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兴安岭天然林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建立的窗模型NEWCOP,被证明适合于模拟小兴安岭天然森的分布、生长和演替,并可用于跟踪现有森的生长和演替动态。在GISS2xCO和GFDL2xCO气候变化情景下对现有分的模拟实验显示:小兴安岭森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尽管森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明显不同,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蒙古栎等阔叶树在森中将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2.
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主要树种的高度生态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对万木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隙内外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桂北木姜子和浙江桂在隙内外部都占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接近的树种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大,反之则较小;在隙内,出矾和薄叶山矾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而桂北木姜子和黄瑞木、尖叶水丝梨,浙江桂和尖叶水丝梨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在非隙内,山矾和黄瑞木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桂北木姜子和尖叶水丝梨、黄瑞木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表3参13  相似文献   
193.
为揭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与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该区域不同恢复年限刺槐土壤碳库组分、碳降解酶活性、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的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的变化及与碳库组分的关系.结果 表明,微生物呼吸(MR)随刺槐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微生物代谢熵(qCO2)随刺槐龄增加...  相似文献   
194.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下植物演替过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偶然种伴生阶段(幼龄阶段),下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第一次繁荣,结构比较简单;下植物贫乏阶段(郁闭阶段),种类和数量较少,结构简单;下植物相对稳定阶段(近成熟和成熟阶段),种类组成和数量不断增加,群落呈现稳定的杉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三层结构;入侵性演替阶段(老龄阶段),种类组成和数量再度繁盛,一些阔叶树种生长进和乔木层,形成具有多物种和多层次的群落结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杉木下植物α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和波动性。幼阶段下植物总体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分郁闭阶段各指数有明显下降;随后又有所增加,至老龄杉木阶段达到量大值;在3a、9a和31a杉木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格局;在20a杉木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则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藤本植物的格局;在56a老龄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的格局。表3参6  相似文献   
195.
思林水库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思水库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和秋季(10月)上游入库水体、库区表层水(0 m)、库区深层水(20 m)、出库水体的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不同组分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思水库的溶解性有机质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分别是:陆源类腐殖质(C类,C1)、浮游植物源的微生物类腐殖质(M类,C2)和浮游植物源的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C3).其中陆源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随着入库水、库区表层水、库区深层水和出库水逐渐减少,这表明由于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大坝拦截效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类腐殖质随着水体由入库向出库的流动而逐渐降解.相反,微生物类腐殖质(M类)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在入库-出库过程中,微生物类腐殖质处于产生及部分或完全降解的波动中,这表明微生物类腐殖质是浮游植物的原生产物,并且对于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大坝拦截效应有很强的不稳定性.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主要新产生于夏季和秋季的表层水体中,在冬季和春季表层和深层水体中也有产生;并在出库过程中逐渐减少.这表明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是浮游植物的原生产物;并且它们受到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大坝拦截效应的共同影响,在表层和深层水中生成和降解.因此,这些结果意味着通过平行因子分析确定的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的方法,对于更好地理解溶解性有机质在水库水体的转化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