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7篇
  免费   451篇
  国内免费   1750篇
安全科学   542篇
废物处理   117篇
环保管理   331篇
综合类   3932篇
基础理论   828篇
污染及防治   692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102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620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既净化水质,又可发电,从而使处理污水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环境工程系以科学家洛根为首的研发小组,研制出一种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该电池装置与传统的氢燃料电池相似,是一个圆柱形树脂玻璃密封槽,与氢燃料电池不同的是: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单一反应槽里面装有8条石墨阴极棒,它们围绕着一个阴极棒,密封槽中间以质子交换膜间隔,密封槽外部为以铜线组成的闭合电路,用作电子流通路径。  相似文献   
852.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12,用于开展水体Cr(Ⅵ)/Cu(Ⅱ)复合污染微生物吸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Y-12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规律不同。随时间延长,Cr(Ⅵ)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是共存Cu(Ⅱ)的去除率在2.00h达到最大值之后却又逐渐被解吸出来;Y-12去除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最佳pH为6,强酸条件下,Y-12对Cr(Ⅵ)的吸附受到抑制,而当溶液pH为9时,Y-12主要通过还原作用对Cr(Ⅵ)进行解毒;Cr(Ⅵ)浓度越大越不利于Cr(Ⅵ)的去除,溶液中Cu(Ⅱ)浓度变化对Cr(Ⅵ)去除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适宜环境条件下,Y-12能有效去除水体中Cr(Ⅵ)/Cu(Ⅱ)复合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3.
分析了饮食业后堂噪声的频率特性,采取隔声、吸声、消声控制技术和防油雾措施,并独创设计了一种排油烟通风复合消声器,解决了同时排油烟和降噪的难题,得出了饮食业后堂噪声综合控制的有效工艺。经2年的实际应用证明,降噪能力强,可满足60dB(A)的区域环境标准的要求,效果稳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特别是排油烟通风复合消声器、通风消声窗及“声闸”的设计参数,可在同类噪声控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4.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与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概括介绍了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原理、优缺点、影响因素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生物修复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55.
紫外线消毒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紫外消毒的机理、影响紫外消毒的因素以及紫外消毒装置的基本结构形式。阐述了紫外消毒的现状和应用前景,提出紫外消毒可能取代传统的化学消毒法,在污水处理,特别是回用水的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56.
农药毒死蜱的生态风险及其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毒死蜱是替代甲胺磷和对硫磷等高毒农药的高效有机磷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毒死蜱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甚至被认为具有干扰内分泌的功能,许多国家对毒死蜱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深入研究毒死蜱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对国内外关于毒死蜱的残留活性、生态毒理、降解机制以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毒死蜱的合理管理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7.
青霉菌HHE-P7利用酱油废水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HHE-P7在酱油废水中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实验表明,酱油废水由于碳源丰富,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HHE-P7菌最佳培养条件为:COD20000mg/L,K2HP041.0g/L,培养3d。最佳絮凝条件为在1L高岭土水中投加10~15mL微生物絮凝剂(MBF7),pH调至9,则絮凝率为90%以上;微生物絮凝荆在水系中主要起吸附架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8.
859.
美国夏威夷天然能源研究所科学家发明食物废料制作聚合物的新工艺。他们将食物废料用水稀释,并粉碎成浆质,保存在密闭的高温容器里,经过一定时间,浆质中的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容器中的有机物,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将有机酸与浆质分离,移入专门的容器里。这种特殊的容器使有机酸溢出,而将化合物留在微生物的容器里,由微生物将其消化,并合成更大的聚合物分子,获得的聚合物为β羟基丁酸盐。每100kg有机浆质可得20—25kg的聚合物,可用于可降解的清洁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器具、药物胶囊等。  相似文献   
860.
该技术由河南省洛阳北方环境工程研究院研发成功,采用多级生化处理工艺,由生物化粪池、微生物菌种群、微生物载体等组成。整个系统埋于地下,污水进入该系统后,不需任何能耗,利用流体虹吸技术,自动沿内部特殊结构逐次流经调节、沉淀、分离、多级生物处理、多级氧化澄清等处理过程得以净化。系统内加入GSH微生物菌种群,一次性加入便可终身运行。该微生物菌种群所含种类多、菌谱宽,降解有机物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