6~8时,水滑石分别对砷、氟保持良好的吸附效率。对比不同阴离子对水滑石共除砷氟效率的影响,水滑石除砷速率受到阴离子影响力大小为:HPO2-4CO2-3NO-3Cl-SO2-4;水滑石除氟速率受到阴离子影响力大小为:CO2-3HPO2-4SO2-4Cl-NO-3。材料再生循环利用4次后,对砷和氟的吸附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水滑石是一种优秀的能共除砷氟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487.
饮用水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饮用水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介绍了从饮用水中去除砷的各种方法,总结了目前除砷技术存在的不足,指出混凝微滤工艺具有除砷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应成为今后饮用水除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8.
粉煤灰微生态复混肥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89.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生物滤池挂膜及运行过程中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脱氮机制,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对不同时期生物载体上的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及硝化菌进行堵养计数.并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细菌的16S rDNA V3可变区的...  相似文献   
490.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major cations(Ca, Mg, Na and K) and arsenic(As) compositions of surface waters collected from major creeks, rivers and lakes in Central Victoria (Australia). The surface waters were found to be neutral to alkaline (pH 6.7-9.4), oxidised (average redox potential (Eh) about 130 mV) and showed variabl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ions (EC, about 51-4386 /μS/cm). The concen- trations of dissolved major cations in surface waters were found to be in the order of Na〉〉Mg〉Ca〉K and in soils the contents of metals followed an order of abundance as: Ca〉Mg〉〉K〉Na. While Na was the least abundant in soils, it registered the highest dissolved cation in surface waters. Of the four major cation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Na(98.7 mg/L) was attributed to the weathering of feldspars and atmospheric input. Relatively highly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 of Na and Mg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average values of rivers reflected the weathering of rock and soil minerals within the catchments. The As soil level is naturally high(linked to lithology) as reflected by high background soil values and mining operations are also considered to be a contributory factor. Under relatively alkaline-oxidative conditions low mobility of dissolved As (average about 7.9 μg/L) was observed in most of the surface waters with a few higher values(〉15 μg/L) around a sewage disposal site and mine railings. Arsenic in soils is slowly released into water under alkaline and/or lower Eh conditions. The efficient sink of Fe, AI and Mn oxides acts as a barrier against the As release under near neutral-oxidising conditions. High As content (average about 28.3 mg/kg) in soils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Fe-hydroxides as revealed by XRD and SEM analysis. The dissolved As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below the recommended maximum levels for recreational water in all surface waters(lakes and rivers) in the study area. Catchment lithology exerted the fundamental control on surface water chemistry. Sites impacted by mining waste dumps showed a decline in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