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安全科学   6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爪蟾胚胎致畸实验(FETAX)在检测污染物发育毒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爪蟾胚胎致畸实验(FETAX)是一种用于检测污染物发育毒性的有效方法.用CuSO4、CdCl2和三丁基锡(TBTCl)对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胚胎进行48 h暴露.结果表明,对照组胚胎均未出现死亡或畸形现象,Cu2+、Cd2+和TBTCl对胚胎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38 mg/L、4.28 mg/L和3.18 μg/L.48 h后,各暴露组胚胎出现颅面缺陷、眼睛突出、漏斗形嘴、肠道蜷曲、尾巴弯曲、水肿和色素沉着等多种畸形现象.Cu2+、Cd2+和TBTCl对胚胎的半致畸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0.16 mg/L、2.16 mg/L和2.98 μg/L,致畸指数分别为2.38、1.98和1.04.用脱碘酶抑制剂碘番酸(IOP)对非洲爪蟾胚胎进行暴露.36 h后,暴露组胚胎主要出现眼睛异常发育甚至消失等现象,这表明IOP对眼的发育有特定的毒性作用.研究表明,运用热带爪蟾胚胎检测污染物发育毒性的灵敏性并不高于非洲爪蟾(X. laevis)胚胎致畸实验,运用FETAX进行污染物发育毒性的检测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其实验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但爪蟾胚胎模型在研究污染物特定的毒性机理方面具有较大潜力.鉴于爪蟾胚胎很适合进行分子操作,在现有FETAX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分子生物学指标,将不仅能提高发育毒性效应检测的灵敏性,而且也增加了对污染物特定毒作用模式的解析功能.  相似文献   
72.
经卫生部批准,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亚太医学毒理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八届亚太医学毒理学大会”将于2009年10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同期举办“全国中毒控制与医学救治论坛(2009)”。  相似文献   
73.
重金属镉胁迫下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Cd)胁迫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为(16.5±1.0)℃时,平均体长(15.32±0.63)cm、体重(310.60±5.69)g的鲫鱼不同组织中MT含量的本底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含量顺序为肝脏(3.018±0.023)~(3.226±0.010)υg·g-1>肾脏(2.663±0.009)~(2.852±0.003)υg·g-1>鳃丝(1.523±0.017)~(1.623±0.009)υg·g-1 >肌肉(1.432±0.011)~(1.474±0.005)υg·g-1,且相对比较稳定.在0.005 mg·L-1、0.050 mg·L-1、0.100 mg·L-1、0.250 mg·L-1和0.500 mg·L-1的Cd2 胁迫下,鲫鱼4种组织中MT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先升高后稳定,且在0~6 h内MT含量的增加速率最大;鳃丝、肝脏和肾脏3种组织中MT含量在12 h时达到峰值,随后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肌肉中MT含量在24~96 h达到峰值.鲫鱼4种组织中MT含量在12 h内的增加量与Cd2 的质量浓度显著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这表明水体中Cd2 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诱导时间主要在前12 h内.鲫鱼肝脏、肾脏和鳃丝组织中的MT可作为评价外源重金属Cd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4.
离体条件下十溴联苯醚暴露对鲫鱼肝脏线粒体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离体条件下经不同质量浓度的十溴联苯醚(PBDE-209)暴露后,鲫鱼肝脏线粒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浓度为5.6~100.0 mg/L的PBDE-209处理鲫鱼肝脏线粒体30 min,5.6 mg/L组鲫鱼肝脏线粒体中T-AOC、MDA含量、XOD和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其余各组的XOD活性和MDA含量随PBDE-209质量浓度增加逐渐上升,而T-AOC和SOD活性逐渐下降,均与PBDE-209质量浓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这说明PBDE-209对鲫鱼肝脏产生了氧化损伤,具有生化毒性.离体条件下鲫鱼肝脏线粒体中的T-AOC、MDA、XOD和SOD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多溴联苯醚的生化毒性.  相似文献   
75.
四溴双酚-A和五溴酚对红鲫肝脏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红鲫(Carassitu auratus)分别暴露于0.025 mg/L、0.25 mg/L四溴双酚-A(TBBPA)与0.002 5 mg/L、0.025 mg/L 五溴酚(PBP)中12周,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的方法,分别观测红鲫肝脏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TBBPA和PBP低剂量暴露能够引起红鲫肝脏脂肪化、空泡化和线粒体囊泡化等现象,而高剂量暴露还导致肝脏细胞核损伤和细胞间隙增大等现象.研究表明,TBBPA和PBP能造成红鲫肝脏的损伤.这两种溴化阻燃剂可能是通过引起肝脏的物质代谢紊乱而造成肝毒性的.  相似文献   
76.
斑马鱼p53基因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1和外显子11部分序列不参与编码蛋白质.其 cDNA核苷酸序列共2089bp,包含一个1122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44 bp-1165 bp),这个 ORF编码373个氨基酸.另外在3’端有924 bp是非翻译区(3’-UTR),5’端同样也存在43 bp的非翻译区(5’- UTR);12种脊椎动物p53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些特殊的区域,12种氨基酸序列表现出了很高的保守性,这些区域和p53的抑癌功能密切相关.研究结果预示斑马鱼p53基因是一种理想的环境致突变物研究分子模型,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二恶英类的毒理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一系列二恶英类污染事件和国际公约的推动下,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发现,涵盖了分子毒性机理、致癌毒性、非致癌毒性和非致癌剂量-效应风险度评价方法等诸多领域,其中TCDD毒性效应的负反馈调节机制研究和对人体健康非致癌效应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广大毒理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8.
纳米银因其优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医药等领域.以往的研究从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方面对纳米银的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然而,由于研究设计或研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以往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不足,迄今为止,有关纳米银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仍不很清楚.综述了近年来在纳米银毒理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目前研...  相似文献   
79.
80.
基因芯片可以将大量的DNA信息集成到 1cm2 左右的芯片上 ,对生命信息具有大规模平行处理的能力 ,为环境毒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基因芯片可以精确地完成污染物对人类基因表达影响的分析 ,并对污染物进行分类与分级 ,筛选毒物靶标和确定毒性机理。本文描述了基因芯片技术、毒理学应用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引用文献 2 9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