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42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734篇
基础理论   164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21.
腐殖酸极性与有机农药吸附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的方法对腐殖酸(HA)进行了结构改性处理,并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和电位滴定仪对改性前后的HA进行了表征;通过振荡平衡法,研究了HA改性前后对有机农药甲基对硫磷、西维因、克百威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水解处理使得HA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减少,肟化处理使得HA的C=N结构增加,氧化处理使HA的芳香环发生开环反应、-COOH基团增加,肟化和氧化处理均使得HA极性增强;有机农药甲基对硫磷、西维因、克百威通过分配作用吸附于HA,分配系数Kd与HA有的机碳含量成正比,HA的极性越强,吸附量越小.  相似文献   
922.
土壤腐殖酸对毒死蜱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衡振荡法进行农药毒死蜱在5种土壤腐殖酸上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不同土壤腐殖酸上的吸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均可Linea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5种土壤腐殖酸对毒死蜱吸附能力都很强,吸附率均较高(平均值在72.57%~88.21%之间),大小顺序为:紫色潮土HA>黄壤HA>中性紫色土HA>酸性紫色土HA>腐殖土HA,此顺序与腐殖酸腐殖化程度一致;pH=2时,腐殖酸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大;离子强度对毒死蜱的吸附影响不明显;腐殖酸添加量越大,单位质量的腐殖酸吸附量越小.  相似文献   
923.
研究了皂角苷(1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和腐殖酸(1种类表面活性物质)对微生物降解蒽的影响,并与Tween-80(1种化学表面活性剂)对蒽的增溶及促进微生物降解的作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不加任何表面活性物质时,微生物需要7d产生足够的糖脂使葸溶解,并发生微生物降解.皂角苷、腐殖酸和Tween-80均能较大程度的加速葸的降解,而且在相同条件下皂角苷及腐殖酸的效果明显优于Tween-80.腐殖酸及皂角苷大大缩短了微生物降解葸的时间,在2~4d内蒽的降解率可达到98%.同时,发现腐殖酸的浓度、葸的初始浓度均影响着蒽的微生物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924.
基于堆肥腐殖酸形成机制,重点综述了工艺参数优化、外源添加剂等促进堆肥腐殖化进程的有效方法,系统地总结了各调控手段对堆肥腐殖酸形成过程的影响机理,旨在为堆肥快速腐熟调控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堆肥过程是不断波动变化的,多种调控手段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堆肥实际生产应用中,应更多关注堆肥中与腐殖酸形成相关的因素或过程,进一步针对性地加强各种调控手段的研究并建立彼此之间的关联,优化其在堆肥过程中的影响,以实现提高最终产品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925.
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PM2.5及其组分的垂直分布,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监测塔上,分别于冬季(树木无叶期)和春季(幼叶期)开展观测,观测了Na+、NH+4、K+、Mg2+、Ca2+、Cl-、NO-3和SO2-4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SO2-4和NO-3为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成分,其质量浓度之和占总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的50%以上。冬季ρ(NO-3)/ρ(SO2-4)为0.525,春季为0.611,表明移动源的影响明显小于固定源。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在一天内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6:00—10:00和18:00—22:00,总的趋势是白天质量浓度高于夜晚,这与周围生活环境和气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无叶期时,8种离子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没有明显变化特征;幼叶期时,PM2.5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926.
兴隆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兴隆大气背景站,利用Andersen分级采样器进行大气气溶胶样品的采集,并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成分含量.结果表明,TSP、PM2.1和PM1.1中总水溶性无机盐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9.66±47.66)、(54.44±34.08)和(44.39±29.95)μg·m-3,其中SO42-、NO3-、Ca2+和NH4+为兴隆大气气溶胶中最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PM2.1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年平均浓度占TSP的61%.PM1.1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年平均浓度占TSP的50%,占PM2.1的82%.PM1.1、PM2.1和TSP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H4+与SO42-的摩尔比>2,表明NH4+未被SO42-完全中和.在细粒子中NH4+和SO42-、NO3-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87,表明NH4+可能以(NH4)2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927.
于2009年11月26日至12月20日在南京北郊昼夜分粒径采集大气PM10样品,运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及谱分布特征,讨论无机离子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研究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PM2.1日均值为0.3921 mg/m3,超过EPA大气质量标准(0.065 mg/m3)5倍,PM10日均值为1.0103 mg/m3,为国家大气PM10三级标准(0.25 mg/m3)3.04倍,PM2.1占PM10约40%,说明冬季南京北郊颗粒物污染较严重,且以细粒子为主;PM10和PM2.1中的主要无机离子均为SO42-、Ca2+、Cl-,浓度大小为SO42->Ca2+>Cl-,且均表现为白天浓度高于夜晚;粒径谱分布为Ca2+、Cl-、SO42-均呈双峰,Ca2+主要存在于粗粒子中,SO42-、Cl-主要分布在积聚模;相关性分析表明,SO42-与NO3和Cl-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0.9123,其可能存在同源性;由NO3-/SO42-的特征比值,白天和夜晚分别为0.0582和0.0484,均远小于1,说明南京北郊大气污染以固定源为主。  相似文献   
928.
太原市冬季PM2.5水溶性组分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太原市大气阴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污染特征,于2011年12月~2012年1月,采用美国Thermal Anderson公司的大流量PM2.5颗粒物采样器进行了PM2.5样品采集,共获得样品56个.通过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变化计算PM2.5的质量浓度.并采用微波提取技术,用TOC/TN分析仪研究了水溶性TOC和水溶性TN等的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冬季采暖期PM2.5污染严重,并且比北京、天津、广州、南京、西安的污染水平都高.对PM2.5主要影响因素风速、相对湿度、温度和昼夜变化等的分析表明,风速大小与PM2.5的浓度大小呈负相关(r=-0.4693,α=0.05),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r=0.4092,α=0.05),而温度与其浓度变化关系不明显;采样期间PM2.5浓度的昼夜变化规律不明显.水溶性TOC对PM2.5贡献较高,占PM2.5总量的13.2%~57.7%;NO3-、SO42-也与水溶性TOC有重要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29.
李有康  李欢  李忱忱 《环境工程》2013,(Z1):22-24,31
采用国际腐殖酸协会推荐方法和碱提取法提取污泥中的腐殖酸,得到污泥腐殖酸的含量,测定了腐殖酸的元素含量,用超滤法分析了污泥腐殖酸的级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用国际腐殖酸协会推荐方法提取的腐殖酸占污泥总固体的14.6%,占污泥有机质的27.0%,其中胡敏酸占90.6%,采用碱提取法提取的腐殖酸占污泥总固体的5.5%,占污泥有机质的10.2%,其中胡敏酸占71.7%。污泥富里酸的碳元素含量为46.8%,胡敏酸的碳元素含量为57.2%。污泥富里酸中分子量在10100 kDa的部分TOC含量比例超过80%,胡敏酸中分子量大于100 kDa的部分TOC含量比例超过80%。  相似文献   
930.
张伟  姬亚芹  张军  张蕾  王伟  王士宝 《环境科学》2017,38(12):4951-4957
为了解辽宁省典型城市道路扬尘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特征及其来源,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采集了鞍山市和盘锦市道路扬尘样品,利用再悬浮采样器将其悬浮到滤膜上,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分别用相关分析法和比值法分析了其污染特征,用主成分法初步解析了其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盘锦市和鞍山市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分别占道路扬尘PM_(2.5)的5.83%±3.34%和5.84%±1.15%.盘锦市NH_4~+与SO_4~(2-)和NO_3~-的结合方式主要为(NH_4)2SO_4和NH_4NO_3,鞍山市NH_4~+与SO_4~(2-)和NO_3~-的主要结合方式为NH_4HSO_4和NH_4NO_3.盘锦市和鞍山市道路扬尘PM_(2.5)中NO_3~-/SO_4~(2-)的均值分别为0.52±0.55和0.46±0.13,表明固定源(燃煤)对其道路扬尘PM_(2.5)的影响较显著.盘锦市道路扬尘PM_(2.5)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源、海盐粒子、建筑水泥尘和机动车尾气;鞍山市道路扬尘PM_(2.5)主要来源于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海盐粒子和钢铁冶炼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