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07篇
安全科学   110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464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13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钉螺的水力输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吸虫病是中国和其它许多国家的一种地方性流行病,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国宿主,钉螺运移是血吸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研究钉螺在河道中的输移规律,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十分重要。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表明、钉螺输移、尤其是大量钉螺的远距离输移,是借助于水流完成的,河流中钉螺的水力输送主要是以悬移质和移质的形式,以及被漂的挟带。  相似文献   
212.
本文根据溶解化学理论,对水力除灰系统冲灰水中常板出沉淀形成垢的组份进行化学平衡分析,推导出冲灰水析出沉淀的饱和pHs计算公式。以此为依据,对太原第二势电厂除灰管结垢倾向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厂除灰系统结垢的主要成分是亚硫酸钙,推断出结垢形成的大根位置,并对防垢技术和除垢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13.
一、概况目前,水力除灰系统在燃煤火力发电厂应用较广,其中不少存在结垢问题,,影响了该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山东龙口发电厂在处理灰管结垢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开式直流酸洗除灰管路的方法。实践证明,它是一种简便易行和有效的除垢手段。  相似文献   
214.
目前正逐步将液体燃料更换为固体燃料,首先是燃用埃基巴斯图兹、坎斯克—阿钦斯丸、南雅库特、库兹涅茨克及其它煤矿区的煤。水力除灰是收集和除去由固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煤灰的极为廉价的方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煤灰中浸出的物质却  相似文献   
215.
堤坝蚁穴系统的水力-岩土模型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堤(坝)身蚁穴系统由蚁路及其周边白蚁活动范围内的土体构成,因土栖白蚁的生物化学作用,其表现出与围护土层完全不同的性质.将有关条件适当简化后,整个蚊道可简化为一个具有两弯折头的自由出流短管系统的水力-岩土计算模型.当洪水水位涨至蚁穴系统之上时,可按泄水短管计算;当洪水水位退至蚁穴系统最高点之下时,可按虹吸管系统计算.通过对蚁穴系统的水力变化特征、岩土工程特性及其相互间共同作用的分析与计算,可较准确地预测堤身的破坏点位置.同时,根据其破坏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16.
为了探究轮胎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老化和小粒径微粒释放特征,于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两种不同的轮胎微塑料在干燥和水环境中的老化过程.结果表明,轮胎微塑料经过30 d的紫外光照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具体表现为表面变得粗糙,出现裂纹和剥落等现象.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得知,其表面羰基指数也有所上升.此外,轮胎微塑料在紫外光照和水力作用的影响下会释放大量的亚微米级小粒子,水环境中的汽车轮胎微塑料在光照条件下第30 d时每mL溶液中释放粒子数量达到了69 480万个,其中粒径小于1 μm的有69 460万个,是黑暗条件下的100倍左右.研究表明,水环境中的轮胎微塑料在光照条件下更易发生老化并释放更多的小粒子,且汽车轮胎微塑料较电动自行车轮胎微塑料释放的小粒子更多,具有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17.
为了有效去除低C/N(质量比)生活污水中的TN,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以稻秆、玉米芯和大豆壳等天然纤维素为填料和固体碳源(以下简称碳源)的反硝化滤池的脱氮效果的影响,从COD、TN、TP去除规律和不同阶段释碳速率的变化,分析和比较不同HRT和碳源种类下反硝化滤池的脱氮性能,获得了不同碳源对应的最佳HRT,并探讨了最适碳源种类。以稻秆、玉米芯、大豆壳为碳源时,反硝化滤池的最佳HRT分别为2.0、2.0、4.0h,出水TN分别为0.3、0.2、0.4mg/L,TN去除率均为97.8%以上,此时出水COD、TP分别为37.6~44.9、0.4~0.6mg/L。玉米芯释碳速率低,释碳持久稳定,投加玉米芯为碳源的反硝化滤池在4个月后仍可保持高效、稳定的反硝化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218.
针对进水氨氮浓度变化会影响CANON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导致系统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接种常温下贮存2个月的自养颗粒污泥,并采用3种调控策略(维持HRT不变,快速提升氨氮浓度(R1);维持HRT不变,逐级提升氨氮浓度(R2);逐级提升进水氨氮浓度同时调整HRT,以125 mg·L~(-1)为进水氨氮增幅(R3)),分别考察各种调控策略对系统适应275 mg·L~(-1)和400 mg·L~(-1)氨氮浓度的效能影响,探讨调控策略与污泥性能的关系及游离氨(FA)、溶解氧(DO)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性能提升期,负荷变化最为平稳的策略R3率先适应进水氨氮浓度的提升,仅44 d内总氮去除负荷可达到3.5 kg·(m~3·d)~(-1);污泥性能成熟期,快速提升负荷的策略R1可缩短适应时间至25 d,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去除负荷达到5.3 kg·(m~3·d)~(-1)。FA会影响功能微生物活性,策略R1在污泥性能提升期,FA浓度高达16.6~26.7 mg·L~(-1),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好氧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MX)的活性,导致系统适应期延长。在污泥适应高氨氮负荷过程中,比氨氧化速率(SAOR)和比总氮去除速率(SNRR)逐渐提高,污泥浓度和颗粒粒径逐渐增大。f值(ΔN O3--N/ΔTN)可作为DO调节的重要依据,DO与氨氮去除负荷呈良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19.
宋文哲  张昱  杨敏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7):1513-1519
油田为提高原油采收率而采用聚合物驱油作业,产生的采出水中残留着阴离子型高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PAM)。废水中PAM和淀粉共存时PAM可发生碳链断裂和生物降解,然而以PAM作为唯一碳源的生物降解性还不清楚。利用好氧悬浮污泥和厌氧升流式反应器,分别处理PAM为唯一碳源的模拟废水(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 d,PAM浓度为200 mg·L~(-1)),结果表明,好氧反应器出水的PAM浓度和黏度均没有降低,同时运行84 d后污泥流失,造成系统崩溃。而厌氧反应器出水PAM浓度和黏度分别降为169.81 mg·L~(-1)和1.50 mPa·s,流场流分离耦合多维角度激光光散射分析发现PAM的分子质量从2.17×10~7Da降低到3.35×10~6Da,表明厌氧条件下可以利用PAM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物降解,并发生碳链断裂。延长HRT从2~8 d可以提高利用PAM作为唯一碳源的厌氧处理效果,出水分子质量进一步降低到1.60×10~6Da,同时黏度也从1.50 mPa·s降低到1.21 mPa·s。串联生物膜反应器也可以提高利用PAM作为唯一碳源的厌氧生物处理效果,在HRT为4 d条件下PAM的分子质量和黏度降低到1.87×10~6Da和1.26 mPa·s。  相似文献   
220.
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冲洗周期优化及水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反硝化生物滤池(DNBF)的最适运行参数和反冲洗周期,分别以石英砂和火山岩构建起2套DNBF,优化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碳氮比(C/N);通过滤池的处理效果、停留时间分布(RTD)分析和水力模型拟合确定了最佳的反冲洗周期。结果表明:在DNBF稳定运行后,2种填料的滤池处理效果相近,当HRT和C/N分别为2 h和4∶1时,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分别是(28.3±1.2) mg·L~(-1)和(2.5±0.3) mg·L~(-1),此时碳源利用率较高;由脱氮性能和RTD分析得出的最佳反冲洗周期为1 d,出水COD和TN可分别达到(17.9±1.4) mg·L~(-1)和(1.8±0.2) mg·L~(-1);当反冲洗周期延长后,滤池出水COD上升,脱氮性能大幅度下降,RTD曲线出峰从1θ(标准化时间)提前到0.5θ处、1.25θ和1.5θ处出现沟流现象,滤池中的流态趋向于混流式的多釜串联模型。通过RTD实验揭示不同反冲洗工况下DNBF内部水力特性的变化,可用于优化滤池的反冲洗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