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40篇
安全科学   549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758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2 毫秒
991.
采用自制的单极性复合型三维阳极作为第三维电极对含氟水进行动态电促吸附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填充床高度、阴阳极板间距、隔膜材料对电促吸附除氟效果的影响,确定反应器的最佳结构参数为:填充床高度20 cm、阴阳极板间距4 cm、隔膜为nafion117膜。工作电压、进水pH、进水流速、共存物质对氟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工作电压,降低进水pH或进水流速均可提高除氟效果。相应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工作电压7 V、进水流速4 mL/min、酸性pH;腐殖酸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会对氟离子去除产生较强抑制作用,低浓度的氯离子可促进氟离子的电促吸附。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EDX)的表征结果显示三维颗粒电极的表面及孔隙内部均可吸附氟离子,且电吸附后并未出现电极腐蚀现象。  相似文献   
992.
颗粒羟基氧化锆的除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基氧化锆粉末为原料,制备颗粒羟基氧化锆,评价了颗粒羟基氧化锆对溶液中F-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颗粒羟基氧化锆除氟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F-的吸附过程包括液膜扩散和颗粒内的孔扩散;pH在3~4时,颗粒羟基氧化锆的氟吸附量达到最大值27.72 mg/g,其他范围内pH的升高或降低都会导致氟吸附量的降低;Cl-对颗粒羟基氧化锆除氟过程无明显影响,而SO24-和PO34-对颗粒羟基氧化锆除氟过程影响较大,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测试结果显示颗粒内随着颗粒深度的增加,F-含量逐渐降低,F-在颗粒内部的传质过程受到阻碍,SO24-和PO34-对颗粒羟基氧化锆除氟的干扰作用主要发生在颗粒表面。  相似文献   
993.
电絮凝-气浮-砂滤组合工艺除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去除水中的氟离子,对电絮凝-气浮-砂滤组合工艺除氟(F-)离子进行了研究。详细考察了电压、电絮凝停留时间和初始F-离子浓度等参数对除F-离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F-离子浓度为1.50 mg/L,停留时间为10 min,电压为15 V条件下,出水F-离子浓度为0.92 mg/L;当初始F-离子浓度为2.5 mg/L,停留时间为15 min,电压15 V条件下,出水F-离子浓度为0.98 mg/L。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表征了电絮凝和气浮单元出水中铝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电絮凝出水Ala含量随时间增加迅速降低到5%以下,电絮凝和气浮单元出水Alb含量均占到50%以上,Alc含量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4.
三氟甲烷(HFC-23)是二氟一氯甲烷(HCFC-22)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随着HCFC-22生产量的增长,HFC-23未来的产生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依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对HCFC-22生产量的统计和对"十二五"期间生产量变化趋势的预测,估算了未来HCFC-22的生产量及HFC-23的产生量,系统研究了利用市场机制和行业机制实现我国HFC-23可持续减排的可行性,建议通过争取国际资金、国内出资支持,并建立行政管理制度的方式,解决我国HFC-23可持续减排的问题,争取在2-3年内实现副产HFC-23的全部处置。  相似文献   
995.
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疏水性限制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采用纳米SiO2/PVDF离子膜电渗析对含原油高矿化度污水进行膜污染试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PVDF离子膜抗油珠污染的能力较强于PVDF膜.乳化油珠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离子膜表面迁移,并在阴离子膜表面浓集、聚并,形成油膜,堵塞离子通道,少量原油以憎水膜的形式覆盖于活性基团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膜面有机污染物主要是石油类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主要是CaCO3等无机物污垢.原油污染的纳米Si02/PVDF离子膜的较佳清洗方法为碱-表面活性剂法.  相似文献   
996.
为了同时去除地下水中的氟和砷,提出了Al/C/Fe复合电极电絮凝法和Al/C-Fe/ C依次除氟砷法,并进行效果对比。研究了Al/C/Fe复合电极电絮凝法的影响因素,并对复合电极电絮凝产生的絮体进行了SEM-EDX分析。结果表明,Al/C/Fe复合电极电絮凝法对氟、砷的去除速率分别是Al/C-Fe/C依次除氟砷法的1.43倍和4.73倍;初始氟/砷浓度为4.0/1.0、4.0/0和0/1.0 mg/L 3种条件下,通过铝极板、铁极板的电流密度均为0.10 mA/cm2时,达到最好的除氟除砷效果,与初始氟/砷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997.
采用自制的炭气凝胶平板电极进行模拟水样中氟的电吸附去除研究,通过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该电吸附技术的操作参数和适用的溶液条件,并研究了反接电极法的再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炭气凝胶平板由纳米颗粒组成三维网络结构,比表面积为670.90 m2/g,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迅速形成表面双电层的特点。静态电吸附除氟效果最佳的条件为:水样氟离子浓度6 mg/L,pH 7.0,极板间距4 cm,电压1.6 V;共存物质硝酸根、腐殖酸、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等对氟离子的电吸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吸附氟离子后的炭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孔体积、电容值有所减小。对于吸附氟离子后的炭气凝胶平板电极,采用反接电极法取得较好再生效果的条件为:流动状态、电压1.6 V、极板间距4 cm。再生后的炭气凝胶电极与原始炭气凝胶相比,依然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  相似文献   
998.
王璇 《劳动保护》2008,(5):77-77
沈阳市安全监管局正在准备出台《沈阳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以更好地规范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辽宁省沈阳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共有3600多家企业、7200多个岗位、6万4000多员工接触职业危害,近几年曾发生过几起重大职业中毒事故。2007年.沈阳市安监局将职业卫生工作列入沈阳市安全监管局两项民生工程(另一项是民工安全教育培训),进行重点管理,以提高沈阳市安全生产管理层次。  相似文献   
999.
菜用大豆三氟氯氰菊酯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科学、安全地使用三氟氯氰菊酯防治菜用大豆上的害虫,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三氟氯氰菊酯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进行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三氟氯氰菊酯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较低,小于0.75 mg/kg,施用有效成分为0.938 g/667 m2的原始沉积量大于有效成分为0.469 g/667 m2的原始沉积量,间隔期为7 d连续施用2次三氟氯氰菊酯的原始沉积量高于施用1次的原始沉积量; 三氟氯氰菊酯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速率缓慢,消解系数k=0.1639±0.0059,施药后14 d的消解率为74.20%~78.95%,半衰期(T1/2)为7.1~7.4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47.2~49.0 d.常规方法喷施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施用量75 kg/667 m2,施用1次的施药后10 d的残留量均小于0.2 mg/kg,平均为0.089 mg/kg; 间隔期为7 d连续2次施药后14 d的残留量均小于0.2 mg/kg,平均为0.127 mg/kg,对照GB 2763-2005 (叶菜类蔬菜)及日本的MRL,产品符合于我国或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000.
吴洪福 《安全》2008,29(7):30-32
炼化企业因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而被广泛关注。2008年初,中油某公司化肥厂发生了“1·19”中毒事故,事故造成了2人有毒气体(CO)中毒死亡。该事故属于典型的物料系统与公用工程部位因物料互串引发的恶性事故。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窜料事故案例,强调进行日常公用工程系统检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