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2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74篇 |
综合类 | 479篇 |
基础理论 | 387篇 |
污染及防治 | 67篇 |
评价与监测 | 42篇 |
社会与环境 | 32篇 |
灾害及防治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湖北省榉树自然种群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湖北省天然榉树的自然种群分布现状、种群特征及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北榉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 000 m地带,不同程度地分割包围在谷底和山腰,地理分布点呈收缩集群分布,种群规模较小;采用方差/均值法对榉树地理分布格局类型进行分析,其值=1.66>1,表明其分布点的地理分布趋于集群分布。湖北榉树种群星散间隔的地理分布形式,使地理分布点间产生空间间隔,成为相互间基因交错的障碍,而较小的种群规模,增加了遗传漂变的机率,导致遗传上的不稳定性增加,影响种群的生存能力,这些是导致物种趋向濒危的重要原因。湖北榉树种群这种分布现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境的特定要求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对榉树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生境片段化。应借助于人为帮助,改善生态环境,扩大其种群规模,促进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以利保护。 相似文献
72.
73.
74.
岷江上游林草交错带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5种多样性指数对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测定了乔木种群及其各立木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偏低,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是由于较低的灌木层多样性与较高的草本层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放牧影响、阳坡的干燥环境有关,可能是林草交错区固有的特点.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集群分布,但在其发育过程中显示了动态变化的特征,即在幼苗和小树阶段为集群分布,到了大树阶段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表6参32 相似文献
75.
禾草灵在大田系统中迁移,降解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大田残留动态试验实测数据,借助药物动力学分室模型,研究了禾草灵在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甜菜大田系统的的迁移、降解规律。该方法不仅得到了禾草灵的降解参数,而且得到了作物对土壤中残留禾草灵的吸收速率常数。本文还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了禾草灵的九种降解产物,推测了禾草灵的部分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76.
建立了土壤和小麦种子、茎杆中苯达嗪丙酯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剂量施药条件下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并测定了土壤、小麦种子和茎杆中的最终残留.苯达嗪丙酯的最低检出限为10ng,在土壤和小麦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kg-1.方法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8.7%—103.3%,变异系数为4.3%—16.4%.苯达嗪丙酯的消解动态试验表明:高剂量施药条件下苯达嗪丙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5d(北京)和3.1d(石家庄);当按推荐剂量施药时,小麦收获前10d,在土壤、小麦种子和茎杆中,北京和石家庄两地均未检出苯达嗪丙酯. 相似文献
77.
丝栗栲种群生命过程及谱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丝栗栲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结果表明,丝栗栲有2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丝栗栲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丝栗栲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78.
79.
考察了A2/O同步化学除磷工艺中Al2(SO4)3投加量对TP、COD、NH4+-N和TN的去除率与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18~32℃)条件下同步化学除磷最适宜的Al2(SO4)3投加量为铝、磷摩尔比0.5:1,此条件下出水TP、COD、NH4+-N和TN浓度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研究同时发现,Al2(SO4)3投加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污泥活性均有所增强,其中SVI值由93.8 mL·g-1降至81.3 mL·g-1,Zeta电位由-5.5 mV降至-11.8 mV,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增加了59.9%,蛋白质与多糖的比例由5.2降至2.1,比耗氧速率由4.2 mg·(g·min)-1升高到6.7 mg·(g·min)-1(以MLSS计)。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投药后污泥中微生物种类由投药前的8种减少为6种,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比例有所降低,聚磷菌比例升高为6%。在低温(0~10℃)条件下,Al2(SO4)3投加量需有所增加,当铝、磷摩尔比为1:1时,反应器出水TP、COD、TN和NH4+-N浓度方可达到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8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水、土壤和植物中除草剂异丙隆的残留量.采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净化和富集水中异丙隆残留;利用丙酮/水(体积比为3:1)振荡提取土壤中的异丙隆残留,并通过硅胶柱层析净化、分离;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植物样品中的异丙隆残留,并用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分离.利用HPLC-UVD(Ultraviolet Detector,紫外检测器)定性、定量测定水、土壤和植物样品中异丙隆残留量.结果表明,异丙隆HPLC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16 mg/L,决定系数\%R2\%=0.999 9,最低检测浓度为0.012 mg/L.水的加标回收率为90.7%~91.1%,相对标准偏差为3.0%~12.0%;土壤的加标回收率为88.4%~97.4%,相对标准偏差为6.9%~9.8%;植物的加标回收率为94.4%~99.9%,相对标准偏差为4.6%~9.0%.研究为异丙隆残留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