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0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565篇
安全科学   988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437篇
综合类   2047篇
基础理论   349篇
污染及防治   141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275篇
灾害及防治   156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01.
致嗅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线菌、藻类和黏细菌等,广泛存在于水源水库、湖泊、溪流和海洋等典型水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生的异嗅化合物痕量即可造成严重的异嗅味,威胁供水安全.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异嗅化合物的有效控制上,投入使用的有物理和化学等方法,但存在问题,有待改进与完善,微生物法对环境友好,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异嗅化合物的种类、生物源、检测方法、控制措施、影响因素及产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展望,讨论今后研究热点,旨在推进异嗅化合物的相关研究,保障城镇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902.
作为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中用量最大的一类,对乙酰氨基酚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去除机制开展研究.基于我国农业秸秆资源高值转化的需求,通过热解制备秸秆生物炭吸附净化水中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秸秆生物炭对对乙酰氨基酚的吸附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选用4种秸秆(稻秆、麦秆、玉米秆和大豆秆)作为原料,通过热裂解在400℃和500℃制备生物炭,进行序批吸附实验,同时研究腐殖酸和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Freundlich模型和位置能量分布模型可知,500℃生物炭对对乙酰氨基酚的吸附量显著高于400℃生物炭(吸附系数KF高出1.16~2.53倍),且具有较多的高能吸附位点.高温热解生物炭的主要吸附机制为孔道吸附和π-π作用;低温热解生物炭的主要吸附机制为表面氢键作用.腐殖酸对对乙酰氨基酚在生物炭上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这归因于所选腐殖酸具有一定芳香性,可促进与对乙酰氨基酚的相互作用.pH升高抑制生物炭吸附主要归因于对乙酰氨基酚团聚.吸附机制研究表明,可通过提高热解温度促进对乙酰氨基酚在秸秆生物炭上的孔道吸附和π-π作用;腐殖酸和pH影响研究表明,秸秆生物炭与对乙酰氨基酚的相互作用不受腐殖酸影响,在低pH环境下也具有良好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03.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是扬子板块 与中朝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的产物,表现为扬子板块呈北北东向斜向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 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机制是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折返速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变慢。早期阶段 (三叠纪-早侏罗纪)同碰撞期浮力驱动下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在俯冲带内沿道冲-韧性剪 切断裂快速挤侵(extrusio)到地壳层位,折返速率高达4mm/年;中期伴随着巨厚造山带山根的 拆沉,上部发生拉张塌陷,使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减压,但折返速率缓慢,~(40)Ar/~(39)Ar年代学显 示117Ma前它们仍处在地壳的较深部;晚期伴随着晚侏罗-早白垩纪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 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抬升,同时低角度正断层发育,此阶段的折返机制类似于变质核杂岩模 型。整个折返过程中剥蚀一直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904.
灭幼脲类农药对非靶生物的影响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灭幼脲类农药施用后对非靶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其在生物体内吸收代谢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阐述了施药区中,蜜蜂、家蚕、鸟类等陆生生物,鱼类、甲壳类和节肢类等水生生物可能受到的影响;以及灭幼脲类农药对家禽、家畜的影响和在它们体内的吸收代谢情况。指出,灭幼脲类农药的使用对陆生生物蜜蜂和鸟类,以及家禽、家畜等不产生明显的毒害和污染,对水生生物鱼类也没有什么影响,但对家蚕、以及水生甲壳类动物和节肢类动物(尤其是其幼体)的毒害较大。  相似文献   
905.
两种木材生物炭对铜离子的吸附特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为探索高效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制备生物炭去除水体和土壤中Cu~(2+)污染的可行性,本文以常见的农林废弃物苹果树枝和梧桐木锯末为原料,采用450℃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通过两种生物炭对Cu~(2+)的批量吸附试验,利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Temkim、D-R模型)和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了苹果枝和锯末生物炭对Cu~(2+)的吸附行为.同时,使用FTIR红外、SEM和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等技术表征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研究了两种生物炭对Cu~(2+)吸附机制,分析了两种生物炭之间的吸附特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苹果枝生物炭在3 h达到吸附平衡,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5.85 mg·g~(-1),锯末生物炭在6h达到吸附平衡,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7.44 mg·g~(-1),与其他研究相比,这两种生物炭体现了较高的Cu~(2+)吸附性能;(2)两种生物炭对Cu~(2+)的热力学吸附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主要是近似单分子层的有益吸附;动力学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表明其对Cu~(2+)的吸附包括表面吸附、颗粒内扩散和液膜扩散等多种过程;(3)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静电吸附,配体(酚羟基)/离子(H+)交换和阳离子—π键作用.  相似文献   
906.
本文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方法,计算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6.5级地震后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和系统聚类分析,再结合震中分布图,综合分析了云南姚安6.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断层的走向为SEE-NWW占主导,其平均解为120°,震区主压应力轴平均解为145°,即SSE向,与震源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907.
热活化和酸活化给水处理厂废弃铁铝泥的吸磷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酸活化和热活化方式对给水厂废弃铁铝泥(ferric and alum water treatment residuals,FARs)吸附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活化和热活化均能提高FARs的磷吸附能力,其中经2mol·L-1HCl酸活化的FARs(AH2.0-FARs)和300℃热活化的FARs(H300-FARs)取得最好的磷吸附效果.结合SEM和XRD表征技术对活化机制分析得知,两种活化方式均会使FARs变得疏松、多孔,从而提高FARs对磷的吸附能力.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模型均可很好地反映活化前后FARs的等温吸附过程,FARs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由活化前的20.48mg·g-1分别增加到22.86mg·g-1(AH2.0-FARs)和29.66mg·g-1(H300-FARs).低pH值有利于FARs对磷的吸附.此外,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活化后的FARs能够更好地固定磷.因此,活化后的FARs是一种相对更好的磷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908.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武琳  杨宏伟  杨少霞  吕淼  成文 《环境科学》2011,32(8):2279-2283
以黄河下游某水厂滤后水为目标物,选择了9种催化剂,在间歇反应装置中研究了单独臭氧和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BrO 3-)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在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NiO、CuO、Fe3O4、Al2O3加入使BrO 3-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4.0%、32.8%、29.2%、20.8%.选取Fe3 O4作为催化剂研究催化...  相似文献   
909.
关于渤海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峻的渤海环境问题,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渤海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该行动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存在如下问题:指导思想上带有传统环境管理痕迹,缺乏统一有效的权威领导机构,配套的政策法规的缺失,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此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对渤海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渤海环境管理综合协调机制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促使渤海环境保护和教育的广泛参与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910.
通过解析哥本哈根会议,介绍了UNFCCC大会的特征和机制。本次会议尽管在资金援助、MRV等问题上存在模糊和不足,但会议首次提出2℃升温控制;建立4个新机制;解决了REDD问题;明确提出考虑将航空、航海纳入减排领域等都是重要进展。同时,115个国家领导人和4万人参加了会议,标志着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