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59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932篇
基础理论   374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119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831.
构建植被恢复指数(IVR),对鲁中山区公路花岗岩边坡的植被自然恢复成效进行样方评价,识别影响植被自然恢复能力的关键生境因子,并建立基于岩缝与岩台面积指数和恢复年限的植被恢复成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公路岩石边坡植被的自然恢复效果差异较大,样方IV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1.89和0.29,恢复较差样方(A)组平均盖度为35.7%,平均地上生物量为147.7 g·m-2,分别不及恢复较好样方(C)组1/2和1/3;岩缝与岩台面积、恢复年限、岩台面积、平均土层厚度、岩缝面积、坡位和岩台土层厚度这7个生境因子与IVR密切相关,其参数值在A组和C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岩石边坡植被自然恢复成效和恢复能力与生境形态结构特征有很大关联性,而岩缝与岩台发育程度和数量多寡对其影响最大.岩缝与岩台面积指数是指示边坡裸岩植被自然恢复能力和预测植被自然恢复成效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832.
基于MODIS数据,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提取陕西黄土高原2000-2009年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研究其整体变化趋势,并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地形、气候和土壤因子进行特征分区,研究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10a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2000-2009年共增长约10百分点.植被覆盖度为0 ~ 10%、>10% ~ 20%、>20% ~ 30%、>30%~40%和>40% ~ 5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减少-1.05%、-8.63%、-7.04%、-7.20%和-3.49%,而植被覆盖度为>50%~60%、>60% ~ 70%、>70% ~ 80%、>80%~90%和>90% ~ 10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增长6.92%、10.53%、4.05%、0.87%和7.06%.地形和水热状况从宏观上决定植被覆盖类型,并且影响植被疏密程度,土壤侵蚀影响植被受破坏程度,植被覆盖度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833.
低效低质人工林优化改造后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经过人工优化改造的陕西吴起县城周边的低效低质林,选取了其中的11种改造模式(即人工林林分)及1块天然次生林,进行了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个样地共调查到55种植物,各样地林下植物种有11-23种;阿尔泰狗娃花(altaicus(Willd.)Novopokr.)、达呼里胡枝子(davuriea(Laxm.JSehi月d1.)、赖草(JPc口li”淞(GeorgOTzveL)、针茅(capillataLinn.)、毛连蒿(vestitaWall.exBess.)和委陵菜(chinensisSer.)是最常见的种。而赖草、毛连蒿、达呼里胡枝子、华北米蒿(giraldiiPamp.)、茵陈蒿(capillarisThunb.)、艾蒿(1avandulaefolia DC.)是改造后人工林林下重要值最大的优势种,植物偶见种也较多;不同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impsom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与前两者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分析表明: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较之天然林要差,其多样性受人工林林分密度、林龄及林分组成等影响。  相似文献   
834.
为了解天津市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沿天津市设置"城区—城郊—远郊"的生态样带,在6个典型样地选取20个样方进行土壤种子库的采样工作并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的密度、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差异性明显,除趋势对应分析后分异出典型的城市土壤种子库、城郊土壤种子库、远郊土壤种子库3种类型。从远郊到城区,土壤种子库的密度递增,相似性指数也递增,而物种丰富度却递减。相比远郊地区,城区、城郊区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损失率分别为66.67%、45.23%。城区因城市化水平较高及频繁的人为干扰致使土壤种子库物种呈现匀质化特点,物种多为一年生的耐踩踏草本。城郊区的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但是种子库密度较大,物种丰富,萌发种子中木本植物可观,适合用于进行植被恢复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35.
间伐改变了林分结构,影响林下植被的生长和发育,但长期间伐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在浙江开化通过样地调查,采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3种间伐处理下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分析林下植被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研究间伐对营养元素现存量的影响。以试验区传统经营方式为对照,即林木生长中期(第14年)进行1次轻度间伐(间伐强度约15%,T1);中度(总间伐强度约35%, T2)和强度(总间伐强度约50%,T3)间伐均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间伐15年后的结果表明,3种间伐处理下,林下植物种类数分别为18种(T1)、17种(T2)和20种(T3),林下植被总密度和盖度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林下植物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林下植被全碳(TC)、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氮(TN)含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其中T3处理显著低于T1(P<0.05)。林下植被生物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林下植被TC、TN、TP和TK现存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些试验结果说明杉木人工林间伐15年后间伐强度不会显著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和营养元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836.
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1-2010 年MODIS NDVI 植被数据为基础,并结合该区同期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Hurst 指数等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0 a 来柴达木盆地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1-2010 年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0.041/10 a。柴达木盆地主要植被类型灌丛、草原、荒漠NDVI 的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043/10 a、0.034/10 a、0.028/10 a;②柴达木盆地植被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整体呈“S”型增长,具有两次明显的植被快速增长期;③柴达木盆地植被改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43%,并主要分布在布尔汉布达山、祁漫塔格山、鄂拉山、柴达木山、宗务隆山的高山区,冬给措纳湖周边和绿洲核心区。植被退化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35%,并主要分布在绿洲边缘区,特别是柴达木河绿洲和那陵格勒河绿洲的中下游地区;④植被NDVI 与1-5 月平均气温以及5-8 月可利用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被生长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绿洲核心区及高山区,占植被区面积的8.36%,植被生长与可利用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低山区及山地河谷地带,占植被区面积的30.95%;⑤植被生长季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柴达木盆地植被NDVI 增加的主要原因,气候的暖湿化是促使柴达木盆地植被改善的主要驱动力;⑥柴达木盆地植被改善具有强持续性,未来大部分区域植被将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837.
通过构建农牧业干旱风险评价体系,可以系统、科学地分析旱灾风险,提出正确有效的减灾政策。基于MODIS数据及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干旱危险性和脆弱性乘积的概念模型对锡林郭勒盟农牧业进行了干旱风险评价,并编辑了干旱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1)基于NDVI-Ts特征空间构建的TVDI可以较好地反映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干旱情况,研究区以干旱缺水为主,大面积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很高;(2)锡林郭勒盟的干旱脆弱性较强,重、极重脆弱区占很大比例,且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呈递增趋势;(3)干旱风险等级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与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干旱脆弱性决定了干旱风险的分布。进而,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对该区域未来的干旱防治与管理提出了建议,以降低干旱风险,促进该地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38.
顾韩  施芋宇  刁洁  刘畅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6):1417-1424
城市公园绿地在降低城市碳浓度方面备受关注,采用标准木解析法与剖面调查法,研究哈尔滨丁香公园4种典型人工绿地群落(落叶松林群落、白桦林群落、丁香群落与草地群落)的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及分布格局,揭示寒地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碳密度差异,并定量评价4种典型人工绿地群落的碳储量与固碳能力.结果表明:①丁香公园4种人工绿地群落生物量差异显著,落叶松林群落植被生物量最大,白桦林群落次之,草地群落最低.针叶类群落生物总量高于阔叶类植物群落,不同层次植被生物量差异受群落结构影响明显.②4种人工绿地群落的植被碳密度分布在(0.50±0.03)~(9.15±0.08)kg/m2之间,呈现出由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绿地递增的趋势.③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在(19.11±6.26)~(28.28±4.55)kg/m2之间,公园绿地群落土壤高碳层均分布在10~20 cm土层,10~50 cm空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碳密度呈递减分布趋势.有机碳分布差异主要由0~30 cm各土壤层中碳密度决定.④不同类型绿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相近,群落层次越复杂,植被碳密度在生态系统中的占比越高,碳密度在(28.78±4.55)~(31.49±3.31)kg/m2之间,土壤碳密度占比(82.77%)高于植被碳密度占比(17.23%).研究显示,适度增加阔叶林与针叶林群落比例,降低草地面积,可有效提高哈尔滨公园绿地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839.
黄土丘陵沟壑区大空间尺度植被减沙方程是分析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产沙效应的有效工具,其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对于黄河水沙情势变化研究十分重要。运用数值试验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大空间尺度林草植被减沙方程在小流域、子流域和栅格等3种空间尺度的适应性。结果显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大空间尺度林草植被减沙方程在各空间尺度的总体估算偏差(D)由小到大排序为小流域(D=52.26%)<子流域(D=60.07%)<栅格(D=92.17%),纳什效率系数(NSE)由大到小排序为小流域(0.21)>子流域(-0.31)>栅格(-0.80)。可见,黄土丘陵沟壑区大空间尺度植被减沙方程在约500 km2以上的流域单元较为适用,在500 km2以下的子流域和栅格单元不适用。该研究成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大空间尺度林草植被减沙方程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0.
段利民  童新  刘廷玺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2):2125-2135
光谱混合分析法是解决亚像元植被盖度反演估算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线性光谱混合分析又是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手段。传统观点认为基于线性光谱混合分析的植被盖度估算精度主要受多重散射和端元光谱可变性的影响,而且各向异性反射这个地物表面所固有的特性也常常被忽略。研究设计了由寸苔草、沙和水3种地物类别组成的棋盘式混合地物反射率光谱测试方案,在探讨分析传统的多重散射与端元光谱可变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价了各向异性反射对基于光谱混合分析的植被盖度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反射是不可忽视的,在最小化多重散射及端元光谱可变性的影响后,考虑各向异性反射后寸苔草盖度估算精度显著提升,均方根误差RMSE下降了52%。研究不仅证实了各向异性反射在植被盖度估算问题中的重要性,还印证了其是同种端元类型光谱差异性的另一重要来源,拓宽了端元光谱可变性的范畴,为利用光谱混合分析法更准确地进行植被盖度估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