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安全科学   6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采用蚕豆和洋葱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研究氰化钾(3mg/L、10 mg/L、30 mg/L、100 mg/L和300mg/L)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300 mg/L的氰化钾(KCN)处理12 h可诱发蚕豆和洋葱根尖中微核细胞数目显著增高,最高增幅分别为330.49%和244.92%:可使分裂指数明显下降,最高降幅分别为31.01%和33.44%;根尖微核细胞数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分裂指数与处理浓度呈负相关.研究表明,氰化钾具有遗传毒性作用.能引起DNA分子断裂.与蚕豆相比,洋葱对氰化钾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此可通过洋葱微核试验有效监测环境中的氰化钾污染.  相似文献   
152.
探讨气态氨染毒对吊兰生长的毒性作用,将生长状况相似的吊兰置于氨浓度为0.1mg/m^3、0.2mg/m^3、0.3mg/m^3、0.4mg/m^3的密闭容器中,以空气作为对照,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叶绿素a/b比值变化、丙二醛含量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脯氨酸含量变化以及叶片对有毒气体的形态学反应。结果表明,经处理的吊兰叶片外观损伤明显,叶绿素含量随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叶绿素a/b比值减小,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气体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脯氨酸含量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加而积累,气态氨对吊兰的毒理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3.
为研究久效磷农药对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0.01 mg/L、0.10 mg/L和1.00 mg/L久效磷暴露金鱼21 d,测定金鱼肝脏指数(HIS)及肝脏和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结果表明: 1.00 mg/L久效磷造成金鱼肝脏指数显著升高; 随着久效磷暴露质量浓度的升高,金鱼肝脏中GPT和GOT活性逐渐降低,0.01 mg/L久效磷暴露条件下GPT活性下降显著,但GOT活性下降并不明显,可见金鱼肝脏中GPT比GOT对久效磷毒性作用的响应更敏感; 而各暴露组血浆中GPT和GOT的活性均显著升高,且2种酶活性升高与久效磷暴露质量浓度之间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血浆中GPT和GOT活性变化可以作为检测水体中久效磷农药污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4.
将来自苏云金芽胞杆菌李氏亚种的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vip83导入苏云金芽胞杆菌高毒菌株YBT-1520,得到广谱、高毒的工程菌BMB696B.室内生物测定显示该工程菌对棉铃虫和甜菜夜蛾具有很高的毒力.然而,国内外还未见有关于营养期杀虫蛋白的毒理学资料的报道,因此工程菌BMB696B的毒理学安全性也无法预测.为了对该工程菌的安全性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为该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标准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就BMB696B粉剂对实验动物进行了相关的毒理学试验.结果表明,工程菌对Wistar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 000 mg/kg,急性经皮LD50大于2 000 mg/kg,均属低毒类;对兔皮肤刺激平均指数72 h后为0,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眼刺激平均指数48 h后为O,眼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对豚鼠致敏率为0,属Ⅰ级弱致敏物.由此证明,工程菌BMB696B没有经口和经皮的急性毒性、没有急性皮肤和眼刺激性、没有致敏性.  相似文献   
155.
最近ISO公布了一份技术报告ISO/TR13014:2012《纳米技术-工程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毒理学评估指南》,帮助专家进行针对纳米物体的毒理试验。  相似文献   
156.
<正>2014年4月24日来源:《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对水生生物给送试验化学物质的方法,以用于评估经口暴露的影响。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将一种试验化学物质封包在生物高聚物纳米颗粒内,然后,通过pH变化触发在试验生物体的消化系统内将该化学物质释放出来。目前,由于化学物质给送的困难性,很少在水生生物系统中评估经口暴露。化学物质常常会溶解到水中,  相似文献   
157.
《环境化学》2012,31(10):1669
近日,《环境化学》主编——江桂斌院士在第23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大会上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江桂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8.
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生物标志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此外,还对环境化学品管理和安全性评价、Hormesis(兴奋效应)现象、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室内环境毒理学分析与研究等热点问题进...  相似文献   
159.
综述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单一暴露以及与其他污染物复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并探讨了PLA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PLA微塑料的摄入会影响生物体的摄食、生长、存活、繁殖和运动行为;PLA微塑料与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体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PLA微塑料主要通过机械损伤、氧化应激、神经损伤及免疫损伤对生物体造成损害.未来仍需对老化或降解的PLA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对陆地生物的复合暴露毒性效应与机制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等方面开展探索和研究,以期为今后PLA微塑料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0.
水环境中的微塑料(MPs)通过吸附和解吸与共存的有机污染物(OPs)相互作用,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生物积累、毒性效应等环境行为.因此,MPs和OPs的生态效应需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综合考虑.本文在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水环境中MPs的环境行为及其对OPs迁移转化的影响,讨论了MPs的生态风险及其与OPs的复合毒性效应的影响因素,并得出如下规律:MPs和OPs的特性,如MPs的表面极性和OPs的疏水性决定了MPs作为OPs载体的有效性;MPs的粒径、表面特性、表面生物膜等理化性质影响了水环境中OPs的迁移转化途径和复合物MPsOPs的毒性效应.本文以期为进一步评估M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准确评估MPs及其相关OPs的环境风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