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5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1070篇
安全科学   408篇
废物处理   256篇
环保管理   152篇
综合类   2123篇
基础理论   377篇
污染及防治   530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4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751.
汞(Hg)是人们持续关注的全球环境污染物之一,其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汞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物理与地球化学反应过程的准确刻画是研究汞迁移转化规律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某工业场地汞污染数据,首先采用PHREEQC研究地下水中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然后利用PHT3D程序建立汞污染物反应性溶质运移二维剖面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汞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对流、弥散过程及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相络合作用、表面络合吸附作用及受动力学控制的氧化还原作用).结果表明,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以HgCl2和Hg(OH)Cl占主导地位,氧化还原作用是影响地下水中汞污染反应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另一方面,水合氧化铁HFO对汞迁移的阻滞影响较小,而溶解性有机质对汞较强的络合作用不能忽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测与评估特定污染场地地下水汞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制定相应的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2.
介绍了选用熟石灰Ca(OH)2作脱硫剂的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来脱除SO2;选用NH3作还原剂,活性炭作催化剂,在低温(<200℃)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属干法)NOx的技术来脱除NOx.实验表明:脱硫率>92.5%,脱硝率>74.6%,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和干法(SCR法)烟气脱硝技术适宜于中小型燃煤烟气的脱硫脱硝.  相似文献   
753.
相对速率法测氯原子与一系列低碳醇的反应速率常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 2 92± 1K温度和 1 0 1× 10 5Pa压力下 ,以丙烷为参照物 ,采用相对速率方法测定了一系列醇与氯原子在气相中的反应速率常数 ,这些醇与氯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单位 :10 7m3·mol-1·s-1) :甲醇k1=3 2 9,乙醇k2 =6 14,正丙醇k3=8 97,异丙醇k4 =4 0 0 ,正丁醇k5=11 7,异丁醇k6=12 5 ,叔丁醇k7=2 0 5 ,正戊醇k8=15 8,异戊醇k9=12 3  相似文献   
754.
ABR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相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考察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相分离特性,采用有效容积为32L的五隔室ABR,通过为期132d的启动试验,研究了启动运行过程中各隔室COD和SO24-降解情况、VFA和S2-分布规律及颗粒污泥微生物相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采用低负荷低增幅方式启动,在132d内成功启动ABR并达到稳定,COD和SO24-的负荷分别由1.5kg·(m3·d)-1逐渐提高到3.3kg·(m3·d-1)和由0.07kg·(m3·d-1)逐渐提高到0.18kg·(m3·d-1),COD和SO24-的去除率分别为95%和85%左右.各隔室COD沿程呈递减趋势,其去除主要由第1、4、5隔室完成,SO42-的去除主要由前面三隔室承担,前面三隔室的VFA和S2-浓度较高,到最后两隔室则急剧降低;随负荷的增加,承担COD及SO42-主要去除作用的隔室后移,前面三隔室的VFA和S2-最高点及最后两隔室的VFA和S2-的急剧降低位置也后移;各隔室的微生物经长期运行驯化后表现出良好的种群配合和高度的特异性,具有明显的产酸相与产甲烷相、硫酸盐还原相与硫单质生成相的分离特征.  相似文献   
755.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Ag/SAPO-34选择性催化还原NO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评价了Ag/SAPO-34分子筛催化剂选择性还原NO的活性,并运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原位研究NO在Ag/SAPO-34催化剂上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机理.结果表明Ag/SAPO-34有良好的低温活性,在氧气浓度为3.6%和温度为573K~673K时NO还原成N2的转化率达70%;催化剂活性随C3H6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空速的增加而稍有下降.基于漫反射红外光谱,认为反应机理为:NO、丙烯和氧反应,在Ag/SAPO-34催化剂上生成吸附的有机-氮氧化物,再由这些吸附物种分解成N2,催化还原的关键是形成有机-氮氧化物中间体.氧的作用是充分促进丙烯活化以及增加NOx吸附态含量,并且氧的存在是有效产生一系列中间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756.
以重金属离子镉(Cd)、锌(Zn)、铜(Cu)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混合置换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5种不同氧化还原电位(Eh)对Cd、Zn、Cu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Eh下,Cu的竞争吸附能力均大于Cd和Zn,移动性较小;并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导致出流液中Cd和Zn的浓度大于输入浓度.与原土相比,Eh的增加或降低均促进了Zn、Cd的迁移速率,但对实验周期内回收率的影响不同;Eh的增加促进了Cu的迁移.两点非平衡模型(TSM)和单点非平衡吸附模型(OSM)较好地模拟了重金属的迁移,且进一步表明了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受吸附反应速率的限制(f<0.7).在复合污染土壤评价和防治中,不仅要考虑Eh的影响,还要关注由竞争吸附所产生的浓度叠加效应,避免低估重金属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757.
产酸脱硫反应器中SRB种群的功能与地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产酸脱硫反应器进行连续流试验,提出在“质” 的方面,SRB-硫酸盐还原菌-是产酸脱硫生态系统中氢的“消费者”和产酸菌-AB-酸性末端产物的“改造者”,并维持着群落“乙酸型代谢”的典型特征;在“量”的方面,SRB种群通过数量波动维持着“基质链”与“生物链”的动态平衡,并以种群动态为表征.SRB种群的功能决定了它在产酸脱硫系统中的实现生态位,并给出了由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和碱度-ALK-制约的SRB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图.  相似文献   
758.
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王龙  黄跃飞  王光谦 《环境科学》2010,31(10):2532-2540
回顾了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能够模拟城市非点源污染的7个国外模型(SWMM、STORM、SLAMM、HSPF、DR3M-QUAL、MOUSE和HydroWorks)的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介绍了国外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不确定性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及城市非点源污染分析概率模型,总结了国内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成果.指出国外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在污染物累积和冲刷、泥沙和污染物运移、污染物的生化反应等方面模拟能力不足,而国内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多是经验模型,模拟面积较小,模拟精度较差.提出未来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应提高泥沙和污染物的模拟能力,探索无资料和不完全信息下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模拟和预测,加强城市非点源污染随机性模型的研究,发展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与GIS的耦合应用.  相似文献   
759.
祁文智  王凡  王辉  施钦  逄磊  卞兆勇 《环境科学》2015,36(6):2168-2174
制备出Pd-Fe/石墨烯多功能催化阴极,与Ti/Ir O2/Ru O2阳极、有机涤纶滤布构成隔膜电解体系,将阴极催化加氢脱氯作用和阴阳极氧化作用耦合起来对含4-氯酚的有机废水进行降解,采用TOC仪、紫外扫描、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分析方法研究其降解效果及反应历程.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Pd-Fe/石墨烯催化体系阴阳极室中4-氯酚转化率分别为98.1%和95.1%,优于Pd/石墨烯催化体系阴阳极室的93.3%和91.4%.Pd-Fe/石墨烯催化体系脱氯效果高于95%,表明双金属催化剂具有更强的析氢能力.在阴阳极的协同作用下,反应120 min时4-氯酚被完全转化.通过阴极加氢脱氯作用,4-氯酚被还原成苯酚.随后苯酚在阴阳极的共同氧化作用下,被氧化生成对二苯酚、苯醌等中间产物,继而被氧化为小分子有机酸,最后被矿化为CO2和H2O,据此提出了4-氯酚降解的可能历程.  相似文献   
760.
海底铁锰氧化还原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金明 《环境化学》1993,12(1):29-35
本文用室内海水-沉积物平衡箱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中铁、锰的垂直变化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分布,Fe~(2+)随深度、时间的变化幅度大,在六个月的实验期内均是如此,而Mn~(2+)在放置三个月后即趋于稳定;Fe~(2+),Mn~(2+)产生的宏观经验动力学表明:Fe~(2+)受pH影响远比Mn~(2+)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更为明显,Fe~(2+)在较下层产生速率大,而Mn~(2+)反之;Fe~(2+)的扩散转移是上覆海水向沉积物中转移,扩散量为-60.7ug/m~2d,Nn~(2+)转移方向相反,扩散量为1746.2ug/m~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