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0篇
  免费   1030篇
  国内免费   1546篇
安全科学   2223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656篇
综合类   5347篇
基础理论   626篇
污染及防治   542篇
评价与监测   274篇
社会与环境   962篇
灾害及防治   698篇
  2024年   260篇
  2023年   663篇
  2022年   728篇
  2021年   702篇
  2020年   508篇
  2019年   478篇
  2018年   374篇
  2017年   447篇
  2016年   460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492篇
  2009年   503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为研究我国城市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城市安全生产的发展趋势,以上海市为例,对2004—2010年期间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提取影响安全生产状况的主要经济社会因素,并与工矿商贸死亡人数之间建立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工矿商贸死亡人数与第二产业比重、GDP增长率、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以及私营及个体工商户比例均呈现负相关。基于2007—2011年各月份上海市的安全生产死亡人数,运用Winters乘法模型,预测上海市安全生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12.
《现代职业安全》2005,(3):55-55
这是一组按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及事故发生发展序列的安全信息模型。  相似文献   
313.
为提高二次再热煤电机组运行灵活性和安全稳定性,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和多模型方法,设计一种新型机炉协调控制系统。基于灰箱建模思想,建立能准确体现二次再热煤电机组机炉协调系统动态特性的非线性机理模型;利用Gap度量理论非线性分析机炉协调系统机理模型,定量计算局部线性模型间动态特性差异,构建模型集和制定加权规则;基于预先制定的加权规则,针对每个局部线性模型设计对应的模型预测控制(MPC)局部控制器,并整合为全局控制作用;为定量表征煤电机组运行安全性水平,建立机侧主蒸气压力和汽水分离器出口蒸气温度的小时均值指标。应用结果表明:机炉协调系统多模型预测控制可提升协调控制系统性能,能在保证机组负荷快速响应电网需求的同时,维持主要参数稳定,拓宽机组安全运行边界。  相似文献   
314.
为优化碰撞风险模型(Collision Risk Model, CRM)遮蔽角,从而准确计算基于仪表着陆系统(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 ILS)进近过程中航空器与多障碍物的总碰撞风险,避免过度评估问题,首先,基于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u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 ADS-B)数据计算得到航空器位置偏差,并研究其水平分布特征;然后,建立障碍物分布模型,从而计算得到航空器与障碍物碰撞风险;最后,基于条件概率,得到沿跑道中线和垂直跑道中线(或其延长线)不同位置处的遮蔽角。结果表明:航空器水平分布不为正态分布,可通过拟合数据得到概率密度函数及累计分布函数,从而计算碰撞风险;沿飞行方向,遮蔽角逐渐增大,但变化范围不大;沿垂直跑道中线(或其延长线)方向,由近及远遮蔽角先减小后增大,距离较远时,遮蔽角甚至可超过14°。  相似文献   
315.
黑藻对铅离子的生物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藻对Pb^2+的生物吸附作用,考察了溶液pH、Pb^2+初始质量浓度、黑藻加入量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在2.5~5.0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20min基本达到平衡。在溶液pH为4.0、黑藻加入量为2g/L、吸附时间为60min、Pb^2+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的条件下,黑藻对Pb^2+的吸附量为47.5mg/g。通过元素分析和等温吸附模型对黑藻吸附Pb^2+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黑藻吸附Pb“是阳离子交换过程,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D—R等温吸附模型。考察了Cd^2+、Cu^2+和Ni^2+对黑藻吸附Pb^2+的影响,结果表明,Cd^2+、Cu^2+和Ni^2+的存在不干扰黑藻对Pb^2+的吸附。  相似文献   
316.
利用超低温预浓缩GC-MS法于2019年10月对汕头市濠江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在线实时观测,研究其污染特征、来源以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关键VOCs活性物种及来源.研究发现,大气VOCs中烷烃含量占比最高;利用PMF模型确定6类排放源:机动车排放源(38.0%)、溶剂使用源(20.4%)、汽油泄露与挥...  相似文献   
317.

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程度与经济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2个方面构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空间分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中度脆弱及以上的县区面积占比为78.8%,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甘肃省经济综合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县区面积占比为41.1%,整体经济综合水平较低。2)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较差,仅有9.2%的县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积占比为4.4%,而经济与生态环境失调发展的县区比例为48.3%,面积占比高达73.9%。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失调环境滞后型集聚性最强,集中于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的甘肃省北部。3)人口增长压力、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落后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阻碍。基于此,甘肃省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   
318.
青虾池塘养殖环境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以环境友好型效率标准合理引导青虾池塘养殖生产活动,将淡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纳入效率研究的范畴,以青虾池塘养殖为例,分别运用SBM模型和CCR模型,计算了青虾池塘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以及各投入要素的使用情况。并运用相关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齐次性检验等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青虾池塘养殖的环境效率(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仅为0476 9,而传统的经济效率(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为0696 7,前者显著低于后者,且波动性更强。所有的要素投入都存在过量现象。除电费、虾苗和药物投入外,其他各项投入在环境效率中的过量程度均大于经济效率;具有固定成本性质的投入品,如劳动力投入和机械投入的过量程度更为严重;利用率过低致使肥料投入过量程度高于饲料投入。农户资源配置过程中忽视环境成本是根本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19.
本文在湖南2005-2012年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模型,测算各地市(州)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并分析了影响湖南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测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间,湖南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市(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等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信息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湖南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及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320.
目前,中国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由大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及经济损失日益突出,探询污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是制定治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PM10进行研究,特别探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本地与异地之间PM10交互影响的问题及产业结构影响。首先,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发现地区间PM10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且逐年增强;其次分析局域相关性,发现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高-高类型的集聚,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9个省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低-低类型的集聚,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以及云南等5个省份。虽出现个别年份的波动,但从长期看,各集聚区均处于较稳定状态;第三,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PM10进行比较全面的模型数据分析,包括经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气候等因素对PM10的影响,以较为新颖的视角刻画PM10的形成,发现地区间PM10的交互影响存在着负效应,分析表明这种负效应具有短期性,而且负效应与溢出效应可能存在联系。此外,重点分析工业中对PM10贡献较大的典型行业,以及以典型行业为代表的工业结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PM10的影响特点,与劣质煤进口量逐年增大的事实相结合,阐述了降低PM10的困难所在。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论证影响不同地区PM10的主导因素,空间因素对PM10的影响,长期看在部分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降低PM10的不可行性;论证中,以北京地区为主要分析案例,发现交通拥堵程度以及空间因素是其出现高雾霾的重要原因。根治雾霾,区域间的联合治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