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18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是著名的传统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受过度采摘和毁林开荒等不科学利用方式的影响,野生五味子资源急剧恶化. 沿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山脉调查了17个野生五味子种群,分析了种群特征、环境因子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①五味子果实质量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基径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而种群密度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五味子果实质量、基径和种群密度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②五味子果实千粒质量和基径平均值分别为(69.05±12.80) g和(0.61±0.13)cm,种群密度大,约50%五味子种群密度达到4级(>1.5~2.0株/m2). ③五味子野生种群采样点的土壤pH(5.34~6.98)呈酸性;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在4.42%~18.47%之间,差异较大;w(TN)、w(TK)和w(TP)平均值分别为0.72%±0.28%、1.74%±0.31%和0.10%±0.03%. ④年降水量在474~928mm之间;年日照时长变化幅度小,在2219.3~2703.7h之间;年均气温和年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46±1.44) ℃和68.9%±2.7%. 主成分分析表明,五味子果实质量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其中年均气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w(TP)、w(TN)、w(SOC)和年降水量;而基径和种群密度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显著. 对野生五味子种群生长限制因子的分析结果可为该种群保护、人工栽培与调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2.
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7个气象站1975-1992年的积温(≥10℃)、月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观测资料和1989-1990年当地落叶松毛虫普查资料,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大发生前各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选择了三种气候因子的复合经验指数--干燥度、湿润度、温雨系数,分别分析了它们与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利用长春市2006年逐月气候资料及新立城水库200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定量进行新立城水库水质对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34.
徐勇  盘钰春  邹滨  郑志威  郭振东 《环境科学》2024,45(3):1615-1628
在区域和植被类型尺度上定量厘定气候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季植被GPP(GPPGS)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影响,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植被资源管理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通径分析揭示气候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和不同类型植被GPPGS变化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以C计,下同)为2.70 g·(m2·a)-1P<0.01).不同类型植被GPPGS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其中,灌丛上升速率最高,为3.31 g·(m2·a)-1,栽培植被上升速率最低,为2.54 g·(m2·a)-1.②长江中下游地区GPP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为88.11%.不同类型植被GPP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84%.③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最高气温对植被GPPGS的直接影响呈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太阳辐射呈不显著正向影响(P≥0.05).最高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对植被GPPGS的间接影响均呈非显著负向影响(P≥0.05).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综合作用下,降水和最高气温对植被GPPGS呈不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太阳辐射对植被GPPGS呈不显著负向影响(P≥0.05);不同植被类型上,降水是影响栽培植被GPPGS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最高气温是影响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丛GPPGS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④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变化主要受最高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降水的直接影响对植被GPPGS变化的主导区域占56.72%.研究结果可为量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固碳潜力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治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内蒙古草地NPP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衡量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NPP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对环境气候条件的响应,因此可以作为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指标.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了内蒙古地区1982-2003年4-10月草地NPP,并计算了与NPP密切相关的几个气候因子,分析了1982-2003年内蒙古地区草地NPP年际性变化规律、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草地NPP对主要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3年内蒙古草地生长季的NPP呈波动中增加趋势,NPP的年平均递增率为C0.0036 g·m-2·Gr-1;草地NPP的空间分布与生物温度(BT)及可能蒸散率(PER)呈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RAIN)、湿润度(K)及实际蒸散(AE)呈极显著正相关.内蒙古地区,草地NPP受降雨量(RAIN)及生物温度(BT)的影响较大.但NPP的变化受RAIN的影响更为明显;内蒙古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6.
37.
天津地区各季植被NDVI年际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特定地区植被时间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利用1982-2003年8 km×8 km的NASA/GIMMS半月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研究了天津地区各季NDVI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0年来天津市春季、夏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P<0.05),而秋季变化不明显;春季和夏季降水呈降低趋势,而秋、冬两季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从四季NDVI年际变化趋势来看,春、秋两季呈微弱上升趋势,而夏季显著降低(P<0.01),冬季变化不明显.近20年四季NDVI与同期平均气温及降水的回归分析表明,除冬季外,NDVI与温度及降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春、秋两季NDVI与温度及降水的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本研究结果证实天津地区各季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而且气温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植被NDVI的变化.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干草原火险气候区划及火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傅泽强 《灾害学》2001,16(3):1-5
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干草原地区1953-1997年的火情及气候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草原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影响草原火险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指标,并考虑火发生的综合条件,确定了草原火险气候区划的指标系统,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火险气候区划,并提出了相应的火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9.
塔河地区林火时空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30年(1974-2004年)的火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SPSS和STATISTICA等工具,对该林业局林火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30年来火灾次数和雷击火发生次数都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是近10年来,增加趋势明显.总林火次数和面积的相关性强,显著水平高.人为火和总林火的次数和面积正相关,雷击火次数与面积不相关.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气候因子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由林火特征与双气候因子的拟合分析得到,林火次数受双气候因子影响较显著,而火灾面积由于人的因素而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0.
干旱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及地区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AVHRR和MODIS遥感数据集所计算的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为监测指标,研究江苏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江苏省气象站台1982~2010年的实测气象资料,分析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这四个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干旱化的影响,不仅能够定量地描述植被干旱的空间变化,还可以反映长期气候对其起到的正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近30年的年均VCI值呈上升趋势,区域整体旱情有所缓解;四个气候因子中,年均温度逐渐升高,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年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则呈下降趋势,其中气温和相对湿度与VCI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是影响江苏省旱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