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5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2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74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158篇 |
综合类 | 828篇 |
基础理论 | 139篇 |
污染及防治 | 101篇 |
评价与监测 | 113篇 |
社会与环境 | 50篇 |
灾害及防治 | 1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108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169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01.
8~#滤毒罐是专门防护硫化氢气体的防护器材,所装填的药层是炭—催化剂,因此,炭—催化剂性能的优劣决定着滤毒罐防毒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炭—催化剂性能好,所装填的8~#罐的防毒时间就长;炭—催化剂的性能差,8~#罐的防毒时间就短。 通常,8~#滤毒罐是靠化学吸着作用达到防毒的目的。化学吸着是由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之间以类似化学链的力相吸发生的,吸附质与吸附剂形成表面化合物,吸附热较高,有选择性,通常不可逆,炭—催化剂借助于 相似文献
902.
为应对洪涝、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灾难,提出供应物资满足率最大、供应时间最短、供应成本最低的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多目标规划模型(DTMC-MOP),动态地识别、分析、应对应急供应链风险;采用改进自适应NSGA-Ⅱ算法求解优化模型,并通过标准测试函数进行测试与评价,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算例分析,获得精度更高、分布更均匀的Pareto最优前沿。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可以依据应急管理核心目标或不同偏好选择相适应的应急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应急供应链决策优化提供1种科学方法,对保障灾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03.
研究了Ca2+、Mg2+、Fe2+诱导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形成,探讨其对COD、NH4+-N、TP的去除效果,研究了有机污染负荷、温度、曝气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AGS连续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Ca2+、Mg2+、Fe2+可促进AGS形成,其中位径达到340 μm时分别需18,16,11 d。添加Ca2+、Mg2+和Fe2+的污泥SVI30稳定在较低水平,MLSS高于自然形成的AGS,特别是Fe2+的脱氢酶活性较高。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对COD、NH4+-N、TP的处理效果较好,其中添加Fe2+的AGS的效果最好,在低、高有机负荷,超低温(4 ℃)和超高温(40 ℃)及曝气不足(1 L/min)情况下,均有较好的COD、NH4+-N、TP去除效果。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稳定运行60 d后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Fe2+诱导的AGS的COD、NH4+-N、TP去除率高达96.3%、96.8%、88.7%。 相似文献
904.
《环境》2011,(12):38-41
1.衣物篇
普通洗衣机节能巧法
普通洗衣机节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将衣服在流体皂或洗衣粉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让洗涤剂与衣服上的污垢物起作用,再放进洗衣机中洗涤,这样,不仅能使衣服更加干净,而且可使洗衣机的运转时间缩短一半左右,电耗也相应减少了一半。在将衣服投放到洗衣机前,要确定衣物容量,一般洗衣机的容量是5公斤左右,若衣服量太多,可分次清洗,但洗涤量也不可过少,否则缸内衣物过少或水位过高会减少衣服之间的摩擦,反而会延长洗涤时间,白白消耗电能;衣服在洗涤过程中,应选择“标准”模式强洗而不应弱洗;最后一步就是衣服脱水了,脱水时间应控制在两分钟以内。 相似文献
905.
为了研究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与地表植被关系的特征,在三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十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区域的地表植被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进行了春、夏、秋三次统计。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与地表植被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差异显著。文章同时还分析了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与地表植被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今后利用土壤种子资源在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06.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heory, the authors choo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in 1990-2007 and adopt panel tra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ing method to study whether there i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of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fit into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but that of the western region does not.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s carry out scenario analysis on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describe a specific time path. 相似文献
907.
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安徽沿江为实证,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分析了高速公路网构建对节点区内联系及区外联系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节点总体可达性格局的变动;随后对总体可达性的变动幅度及其相对可达性变动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沿江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显著提高了区域整体可达性,且促进了可达性的均衡化;区内联系可达性、区外联系可达性及总体可达性三者格局特征不同,路网构建所形成的影响也各有差别;东部及北部地区可达性变动幅度小于西南部地区;根据可达性系数的变化幅度及方向,可将节点归为相对可达性下降、相对可达性稳定及相对可达性上升3类。 相似文献
908.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气温资料,选用EOF和REOF方法识别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并对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敏感区域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和突变检测。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主要有2种空间振荡型(即全流域气温变化趋向一致型和流域内气温变化存在东西向差异型),3个变化敏感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南部和金沙江流域)。3个变化敏感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升高,且均在90年代后期呈突变增加,其中金沙江流域升温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a。全流域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距平空间分布表明,自1991年以来全流域都为升温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金沙江流域是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909.
长江上游河流输沙量时间序列跃变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是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的重要基础。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万km2,产输沙条件复杂。根据有序聚类分析法、里和海哈林法和费希尔最优分割法,对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控制站输沙量时间序列的跃变现象进行了研究。在显著水平005下,长江上游在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河流输沙量在1991年后出现了明显减小的质变过程,干流寸滩站 1991~2005年年均输沙量为313亿t,较 1953~1990年均值减小了32%,特别是2001年后输沙量减小更为显著,2002~2005年仅为211亿t。水库拦沙、水土保持工程减沙等人类活动是导致长江上游输沙量时间序列出现跃变现象的主要原因,1991~2005年与1990年前相比,人类活动新增减沙量为1187亿t/a,占三峡入库总减沙量的75%,且随着三峡上游一系列大型水利枢纽的建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三峡水库在相当长时间内会保持较少的来沙量。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工程入库泥沙代表系列的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10.
张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19-25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也逐渐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对国外经济学界的相关最新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对不同研究争议的焦点以及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和模型设定,得出了不同的气候政策主张;其中主要包括以Stern为代表的"激进派",以Nordhaus、Weitzman为代表的"保守派"及以Acemoglu为代表的"综合派"。当前对于气候变化的政策主张仍存在较大分歧,其核心原因主要在于对时间偏好、效用函数的设定、对气候变暖未来损害的不确定性的处理以及对导向性技术变迁的考量等方面。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仍存在较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对时间偏好进行经验验证,更好地刻画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引入内生的导向性技术变迁来建立更合理的多国模型以分析各国气候政策的协调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