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18篇 |
免费 | 2374篇 |
国内免费 | 99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140篇 |
废物处理 | 272篇 |
环保管理 | 1514篇 |
综合类 | 9631篇 |
基础理论 | 1317篇 |
污染及防治 | 651篇 |
评价与监测 | 829篇 |
社会与环境 | 772篇 |
灾害及防治 | 9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26篇 |
2023年 | 793篇 |
2022年 | 828篇 |
2021年 | 834篇 |
2020年 | 682篇 |
2019年 | 604篇 |
2018年 | 486篇 |
2017年 | 602篇 |
2016年 | 618篇 |
2015年 | 738篇 |
2014年 | 1403篇 |
2013年 | 818篇 |
2012年 | 960篇 |
2011年 | 983篇 |
2010年 | 800篇 |
2009年 | 837篇 |
2008年 | 1188篇 |
2007年 | 1097篇 |
2006年 | 853篇 |
2005年 | 783篇 |
2004年 | 567篇 |
2003年 | 472篇 |
2002年 | 485篇 |
2001年 | 416篇 |
2000年 | 344篇 |
1999年 | 381篇 |
1998年 | 310篇 |
1997年 | 288篇 |
1996年 | 234篇 |
1995年 | 296篇 |
1994年 | 248篇 |
1993年 | 148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137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特征与GAP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实地考察与有关资料,建立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分类,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系统分为湖区及湖周水漫滩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青海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空间特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代表性、特有性、濒危性、敏感性原则与已经建立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叠加,进行GAP分析,发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普氏原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最适宜的生境没有包括在保护区内。然后,提出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分区方案及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02.
503.
采用场发射带能谱扫描电镜(FESEM/EDS)法分析北京怀柔地区PM10与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的形貌特征和成分差异.结果显示:秸秆燃烧后排放颗粒物多为大粒径颗粒,成分上都含S、Cl和K元素.含有生物质燃烧标志元素K的PM10颗粒物多为含Si、Al和Na元素的燃煤飞灰和矿物颗粒,与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组成化学元素差异明显.据此推... 相似文献
504.
冲突分析理论方法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实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冲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了简要介绍,以环境规划管理的的业务为背景,指出冲突问题的广泛存在和研究冲突分析的必要性,并就"污染集中治理的投资分摊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提出了5种协商解,通过分析比较,推荐"不次于N-1方合作收益的协商解"作为一般问题的解,对于同情弱势方的仲裁者,则推荐"以不合作为现状点的基于满意度的协商解"。 相似文献
505.
通过无纺布和聚偏氟乙烯平板膜组件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的对比实验,研究无纺布膜的过滤特性。结果表明,2种膜的膜生物反应器COD、氨氮平均去除率均>90%。过膜压力变化表明在长期运行条件下,无纺布可适于作为膜生物反应器的过滤介质,其过滤机理为膜表面滤饼层形成动态膜,从而增强了膜截留能力。膜污染研究表明,无纺布膜阻力主要来自滤饼层(占总阻力的83.6%),经清洗后膜通量可恢复至94%。扫描电镜显示膜表面滤饼层较厚,结合膜阻力分析结果认为,该滤饼层对膜污染和可逆性影响较大。对膜表面和膜孔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红外分析证实,其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物质,而且组分分析表明蛋白质是膜污染物EPS中的主要组分,在膜孔中的含量比滤饼层中还高。 相似文献
506.
在RS和GIS的支持下,综合集成1954年地形图和2000年TM影像重建黑龙江省1954~2000年沼泽湿地的空间信息矢量数据,结合斑块质心变化模型、景观参数和欧几里德最短距离函数,分析黑龙江省沼泽湿地退缩的区域分异特征,进一步从人类活动对沼泽退缩的影响的角度探讨沼泽退缩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由791.4×104 hm2减少到303.5×104 hm2;沼泽景观趋于破碎化;退缩的焦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导致湿地退缩的人文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增加和耕地的不断开垦,国家建设国营农场的农业发展政策,与主要公路的空间区位关系. 相似文献
507.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研究了江苏东太湖网围养殖区、东茭咀、油车港等12个典型湖区的水环境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东太湖水质的空间异质性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东太湖水质在各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 12个水质指标简化成2个主成分,主成分I代表水体的总磷、溶解性总磷和磷酸盐水平,是东太湖水域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主成分II主要反映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的贡献率较大.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12个采样点分为4类,北部由于受东山镇生活污水影响,各入湖河道口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油车港;网围养殖区由于人工栽植的水草较为茂盛,水质较好,同东茭咀、太浦河口等水域的水质一样. 相似文献
508.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水质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于2013年6、7、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环境调查,获取了盐度、营养盐、COD及重金属等指标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该海域的水质状况,并分析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4项调查指标转换提取为4种主成分,共解释了67.31%的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氮营养盐、盐度、SiO32--Si和砷.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2013年10月、7月、6月水质污染状况依次降低;空间上总体呈现出以黄河入海口为中心,向邻近海域递减,河口附近及南部水域污染较严重的格局.黄河径流污染物是主要污染源,应加强黄河口及其上游的水环境保护,从而改善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509.
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确立了我国铅酸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EPR) 的实施路径。在危险废物管理框架下,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改变了废铅酸蓄电池的物质流过程,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效应变化也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以贵州省为例,基于实地调研和系统模拟,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了废铅酸蓄电池的产生特征、物质流过程和碳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在集中收集与跨区域转运制度实施前,83.3%的废铅酸蓄电池进入再生铅企业,16.7%流入非正规处理企业,回收处理1 t废铅酸蓄电池的碳减排效益为923.1 kgCO2eq。开展情景分析发现,相对于无政策驱动的基准情景,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优化情景均能提升废铅酸蓄电池进入正规回收处理企业的比例,且碳减排效益分别提高到994.44和953.53 kgCO2eq∙t−1。这表明,基于EPR政策驱动的系统情景具有环境正效应,可作为当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系统完善和政策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510.
2010年1、5、9月对洞庭湖6个典型断面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3门40属(种),底栖动物的密度范围在16~320 ind/m2;各典型断面间底栖动物组成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底栖动物Shannon-Wienner指数及Margalef指数范围分别为0.95~2.22和0.75~1.99.对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相关分析(CCA).结果显示,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pH值和DO是影响洞庭湖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