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2篇 |
免费 | 227篇 |
国内免费 | 13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18篇 |
废物处理 | 38篇 |
环保管理 | 272篇 |
综合类 | 2029篇 |
基础理论 | 1031篇 |
污染及防治 | 265篇 |
评价与监测 | 131篇 |
社会与环境 | 21篇 |
灾害及防治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30篇 |
2021年 | 187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160篇 |
2015年 | 229篇 |
2014年 | 612篇 |
2013年 | 372篇 |
2012年 | 312篇 |
2011年 | 303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376篇 |
2008年 | 316篇 |
2007年 | 275篇 |
2006年 | 311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32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评价海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对疏浚淤泥悬浮相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疏浚淤泥悬浮相对浮游甲壳类的致毒效应明显。22.0~24.0℃试验水温时,悬浮相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浮游挠足类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96hLC50为71.6mg/L(卤虫无节幼体),48hLC50为61.3mg/L(浮游挠足类)。低浓度和低温时,悬浮相对前鳞鲻(Mugilophuyseni)幼鱼的致毒效应不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毒性效应亦增强。试验水温为18.8~20.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h和96hLC50分别为5801.3mg/L和5045.5mg/L;而当试验水温升至22.0~24.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48、72、96hLC50分别为1996.4、769.9、592.8及556.3mg/L。 相似文献
82.
采用批实验研究了蒙脱石对左氧氟沙星的吸附机理及对左氧氟沙星抗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存在培养基时,左氧氟沙星在蒙脱石上前2 h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吸附率达90%以上;蒙脱石吸附左氧氟沙星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氢键作用、疏水作用、阳离子键桥作用、静电吸附作用等物理化学过程;蒙脱石本身不具有抑菌、杀菌活性,且由于蒙脱石增大了微生物附着的比表面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扣除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后,蒙脱石吸附左氧氟沙星降低了后者的毒性效应,其抑菌率降低约25%。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毒理效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3.
纳米ZnO颗粒是应用最为广泛金属型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之一,对作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值得关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植物-真菌共生体,对各种环境胁迫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菌根效应受土壤和植物磷含量的影响.分别设置0、20、50、100 mg·kg~(-1)这4个磷水平,在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添加或不添加纳米ZnO(500 mg·kg~(-1))条件下在温室中利用玉米进行土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纳米ZnO没有显著影响玉米生长,但不利于菌根侵染和磷素吸收,并引起锌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纳米ZnO和高磷降低玉米菌根侵染,但AM真菌在所有磷水平下均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施磷和接菌均可使土壤p H升高、降低纳米ZnO源锌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锌向玉米地上部分的转运和积累,体现出一定保护作用.接菌在多数情况下显示出积极的菌根效应,尤其在低磷、添加纳米ZnO条件下更为显著.结果首次表明,AM真菌、磷肥均有助于减轻纳米ZnO引起的土壤污染及其所产生的生态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84.
采用标准毒性测试方法,分析了溴酸钾、溴酸钠、溴化钾对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包括发光菌、绿藻、水蚤、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对发光菌发光强度几乎没有影响,溴酸钾对斜生栅藻的96 h EC50为738.18mg·L-1;对大型蚤和裸腹蚤的48 h EC50分别为154.01 mg·L-1和161.80 mg·L-1,48 h LC50分别为198.52 mg·L-1和175.68mg·L-1;对斑马鱼的96 h LC50为931.4 mg·L-1.溴酸钠对斜生栅藻的96 h EC50为540.26 mg·L-1;对大型蚤和裸腹蚤的48 h EC50分别为127.90 mg·L-1和111.07 mg·L-1,48 h LC50分别为161.80 mg·L-1和123.47 mg·L-1;对斑马鱼的96 h LC50为1 065.6 mg·L-1.而溴化钾对以上几种受试生物的影响远小于溴酸钾和溴酸钠的影响,对比可知引起受试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是由溴酸盐引起的.毒性作用规律显示,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溴酸盐的毒性效应越明显,受试生物对溴酸盐的毒性效应的敏感顺序为:大型蚤、裸腹蚤斜生栅藻斑马鱼普通小球藻、发光菌. 相似文献
85.
采用紫外光还原法制备了Pd-Fe/石墨烯催化阴极,并以Ti/IrO_2/RuO_2为阳极,构成三电极体系(双阴极)和两电极体系(单阴极)的电化学还原-氧化降解工艺,分别对4-氯酚进行降解.采用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TOC仪对4-氯酚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及其浓度进行测定.根据公式计算降解过程中理论计算毒性值,应用发光细菌法测定降解过程中的实际毒性值,对理论计算毒性值与实际毒性值进行比较,分析不同体系下降解过程中毒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体系在最佳降解条件下,阴极室毒性均呈下降的趋势,由于降解过程中在阳极室生成高毒性的苯醌,阳极室毒性均先升高后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种体系理论计算毒性与实际毒性在P=0.01水平下,相关性系数均为1,显著相关,表明降解过程中实际毒性的测定结果真实可靠.降解至120 min时,三电极体系毒性小于两电极体系,表明三电极体系优于两电极体系.据此提出实际毒性测定方法在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氯酚类有机废水毒性测试的工业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86.
87.
为研究管制单位风险的动态性,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提出基于毕达哥拉斯模糊、试验与评估实验室(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 BN)和模糊损失率的管制单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首先识别管制单位风险因素;其次应用毕达哥拉斯模糊和DEMATEL模型探究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映射到BN,构建管制单位风险演化过程;然后确定先验概率,并以前兆数据作为输入信息,推导计算管制单位的动态风险概率;最后利用模糊损失率量化风险后果,计算管制单位的动态风险评估值。以某管制单位为例,对构建的管制单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特情处置预案不合理等高严重后果概率持续上升的风险因素是该管制单位的风险管控的重点;t1~t5时间段该管制单位的动态风险评估值从1.035×10-2上升到1.106 3×10-2。构建的管制单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克服了管制传...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斑马鱼为模型,将发育至受精后4 h(受精后小时数,hours post-fertilization,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312~1.25 mg/L BDE-47中,培养至72 hpf,观察胚胎心率和畸变率。测量斑马鱼胚胎胚体长度和卵黄延伸部长度;吖啶橙染色后荧光显微镜分析斑马鱼胚胎细胞凋亡情况;RT-qPCR分析心脏发育、骨骼形态和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显示,BDE-47促使斑马鱼胚胎的心率和畸形率增加,阻滞了胚体和卵黄延伸部发育,致使胚胎细胞凋亡;BDE-47暴露对etv2基因表达无影响,但上调了胚胎早期心肌标志基因gata4的表达,抑制了骨形成蛋白质基因bmp2b的表达,干扰了GH/IGF1/PI3K通路相关基因(gh1、ghra、igf1、pik3ca、pik3r1、akt和mTOR)的表达。这表明,BDE-47对斑马鱼胚胎具有生长发育毒性,其机制与上述基因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9.
90.
采用多孔聚合物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在厌氧流化床(AFB)反应器中处理含硫废水,研究反应器抗硫化物(S2-)毒性抑制和抗硫酸盐毒性抑制的能力;探索解除 S2-毒性的方法.研究表明,当进料基质 COD浓度为 5000mg/L,HRT为5.2-5.4h,S2-<200mg/L时,反应器去除 COD效果不受影响,S2-350mg/L时,厌氧消化受到明显抑制,反应器可容忍530mg/L S2-浓度而未造成消化系统的破坏;SO42-浓度高达3521mg/L,COD去除率仍可达77%-80%,但SO42-去除率明显下降;当COD/SO42-的比值大于1.45时,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的生长未受到明显抑制,此时容积负荷为22-24kgCOD/(m3>·d),COD去除率为80%,SO42-去除率为58.8%;向反应器投加适量FeCl2可很好地解除S2-的抑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