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23篇 |
综合类 | 121篇 |
基础理论 | 18篇 |
污染及防治 | 15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灾害及防治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利用淮河流域内稠密的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资料、风云二号卫星双星观测资料及LAPS中尺度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这次降雨过程集中在淮河干流,呈现出强降水区稳定少动,高雨强出现频度大的特点,时空分布有利于形成大洪水,是一次典型的致洪大暴雨过程.(2)暴雨区与中低层的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形成、发展与移动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中尺度云团、雨团的强烈发展.中尺度雨带具有准静止性,且强度很强,这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3)强降雨主要是在α尺度云带上不断生消发展的β中尺度云团,甚至更小的y中尺度云团的生消合并造成的.它们大多生消于32~34°N、114~118°E范围内,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消、演变和移动与中β尺度雨团的强度和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和增强阶段.(4)暴雨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湿、正涡度和强烈上升运动的特征,它们加强中低层的动力抬升,促使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产生很强的降水.强降雨发生时,对流层中层的比湿快速加大,而云中液态水则表现为骤然减小. 相似文献
82.
随着水文预报水平的提高,考虑预报信息的防洪预报调度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对安康水库实施防洪预报调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采用"逐级调节法"反复试算修正,确定了以"预报累积净雨量"为主判断指标、"库水位"为辅助指标的安康水库双指标防洪预报调度规则,并对设计洪水及实际洪水进行了调节,调节结果与常规调度比较,水库水位提前降低至汛限水位以下,增加了防洪库容,减小了洪峰段下泄流量,降低了水库最高水位,提高了防洪能力。同时选择不同起调水位,对设计洪水及实际洪水进行调节,确定合适起调水位,并分析了预报调度和常规调度的风险。结果显示:起调水位抬升,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有所增加,但仍小于常规调度风险,为更好的实现洪水资 相似文献
83.
为预测伏牛溪中下游河段沿岸工程设施在流域暴雨期的潜在淹没危险性,利用MIKE11模型模拟了不同重现期暴雨和长江洪水发生时,伏牛溪中下游河段淹没深度及淹没范围。结果表明:50年及100年一遇暴雨发生时,伏牛溪中游河段的平均淹没深度分别为4.9 m和5.7 m,淹没面积分别为40 542 m2和41 980 m2,鳌山综合市场处居民生活用地会被淹没;50年及100年一遇长江洪水倒灌发生时,下游河段平均淹没深度分别为7.5 m和8.9 m,淹没面积分别为9 890 m2和10 931 m2;50年及100年一遇暴雨和长江洪水同时发生时,下游河段平均淹没深度分别达到9.4 m和10.1 m,淹没面积分别为14 559 m2和16 987 m2,下游污水处理装置会被淹没,部分居民建筑物地基受到威胁。模拟结果为伏牛溪流域的防洪规划和工程设施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4.
以汉江流域13个站点1960~2003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流域年及各季雨日数和雨日平均雨量分布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汉江流域春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的25%~31%,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1%~31%。夏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雨日数的13%~18%,雨量占全年雨量的50%。秋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雨日数的22%~31%,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1%~29%。冬季平均雨日数占全年雨日数13%~22%,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雨日平均雨量仅为28 mm。建立了流域内不同站点、不同季节的持续性雨日概率分布模式,用Polya概率分布对汉江流域各种持续性雨日发生概率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夏季、冬季、秋季拟合效果较好,卡方检验通过率达到95%,而春季有4个站点无法通过检验。利用Polya概率分布模式可以科学地估算流域各地、各季不同持续时段雨日出现的气候概率,为防洪减灾提供依据,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雨源型城市河流水容量偏小,缺乏动态补充水源,易受污染.基于深圳市2015~2021年全市(不含深汕)9大流域的21个水质指标数据和逐日降雨数据,利用单因子指数评价、综合污染指数、层次聚类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深圳市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特征污染物对降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年全区大部分断面水质都是劣Ⅴ类水,2018年10月后河流水质总体得到大幅度改善,与2018年深圳市开展治水专项活动背景一致,到2021年约62%的断面水质达Ⅰ~Ⅲ类水标准;②深圳市(不含深汕)西部人口稠密地区的水质污染较东部更严重,河口和支流下游水质污染较上游更严重;③深圳市坪山河、龙岗河、茅洲河和深圳河的水质受降雨的影响显著;④深圳市河流的主要特征污染指标是DO、COD、BOD5、NH4+-N、TP、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于坪山河和龙岗河,降雨使TP和NH4+-N指标浓度升高;对于茅洲河,降雨使TP和COD指标浓度升高;对于深圳河,降雨使COD、TP和NH4+-N指标浓度升高.以上结果能够揭示深圳市雨源型河流水质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对降雨事件引发的非点源污染的响应关系,为深圳市打造更高品质水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6.
坡度和降雨是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二者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侵蚀条件下土壤和大气CO_2之间交换的机理.选取黄土高原典型侵蚀性土壤黄绵土,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模拟降雨大厅,研究不同坡度(5°、15°和25°)、降雨强度(30、60和90 mm·h-1,即I30、I60、I90)及历时(0.5、1和1.5 h,即H0.5、H1、H1.5)下土壤CO_2通量变化.结果表明:同历时和雨强下,坡度显著影响土壤CO_2通量变化(p0.001),且各坡度下土壤CO_2通量呈现出5°15°25°的趋势,但5°与15°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25°坡度下土壤CO_2通量较5°、15°下显著下降(16.3%~36.5%,10.8%~27.1%);同坡度和历时(H1)下,随着雨强的增加,土壤CO_2通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相较I30雨强下,I60、I90雨强下对应坡度的土壤CO_2通量降低了2.3%~14.3%,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同坡度和雨强(I90)下,随着历时的增加,土壤CO_2通量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H1、H1.5历时下,土壤CO_2通量相较H0.5下降1.7%~20.9%,历时对土壤CO_2通量影响达显著性水平(p0.1);土壤CO_2通量的变化与坡面SOC流失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2=0.69~0.77,r=-0.83~-0.88,p≤0.1).SOC的流失是导致坡面土壤CO_2通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7.
88.
上海市合流制管道雨污混合水和典型生活污水水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上海市合流制管道雨污混合水及典型生活污水水质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流制管道的雨污混合水尤其是初期雨污水的水质波动大,污染负荷高.随着降雨的持续,雨污混合水的浓度逐渐降低.根据调查,上海市典型居民生活污水设计参考浓度为cODCr300mg/L,BOD51 50mg/L,NH3-N30mg/L;餐饮业污水设计参考浓度为cODCr700mg/L,BOD5200m9/L,NH3-N17mg/L;一般企事业单位生活污染源污水设计参考浓度为c0DCr400mg/L,BOD51 80mg/L,NH3-N30mg/L.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决火力发电厂无GGH湿法脱硫工艺出现的“石膏雨”问题,神华万州发电厂从脱硫吸收塔内部流场调整、结构设置、烟气流速、边界条件设定、烟囱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设计和优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湿法脱硫的“石膏雨”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火电厂湿法脱硫石膏雨和白雾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装有湿法烟气脱硫装置的火电厂一般都存在石膏雨及白雾现象,从烟气的成份与状态出发阐述了石膏雨及白雾的表现形态,并从吸收塔、烟道及烟囱、环境3个环节分析了石膏雨及白雾现象形成的途径,以及净烟气中固体颗粒、液态水、烟道冷凝水、烟囱冷凝水、环境冷凝水和白雾等6个治理要素,系统地从吸收塔、烟道及烟囱环节提出了石膏雨及白雾现象治理的措施,并分析了各种措施的优缺点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