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9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1975篇
安全科学   372篇
废物处理   254篇
环保管理   364篇
综合类   4373篇
基础理论   1000篇
污染及防治   898篇
评价与监测   331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02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许多沉积和沉积改造型金属矿床都富含有机质,而某些有机矿床本身就是金属矿床,这些金属矿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工业类型也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根据这类矿床的卢出规律和地质材征.提出了CGOM型矿床即与有机质有成国联系的金属矿床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①CGOM型矿床的定义和分类;②CGOM型矿床中有机质的定义、特征及有机一金属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③有机质参与下的几个成矿事件,包括在生富集、元素的活化和迁移、金属的沉淀及成矿环境的改变;④沉积有机质的生成世代与金属元素的命运。⑤有机质在超大型矿床金属量的积累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中最佳臭氧投加剂量的确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孔令宇  张晓健  王占生 《环境科学》2006,27(7):1345-1347
在水处理过程中投加臭氧,可提高饮用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臭氧氧化后继的生物过滤,可以减少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数量,提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试验表明,臭氧投加量2~8mg/L可使AOC-P17,AOC-NOX和BDOC分别增加20.9%~85.5%,42.1%~158.2%和21.4%~84.4%.臭氧投加量为3mg/L时,AOC和BDOC增加得最多,即3mg/L的臭氧投量为最佳投加剂量.生物活性炭滤柱(BAC)出水AOC浓度(乙酸碳)均低于50μg/L,在35.9~46.6μg/L之间,属于生物稳定性水质.  相似文献   
993.
选择醋酸钙镁、醋酸钙2种有机钙为固氟剂,在固定床管式炉上对它们的固氟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粒径、温度、钙硫比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通过与传统固氟剂碳酸钙的固氟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这2种有机钙具有良好的固氟效果,高温阶段效果更加明显,温度为1 000~1 100℃时,醋酸钙镁的固氟率是碳酸钙的1.68~1.74倍,醋酸钙的固氟率为碳酸钙的1.28~1.37倍.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达到防火性能要求,日用消费品中广泛使用了阻燃剂,其中有些阻燃剂被证实对人类或环境有害,是某些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可能含有这类物质的阻燃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存在一定的违法风险。对日用消费品中的有害阻燃剂进行了总结,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评估指标的赋值和权重设计,对28种有害阻燃剂按风险高低进行了层级排列,可细分为11个风险层次。风险评估结果对相关执法部门及企业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坦洋工夫,蜚声海内外。刘智勇,是复兴福安坦洋工夫红茶第一代传人的幼子。从小,他便好饮茶。茶,伴随他走过40多年的春秋,也影响了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996.
在地球水生态系统中,颗粒态黑碳(particulate black carbon,PBC)是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热光反射法对黄石磁湖POC、PBC及其组分(焦炭和烟炱)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湖水体中POC、PBC、焦炭(char)和烟炱(soot)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38—5622.80、 235.01—800.08、 24.41—310.23、 130.09—544.72μg·L-1,平均含量分别为3903.84、377.25、155.52、272.65μg·L-1,呈现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PBC/POC的变化范围在6.89%—18.32%之间,平均值为10.92%,说明城市湖泊水体中PBC对POC含量积累的贡献较大. soot/PBC的变化范围为45.92%—89.61%,平均值为63.95%. PBC、char与soot含量和PBC/POC比值的空间变异性与环湖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和工业布局有关,且南半湖受交通污染和工业排...  相似文献   
997.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为了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储潜力,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格局,探寻各驱动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作用途径及贡献,为评估该区域喀斯特森林的碳循环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漓江不同流域段(上、中、下游)、不同深度土层的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途径,并量化了各类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比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整体土层较浅,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性.在不同流域段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为:上游>下游>中游,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与之相一致,而微生物碳(MBC)的分布为:上游>中游>下游.各类驱动因子对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驱动作用途径和贡献不同,其贡献按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理化因子>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样地海拔>样地物种多样性,总效应分别为:1.148、 0.574、 0.284和-0.013.其中,样地海拔对土壤有...  相似文献   
998.
于2021年3月30日至2021年4月17日利用超高分辨率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Long-ToF-AMS),对深圳城市大气中的颗粒态有机硝酸酯(pON)开展高精度分析.基于两种估算pON的方法,计算得出pON对有机气溶胶(OA)的贡献占比为5.08%~11.00%.pON的日变化特征显示,其高值主要出现在夜间时段(19:...  相似文献   
999.
茹淑玲  贾慧凝  李鑫  郑晓波  解启来 《环境化学》2019,38(10):2247-2255
本研究在广州市某高校随机选取17间大学宿舍进行灰尘取样,同时对居住于宿舍的32名在校学生进行手部擦拭取样.分析了室内灰尘和人手表面的阻燃剂(flame retardants, FRs)的含量水平和组成特征,并估算了灰尘摄入和手-口接触两种不同评估途径的日暴露量.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磷酸酯阻燃剂(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PFRs)、德克隆(dechlorane plus, DP)、1,2-双(2,4,6-三溴苯氧基)乙烷(1,2-bis(2,4,6-tribromophenoxy)ethane, BTBPE)和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 DBDPE)在室内灰尘和手表面中均有检出.两种介质中的FRs组成相似,都主要包括BDE 209、DBDPE、PFRs,其中∑PFRs和DBDPE在两种介质中检出浓度最高,在灰尘中的中值浓度分别为1294 ng·g~(-1)和1751 ng·g~(-1),在手表面的中值浓度分别为277 ng·m~(-2)和41.7 ng·m~(-2).手-口接触摄入的FRs暴露量与灰尘摄入的FRs暴露量相当.在FRs的暴露风险评估中,手-口接触途径带来的FRs的暴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00.
磷系阻燃剂对人体的潜在毒性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肾脏是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若肾脏细胞受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本研究以人胚肾细胞HEK293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毒理学实验,筛选出磷酸三苯酯(TPP)及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PP)诱导人胚肾细胞HEK293凋亡的关键靶标基因p53。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子对接模拟和光谱法分析发现,TPP和TCPP分别以嵌插方式和沟槽方式结合p53-DNA,改变基因片段的框架结构,启动分子起始事件,通过影响相关基因(Bax、Hrk、Bcl-2和Bad)的表达量,导致线粒体途径释放cyt c,最终激活Caspase 7实现细胞凋亡。研究结果阐明了此类污染物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为毒害化学品的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