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6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384篇
基础理论   136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基于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考虑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时变性的钢筋坑蚀面积随机时变模型,分析了影响钢筋坑蚀面积的主要因素及其敏感性;以Monte Carlo方法和实测的临海既有混凝土自由氯离子浓度,研究了该环境下既有混凝土内钢筋坑蚀面积的概率分布特性,并分析了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时变性和保护层厚度对钢筋坑蚀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时变性和保护层厚度对钢筋坑蚀面积的影响最大,钢筋坑蚀面积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在该临海氯盐环境下,考虑混凝土扩散系数时变性计算的钢筋坑蚀面积为不考虑时变性的2倍多,考虑混凝土扩散系数时变性的计算结论与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新乡市地表水中HCHs和DDTs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采集新乡市18个地表水样并测定其中HCHs和DDTs的含量,采用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法和安全阈值法评价了HCHs和DDT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新乡市地表水中HCHs和DDTs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28~49.2 ng·L-1和0.42~12.3 ng·L-1,与世界各地的地表水中HCHs和DDTs残留质量浓度相比属于中等污染水平.异构体比值表明HCHs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林丹的使用,而DDTs的残留来源于工业品DDTs的使用.生态风险评价基于DDD、γ-HCHs和p,p'-DDT的暴露浓度以及相应的毒性数据,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法和安全阈值法均表明了这3种有机氯农药中DDD的风险最大,其次是γ-HCHs,p,p'-DDT的生态风险最小;安全阈值法进一步表明DDD、γ-HCHs和p,p'-DDT超过影响10%水生生物的概率分别为10.2%、5.94%和0.01%.  相似文献   
33.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冬小麦PAHs根系吸收和叶面吸收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其中主动吸收是一个载体协助、消耗能量、PAHs与H+共运的过程;被动吸收除了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扩散外,水-甘油通道也参与了该过程. ② PAHs通过气态、颗粒态沉降到小麦叶面角质层或直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 ③ 影响PAHs根系和叶面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 ④ 小麦根系吸收的PAHs可以向地上部转运,并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蒸腾速率、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有关.主要问题:① 对于小麦叶片吸收的PAHs向基运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 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往往遭受土壤及大气双重污染,根系吸收及叶面吸收分别对其体内积累PAHs的贡献尚不清楚.因此,需关注韧皮部、木质部在PAHs转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示踪、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观察和跟踪PAHs如何进入小麦以及在小麦叶中的转移和分布,阐明PAHs叶面吸收的微观机理;注重大田试验研究,为揭示冬小麦对PAHs的吸收、积累及调控机理,同时也为有机污染地区生产安全农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4.
运用PHAST软件研究泄漏孔径、风速、泄漏时间和大气稳定度对泄漏扩散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扩散面积随着泄漏孔径的增大、风速的增大及泄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大气越稳定,泄漏扩散面积越大。  相似文献   
35.
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宗强  冯起  司建华  苏永红  席海洋  郭瑞 《环境科学》2007,28(10):2389-239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连接Li-6400-09土壤呼吸室,在2004年生长季节对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沿海拔梯度进行了野外定位试验,统计分析了水热因子及根系生物量对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特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 沿海拔梯度土壤CO2通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变异系数逐渐增加;就日变化而言,土壤CO2通量晚间维持在较低水平,02:00~06:00最低,在07:00~08:30开始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16:00~18:30开始下降,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土壤CO2通量的日平均值介于(0.56±0.32) ~ (2.53±0.76) μmol·(m2·s)-1.从季节变化来看,土壤CO2通量均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排放量较低,7~8月份达到最大值[4.736 μmol·(m2·s)-1],6月与9月份次之,5月与10月份基本一致,整个生长过程总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形式.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在植物生长季与1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植物根系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6.
Guanting Reservoir,one of the drinking water supply sources of Beijing,suffers from water eutrophication.It is mainly supplied by Guishui River.Thus,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phosphorus(P)loss and improve the P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Guishui River watershed are important for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in this region.In this study,a Revised Field P Ranking Scheme(PRS)was developed to reflect the field vulnerability of P loss at the field scale based on the Field PRS.In this new scheme,six factors are included, and each one was assigned a relative weight and a determination method.The affecting fact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transport factors and source factors,and,the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on surface water and soil erosion classific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he China were used in this scheme.By the new scheme,thirty-four fields in the Guishui River were categorized as"low","medium"or"high"potential for P loss into the runoff.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 loss risks of orchard and vegetable field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rn and soybean fields.The source factors were the main factors to affect P loss from the study area.In the study area,controlling P input and improving P usage efficiency are critical to decrease P loss.Based on the results,it wa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fields of vegetable and orchard since they have extremely high usage rate of P and high soil test of E Compared with P surplus by field measurements,the Revised Field PRS was more suitable for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s,and had higher potential capacity to identify critical source areas of P loss than PRS.  相似文献   
37.
镜头     
《世界环境》2014,(2):10-11
<正>山西黄河湿地天鹅飞翔2014年1月13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间,我国湿地保护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3.51%。图为三只天鹅在山西省平陆黄河湿地上空飞翔。  相似文献   
38.
调查了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状况,分析了山东省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类型结构和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截止2010年底,山东省自然保护区数量为73个,面积99.9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4%。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49.3%和55.0%。71.2%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在10 000 hm2以下,30.1%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面积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在27%~42%之间变化。自然保护区类型比较齐全,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山东省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56.2%和31.1%。自然保护区区域分布不均,68.5%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在鲁东丘陵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39.
微囊藻毒素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娓敏  邓玙  邹华  梁婵娟 《环境科学》2014,35(4):1468-1472
以水稻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1、100、1 000、3 000μg·L-1)微囊藻毒素(MCs)在胁迫期和恢复期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吸收活力、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MCs在水稻根部的积累.结果表明,胁迫处理7 d,MCs在水稻根部的积累量与MCs质量浓度呈正相关.1μg·L-1MCs处理促进了根系生长,根系活力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有效维持H2O2于正常水平;100μg·L-1MCs处理下,根系生长受抑,根系活力下降,CAT无显著变化;在高质量浓度(1 000μg·L-1、3 000μg·L-1)MCs处理下,不仅根系生长受抑、根系活力下降,且CAT活性受抑,H2O2大量积累,膜质过氧化加剧.相比胁迫期,恢复7 d后各处理组水稻根系MCs的积累量均低于胁迫期.100μg·L-1MCs处理组根系各生长指标、根系活力、丙二醛(MDA)、H2O2和CAT的变幅减小,优于胁迫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恢复,而1 000μg·L-1和3 000μg·L-1MCs处理组,根系生长与根系活力均低于胁迫期,氧化胁迫进一步加剧,表明高质量浓度(1 000μg·L-1和3 000μg·L-1)MCs对水稻根系造成的伤害不可逆.  相似文献   
40.
以北京北护城河周边区域为例,探讨了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选取了2011-2012 年4-11 月的15 场降雨,分别代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6 个雨量级。利用校准的雨洪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分别模拟每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7 个控制断面的地表径流深度。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深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当降雨量在不同量级之间变化时,地表径流深度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降雨事件中,降雨量和地表径流深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地表径流深度在某一时刻的值的高低均决定于之前1~2 h 的降雨量,而地表径流深度的总体上升或下降趋势均决定于前期累积的降雨量。地表径流深度随渗透面积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且变化曲线存在临界阈值(为15%~20%)。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时,渗透面积比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汛期城市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减少城市内涝提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