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27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发表的报告书指出,从人类明开始8000年间世界自然林已有2/3消失。以气候、地形等为参数用计算机测算,8000年前森林面积为80.8亿公顷,现在只不过30.44亿公顷。  相似文献   
82.
为合理预测老龄平台的动态经济寿命,降低复杂不确定服役环境对平台的运营风险,建立老龄平台延寿决策综合模糊评判模型的结构流程。从影响平台服役状态的工程因素、结构因素、荷载因素和风险因素4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调整,构建阶层结构;采用模糊理论建立正倒值矩阵,综合专家意见计算各因素权重;引入凹陷因子、裂纹因子、腐蚀因子以及冰荷载因子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量化,建立海洋石油老龄平台延寿决策评分准则;采用逻辑运算计算综合评分,建立老龄平台延寿决策参考表,进而依据该表确定平台延寿基准期;利用决策模型对2座海洋平台进行延寿决策,并将其结果与传统评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平台的动态经济寿命,为复杂不确定环境的老龄平台延寿决策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83.
研究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对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为探明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板栗林对土壤氮磷钾库及酶活性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采集了相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板栗林(板栗林由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的表层(0~20 cm)与亚表层(20~40 cm)土壤,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磷钾素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pH值、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量氮(MBN)均显著降低,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5);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而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树脂提取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盐酸提取态磷(HCl-Pi)和残余态磷(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1.4%、53.5%、19.2%、55.1%和25.3%,亚表层土壤Resin-Pi、NaHCO3-Pi、HCl-Pi和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4.6%、61.2%、13.7%和17.3%;而表层土壤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4.8%和18.3%,亚表层土壤NaHCO3-Po和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0.5%和7.7%;表层土壤的速效钾、缓效钾、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亚表层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增加,而矿物态钾和全钾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亚表层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 < 0.05)。综上,上述林分转变对土壤无机氮磷钾库具有正面效应,而对土壤有机氮磷钾库与酶活性具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4.
在太湖竺山湾缓冲带选取两种人工草林(杨树灌木混合林和纯杨树林),对其林床地表径流、林下土壤水和林下地下水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比较了土壤反硝化作用.结果表明:①两种人工草林林下土壤生化性质、w(有机碳)以及各形态氮质量分数在1 m深度内垂向剖面上的分布大致相同;②两种人工草林内地下水中的ρ(NO3--N)在1 a之内都没有明显升高趋势,显示反硝化作用在土壤水的入渗过程中有效削减了NO3--N,并阻止了其向地下水的迁移;③在垂直剖面上,两种人工草林土壤水中ρ(NO3--N)在40 cm深度处出现峰值,同深度处的ρ(DO)(低至0.08 mg/L)、Eh(氧化还原电位,0~18 mV)也较低,说明40 cm深度附近可能发生了耦合的硝化-反硝化作用;④在垂直剖面上,两种人工草林土壤中反硝化势和反硝化菌数均在40 cm深度附近出现峰值,虽然杨树灌木混合林土壤反硝化势[2.1 mg/(kg·h)]是纯杨树林[1.1 mg/(kg·h)]的2倍,但两种人工草林土壤中实际的反硝化速率受ρ(NO3--N)的限制,没有明显的差别.研究显示,两种人工草林土壤都在40 cm深度附近存在反硝化活跃带.   相似文献   
85.
为了调整低山丘陵区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林窗下凋落物的全碳释放规律,论文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 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乡土阔叶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凋落叶近1 a的全碳释放率和全碳释放速率(每30 a)。结果表明:1)相对小型(100~200 m2)和大型(1 225~ 1 600 m2)林窗以及林下,中型(400~625 m2)林窗更能促进凋落叶全碳的释放;2)全碳释放速率表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在分解中后期(90~270 d),出现碳的富集现象;3)凋落物全碳的释放受林窗大小、位置、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分解时间对红椿凋落叶的全碳释放率影响极显著(P < 0.01),林窗大小对全碳释放有显著影响(P < 0.05),而林窗内不同位置(中心和边缘)对凋落叶碳释放无显著影响;4)凋落物分解温度、含水率和全碳释放率、质量损失速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 < 0.01)。  相似文献   
86.
人口老龄化是当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界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认为要将老龄化问题转化为社会资源,将老年人从社会负担转化为社会财富。近年来,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被应用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中。学界围绕积极老龄化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文本、必要性和可行性、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积极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还存在不足,应结合我国国情,对积极老龄化理论的中国化、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合理实现机制的形成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7.
高海拔的树线构成了一个对气候变化及其变化程度理想而敏感的代表性指标,即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有关高海拔树线和北方山地森林变化的多尺度记录和重建,在整个全新的所有时间尺度上,它们的位置,结构和组成受到气候因素的驱动,自全新世早期起,苏兰松树线退行性的下降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制约千年气候变化的必然性理论相吻合,在距今约7000年前,气候的季节性连续减弱,凉雁且更潮湿的夏季和积雪不断增加的冬季,为亚高山桦树林带迁入和挪的夏季和积雪不断增加的冬季,为亚高山桦树林带的迁入和挪威云杉的生态学占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除了这种长期的趋势,较短时间的非正常气候也从树线年代学中得到了树线和很稠密的山地森林,从那以后,进入小冰期,直到19世纪晚期,北方和高海拔的生态系统受到寒冷,风以及高度易变的气候条件的严重胁迫,干扰和动摇,在本世纪前半叶的一段较暖气候的出现,是某些被小冰期所破坏的结构得以恢复,但是,树线和高海拔的森林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它们中世纪所达到的程度,在运去的四,四十五年中,仪器记录到海洋性更强和稍微有些冷的气候,高海拔乔木植被已作出了退行性的反应,表现在落叶,生长迟缓,停止更新及局地性的树线下降,新冰期的进程已重新开始,例如亚高山/高山矮灌丛石南的干梢枯死,其后相继而来的腐殖质和表面矿物质的丧失,已在一个唯一的,具有始于20世纪初本底数据的区域网络中监测到了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88.
杉木人工林碳收获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从收获预估的角度确定森林碳收获大小与林分之间的关系,定义了碳收获和碳收获表的概念.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设置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典型标准地,调查测定获取典型样地杉木人工林样木各器官碳含量及碳贮量基本数据,基于相对生长方程以单株胸径、树高、材积为自变量建立杉木人工林单木碳收获量模型,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密度指数和蓄积量为自变量建立杉木人工林林分碳收获量模型并编制其可变密度碳收获量表.经检验,所建立杉木人工林单木各器官碳收获量模型和林分碳收获量模型预估精度均达95%以上,且模型充分考虑了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对碳收获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在森林碳汇估测中具有应用价值.将所建立杉木人工林碳收获量模型应用于杉木人工林单木碳收获量及林分碳收获量预估,实例计算表明其预估精度较高,单木碳收获模型的相对误差仅为4.70 %,说明所建立杉木人工林碳收获量模型可应用于福建省杉木人工林单木和林分碳储量估计,从而丰富了森林资源动态预测内容,并可为森林资源监测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9.
在符合ISO 9705标准的试验台上,选取4种不同厚度的杉木板开展全尺寸试验,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热解前锋蔓延速率,即壁面垂直向上火蔓延速率.结果表明,垂直向上火蔓延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点燃阶段、过渡阶段和发展阶段.点燃阶段发生在点火后约40~120 s,过渡阶段发生在点火后约200~300 s,发展阶段的开始时间与木板厚度明显成线性关系,木板厚度越大,发展阶段开始得越晚.点燃阶段火蔓延速率加速增长,且与材料厚度不呈线性关系;过渡阶段火蔓延速率负增长;发展阶段火蔓延速率加速增长,且与材料厚度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0.
采用反硝化-沸石曝气生物滤池(ZBAF)部分亚硝化及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探究ZBAF部分亚硝化特性以及组合工艺的脱氮除碳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游离氨(FA)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选择性抑制ZBAF可以实现老龄垃圾渗滤液稳定高效部分亚硝化,平均亚硝氮积累率(NAR)为93.8%亚硝氮产率(NPR)最高达1.659 kg·(m3·d-1;在进水中投加葡萄糖700mg·L-1后,当回流比为2.0 HRT为2.2 d时,由于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协同作用,组合工艺脱氮效果最佳,平均氨氮去除率(ARE)、总氮去除率(NRE)和总氮去除负荷(NRR)分别达97.2%、90.0%和0.585 kg·(m3·d)-1,平均COD去除率为45.3%其中厌氧氨氧化平均NRRANA为1.060 kg·(m3·d)-1最高达1.268 kg·(m3·d)-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