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55篇 |
免费 | 478篇 |
国内免费 | 144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1篇 |
废物处理 | 193篇 |
环保管理 | 331篇 |
综合类 | 3795篇 |
基础理论 | 702篇 |
污染及防治 | 730篇 |
评价与监测 | 249篇 |
社会与环境 | 49篇 |
灾害及防治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228篇 |
2021年 | 265篇 |
2020年 | 199篇 |
2019年 | 199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360篇 |
2013年 | 274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84篇 |
2010年 | 239篇 |
2009年 | 239篇 |
2008年 | 252篇 |
2007年 | 306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236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163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105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使用离子液体(ILs)辅助生长新型光催化材料IL/GO/88A用于降解四环素(TC),使用XRD、FTIR、SEM、N2吸附-脱附、UV-vis、EIS等方法分别对催化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pH、TC浓度对TC降解的影响。该复合材料表现出高效的TC降解效率。在催化剂投加量为0.30 g·L−1、pH为5.7、TC溶度为10 mg·L−1的条件下,光照180 min后,IL/GO/88A对TC的去除率达到95.7%。催化剂在重复利用3次后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此外,阐明了吸附-光催化协同机理,并推断·OH、h+是主要的活性物种。本研究结果对开发高效MOFs光催化复合材料并用于处理含四环素废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2.
33.
为了探究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煤体层裂演化特征,利用自主研制的煤与瓦斯突出实验模拟系统,研究突出过程中煤体层裂结构特征、煤体裂隙厚度演化特征和煤体质点运动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轴向应力0.9 MPa、瓦斯压力0.4 MPa时,煤体层裂发展时间持续85 ms,煤体共计出现11处裂隙。层裂从煤体后方的弱构面出现并向前方发展,其位置大多集中于突出腔体中后部,煤体层裂形式均为纵向贯通,在第9处出现最大纵向断裂裂隙。煤体裂隙总厚度约为75.6 mm、单处裂隙平均厚度约为8.4 mm,二者均呈现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层裂过程中煤体单处裂隙厚度并不都是沿程递增的,部分煤体中部裂隙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煤体的运动表现为靠近突出口端的运动速度更快、运动距离也更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煤与瓦斯突出层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隧道横通道通风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规律,使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不同火源位置的横通道临界风速、主隧道温度分布以及烟气层高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火源功率范围内,隧道横通道临界风速与火源功率的1/3次方成正比且火源距横通道越远,临界风速越小;当火源位于交叉口,横通道使用临界风速通风时,隧道内烟气温度明显降低,烟气迅速沉降到2 m以下;当火源距离交叉口10,20 m,横通道通风会加快火源下游烟气沉降,烟气沉降速度随横通道通风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火源位于交叉口时,烟气沉降由横通道通风对烟气的降温作用和涡旋作用共同主导,当火源位于距离交叉口10,20 m时,烟气沉降主要由涡旋作用主导。 相似文献
35.
为提高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蛭石的吸附性能,用碳酸钠对天然蛭石进行同质化处理,合成芳香反离子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C-S)并作为改性剂,通过水热法对钠基蛭石(Vt-Na)进行插层处理,制备有机蛭石(GC-S-Vt)。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征,考察改性有机蛭石对甲基橙(MO)的吸附效率及表面活性剂含量、pH值对改性有机蛭石对甲基橙的吸附效率的影响。改性后蛭石的亚甲基对称与非对称伸缩振动峰增强表明GC-S成功用于有机蛭石的改性。改性后的GC-S-Vt层间距增大,这是由于有机反离子修饰的双子表面活性剂增加了蛭石层间距,并提高了其对MO的吸附质量比。当GC-S的添加量为0.8 CEC,温度为25℃时,GC-S-Vt对阴离子染料甲基橙的吸附效率由改性前的2%提高至98.31%。在pH值为5、吸附时间为60 min时,GC-S-Vt对甲基橙的吸附质量比最大。此外,本文还考察了改性有机蛭石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行为。试验结果发现,甲基橙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 相似文献
36.
为解决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分散度高、不易从水中分离这一问题,将磁性基质与COF材料结合起来,一类新型的、易分离的磁性共价有机框架(MCOF)材料近年来被研发、合成并应用。总结了MCOF材料的合成方法如共价聚合合成、溶剂热合成、机械化学合成以及浸渍沉淀合成等方法;MCOF材料在常见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中富集处理以及MCOF材料与色谱分析相结合等方面等的应用;并对未来MCOF材料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指出MCOF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有着良好的应用性能,对进一步深入研究MCOF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典型的新污染物,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POPs治理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一套针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体系。首先结合《斯德哥尔摩公约》,梳理美国、日本、加拿大、部分欧洲国家等典型发达国家POPs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欧洲针对POPs治理形成的国家—欧盟—国际三级法律体系;其次基于风险控制理念提出了以POPs为代表的具有PBT特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管控先进国际经验和对重点化学品进行识别、筛选、评估、管控的优先性策略;为促进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和《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8.
采用依时间序列进行对比的方法,考察了高锰酸盐复合剂(PPC)对饮用水源的强化除污染效能。生产性实验结果表明,PPC具有优良的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效能,能显著降低水厂沉后水和滤后水的浊度、CODMn、UV254等水质指标。与未投加时相比较,水厂投加PPC后沉后水和滤后水浊度分别降低了25%和33.3%,沉后水和滤后水CODM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5.3%和11.5%,UV254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6.3%和9.5%。同时,GC/MS分析表明PPC能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多种微量有机污染物,显著提高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PPC通过高锰酸钾的氧化作用,水合二氧化锰的吸附作用,以及各组分间的协同强化作用,显著提高了对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山岳冰川积雪中NO3-与粉尘记录之间的联系,利用2003~2005年间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积累区的雪样,分析了雪层中NO3-与不溶微粒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沙尘活动季节初期,表层雪中NO3-浓度与不溶微粒浓度呈正相关,而与其平均粒径呈负相关,表明NO3-可以通过吸附在粉尘细颗粒表面远距离传输.雪层剖面中NO3-浓度峰值与污化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冬半年可基本保持稳定,但夏半年以淋溶作用为主的后沉积过程,会强烈改造NO3-与粉尘记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0.
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生物降解和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兴安岭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森林沼泽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及生物降解特征,探讨了排水造林时间对土壤DOC及无机氮(NH+4-N+NO-3-N)淋溶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排水造林时间对土壤DOC含量变化影响显著(p0.05).2003年(PS03)、1992年(PS92)、1985年(PS85)排水造林后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湿地土壤DOC含量均低于未排水造林的天然兴安落叶松苔草湿地(XATC),且排水造林时间越长,土壤DOC含量越少.2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土壤DOC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初期降解速率较快,而后逐渐减慢并趋于稳定.其中周转时间为1 d的易降解DOC所占比重表现为:PS92XATCPS03PS85,表明排水时间达到一定阈值后,易降解DOC部分可能会转化为难降解部分.3在淋溶过程中,随着淋溶次数的增加,淋出液中DOC含量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淋溶1 d后,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森林沼泽湿地土壤DOC的淋失率表现为:PS85PS92PS03XATC,表明排水造林时间越长,土壤DOC淋失率越大,因此长时间的排水造林改造可能进一步影响土壤养分的贮量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