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1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364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回归分析法,定量确定了DOP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深圳湾水体中ρ(DOP)为(0.073±0.077)mg/L,总体上丰水期(4-9月)低于枯水期(10月-翌年3月),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ρ(DOP)为(0.022±0.013)mg/L,夏季(7月)和冬季(1月)较高,春季(4月)和秋季(10月)较低,其年际变动略呈下降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均呈现为保守,具有同源性.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结果表明,深圳湾DOP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DOP主要来自海源.依据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14.5%和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水体中的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显示,周边人为向海排放对深圳湾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62.
原位采集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农户化粪池排口处的表层土壤及化粪池出水,人工模拟研究区域的典型降水(夏季30 mm·次-1、冬季5 mm·次-1)、气温(夏季27℃、冬季5℃)条件以及排污负荷进行室内模拟土柱实验,测算不同季节、不同天气过程(雨前7 d、雨天3 d、雨后7 d)化粪池排口处土壤对农村生活污水氮素污染物的消减率/增加率,并探讨其消减增加规律.结果表明,排污口土壤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5);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在不同天气过程(雨前、雨天、雨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TN、NH+4-N消减率和NO-3-N增加率均需按季节进行划分,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还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夏季雨前、雨天、雨后分别为38.5%、-25.0%、46.0%和478.1%、913.8%、382.0%,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分别为91.5%、50.4%、85.5%和276.0%;夏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与NH+4-N消减率不相关,但与NO-3-N增加率呈显著负相关,冬季土壤中TN的稳定蓄积是冬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无显著性差异并保持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且其与NH+4-N在土壤中的稳定蓄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63.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and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pollution types of tributaries or reach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atchments characteristics the tributaries or reach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4 types, including headwater in mountainous areas (type I),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type II),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urban areas (type III), and combined pollution in main stream (type IV). Water samples were...  相似文献   
564.
DMPP对菜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尿素添加1%新型硝化抑制剂3, 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 4-dimethyl pyrazole phosphate,DMPP)对菜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DMPP抑制剂于尿素, 3次模拟降雨地表径流液中铵态氮含量分别是常规尿素处理的1.42、 2.82和1.95倍,铵态氮径流损失有所增加;使用硝化抑制剂DMPP,与常规尿素相比,3次模拟降雨地表径流液中硝态氮含量分别减少70.2%、 59.7%和52.1%,亚硝态氮含量分别减少98.7%、 90.6%和85.6%,可显著降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径流损失,尤其是亚硝态氮的径流损失接近于不施氮处理;常规尿素添加1%的DMPP抑制剂后,可减少39.0%~44.8%的无机氮进入地表水体,明显降低氮素径流迁移损失.使用DMPP抑制剂可减轻氮素向地表水体迁移的风险,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65.
天津市塘沽区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近年来投人大量资金建设水源工程,积极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得到了国家水利部肯定。截至目前,塘沽区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7%。该区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了16m^3,低于全市平均值的20%。  相似文献   
566.
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提出并采用交通声环境饱和度、交通声环境容量及交通声环境利用率等指标对区域对道路的可利用水平及实际利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区域内道路声环境容量的利用优劣;进而提出以此为基础对区域内的交通道路的开发利用前景,并对今后区域道路的规划、兴建以及对现有城市交通路线的交通车辆的配置及交通车辆分流调整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567.
《世界环境》2015,(1):72-75
<正>人们的幸福生活与健康的环境息息相关。英特尔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成为环境责任的领导者,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及节约运营资源等方面持续投入,并不断寻求信息技术行业可以解决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创新方法和技术。环境管理体系尽管很多电子企业选择生产外包,我们依然坚持自己设计和生产大多数的产品,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全球生产中尤其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工厂选址、设计、建设以及新产品的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我们努力保持所有材料和资源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可控。  相似文献   
568.
目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似乎遗漏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根据生态修复的定律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模型的函数公式展开了符合逻辑的算法和理论计算案例设计.结果表明优化修复主体利用率在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中的作用非同凡响.这类似海绵理论,如果把污染物比喻成水,不同的修复主体就是不同的海绵,我们要提高所有海绵的利用率,让他们吸收更多的“水”,而不是在海绵没有完全利用之前去制造海绵或者减少“水”的产生.这一方法推新了污染治理的思路,现在应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569.
垃圾焚烧余热利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余热锅炉将焚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热能进行供热或发电。国内目前已建成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焚烧方式处理可减容80%以上,这种方式既处理了生活垃圾又实现了"变废为宝"能源回收利用的目的,也给企业带来了合理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国内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结合设计运行经验分析了影响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利用率的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570.
水稻土中氮素对微生物固砷的扰动及效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张静  周少余  王鸿辉  李建  赵聪媛  黄鹏  陈铮 《环境科学》2022,43(11):4876-488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稻田土壤的砷污染问题表现突出.稻田长期处于淹水的缺氧环境下,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介导的砷形态转化速率和程度均强于化学过程.理解和认知微生物对稻田土壤中砷固定的关键过程及作用机制将为开展稻田砷污染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综合分析了砷在稻田土壤中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主要综述了涉及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参与As (Ⅲ)固定两条重要途径:Fe (Ⅱ)氧化成矿耦合As (Ⅲ)固定(间接过程)与As (Ⅲ)直接氧化固定(直接过程).同时,就氮素在土壤的形态及分配对微生物参与砷固定的响应过程也展开系统性论述.其中,总结了参与微生物砷固定与氮素转化的关键基因表达及代谢机制;最后,归纳了砷污染稻田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