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27篇 |
综合类 | 259篇 |
基础理论 | 121篇 |
污染及防治 | 9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菌渣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不仅能改良土壤质量还可以调控微生物群落.然而,土壤细菌和真菌对菌渣与化肥配施的响应是否一致仍不清楚.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C)0%、 50%和100%,菌渣相对用量(F)0%、 50%和100%各3个水平,共9个处理,对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全氮(TN)在C0F100处理中最高,碳氮比(C/N)、全磷(TP)、可溶性碳(DOC)和有效磷(AP)在C100F100处理中最高,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AN)、速效钾(AK)和pH在C50F100处理中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5.56%、 26.18%、 26.46%、 17.13%、 279.54%、 85.57%、 41.61%、 29.33%和4.62%.菌渣与化肥配施后,不同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变化,与对照C0F0处理相比较,各处理细菌β-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2.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fluences of the herbicide butachlor(n-butoxymethl-chloro-2‘,6‘-diethylacetnilide)on microbial respiration,nitrogen fixation and nitrification,and on the activities of dehydrogenase and hydrogen peroxidase in paddy so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application of butachlor with concentrations of 5.5μg/g dried soil,11.0μg/g dried soil and 22.0μg/g dried soil,the application of butachlor enhanced the activity of dehydrogenase at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The soil dehydrogenase showed the highest activity on the 16th day after application of 22.0μg/g dried soil of butachlor.The hydrogen peroxidase could be stimulated by cutachlor.The soil respiration was depressed within a period from several days to more than 20 days,depending on concentrations of butachlor applied.Both the nitrogen fixation and nitrification were stimulated in the beginning but reduced greatly afterwards in paddy soil. 相似文献
203.
通过土壤培养实验,并结合扫描电镜(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μ-XRF)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光谱学技术,探明椰纤维生物炭(CFB)和硝酸改性椰纤维生物炭(NCFB)对稻田土壤钝化外源铅(Pb)的效果及其内在机制.与CFB相比,NCFB蜂窝状孔内壁更粗糙,且硝酸改性后CFB表面含C—O结构的醇酚醚类官能团量明显降低,含■结构的羧基类的官能团量明显增加.相较于培养150 d后的对照(不添加生物炭)稻田土壤,添加CFB和NCFB的稻田土壤中EDTA提取态Pb含量分别降低了39.7%和105.4%.添加NCFB的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显著降低且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Pb含量则显著升高,SRXRF扫描结果可知外源Pb在富含Ca和Cu元素的CFB颗粒微区大量富集,在富含Fe、 Mn和Ti元素的土壤团聚体微区富集相对较少.另外,培养实验中,相较于无外源Pb时A-CFB和A-NCFB,有外源Pb时A-CFBPb和A-NCFBPb中的羧酸盐特征峰(1 384 cm-1)... 相似文献
204.
205.
甲烷被认为是仅次于CO_2的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稻田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讨论稻田甲烷排放量、排放机制,提出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控制措施,对控制稻田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此外,本文结合稻田生态效益提高途径进行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206.
韩国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升魁 《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25(4):289-291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灌水管理和稻草还田的不同处理对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影响。该试验共分8个小区,每小区安装2个固定的气体采集器。试验进行于韩国水原市,CH4排放量的监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进行。空气样品从封闭的固定采集器内采集,然后用气体色谱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比漫灌可减少36%的CH4排放量。插秧前,腐熟的稻草还田比一般的稻草改良可减少49%的CH4排放量。此外,插秧前3个月进行稻草还田能减 相似文献
207.
砷(As)对稻田土壤的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索了含砷炼汞废水对稻田土壤所造成的砷污染。在对照田和污染田 点,使用土钻以20cm厚度为一层,对土壤作剖面垂直3层采样,在对照田采样58个,污染田60个,计采得118个柱状样品,对如上样品均作总砷与可给态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处在砷异常带对照田土壤总砷背景值为16.87mg/kg,可给态砷的垂直含量均值有递和分布规律,但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田相应层,说明由于砷污染而改变了土壤的垂直剖面格局。 相似文献
208.
紫色土稻田磷素淋失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原状土壤渗漏计在水稻生育期定期采集不同土壤剖面深度的渗漏水,研究了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水稻生育期磷素淋失动态和渗漏淋失量及其对地下水的潜在影响,并分析了土壤Olsen-P含量与磷素渗漏量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紫色土区稻田磷肥的合理施用和控制磷对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期紫色土的磷素渗漏整体呈下降趋势.前期磷素渗漏淋失量高且变幅较大,在施磷后第5d各土层渗漏水中磷素浓度最高;施肥60 d后稻田磷素渗漏淋失负荷显著降低.不同土层和各处理趋于一致.稻田磷素的渗漏淋失受磷肥用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稻田磷的渗漏淋失量增加,3种类型紫色土磷素渗漏淋失量为中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施磷(P2O5)90~180kg·hm-2处理,40cm土层渗漏水中磷的平均浓度在中性、钙质、酸性紫色土上分别为0.13~0.142 mg·L-1、0.097~0.131mg·L-1和0.083~0.109mg·L-1,比不施磷处理高33.1%~38.7%、24.7%~44.3%和34.9%~50.4%,在60cm和100cm深处也有相似的特征.3种类型紫色土的土壤Olsen-P含量与磷素渗漏淋失量之间符合指数关系.渗漏水中磷素浓度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淹水种稻初期是磷向下迁移最强和淋失量最高的时期,3种紫色土在施肥后的60d内对地下水质量产生潜在不良影响.整个水稻生育期磷渗漏量较低,最高磷渗漏量为0.262kg·hm-2. 相似文献
209.
210.
本文分析了江西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认为其主要为一套洪冲积扇-辫状河-滨浅湖相沉积;研究了永丰-崇仁盆地晚白垩世沉积与构造的耦合过程,识别出3个构造-沉积演化期,即河口期、塘边期及莲荷期。河口期在剧烈断陷拉张作用下发育河流-冲积扇相沉积;塘边期构造相对稳定,断陷拉张作用减弱,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莲荷期构造以盆地西北侧地层相对隆升为主,发育河流-冲积扇相沉积。本文认为永丰-崇仁红盆的形成和演化明显受到构造运动、气候及物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