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3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1184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2870篇
基础理论   547篇
污染及防治   174篇
评价与监测   163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6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trace metals to surficial sediments (SSs), a selective extraction procedure was improved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selective extraction procedure has been proved to selectively remove and separate Fe, Mn oxides and organic materials (OMs) in the non-residual fraction from the SSs collected in Songhua River, China. After screening different kinds of conventional extractants of Fe and Mn oxides and OMs used for separ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and sediments, NH2OH .HCl (0.1 mol/L) + HNO3 (0.1 mol/L), (NH4)2C2O4 (0.2 mol/L) + H2C2O4 (pH 3.0), and 30% of H2O2 were respectively applied to selectively extract Mn oxides, Fe/Mn oxides and OMs. After the extraction treatments, the target components were removed with extraction efficiencies between 86.09%--3.36% for the hydroxylamine hydrochloride treatment, 80.63%- 101.09% for the oxalate solution extraction, and 94.76%-102.83% for the hydrogen peroxide diges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selective extraction technology was effective for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Fe, Mn oxides and OMs in the SSs, and important for further mechanism study of trace metal adsorption onto SSs.  相似文献   
162.
选用经过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HDTMA-Br)改性的粘土矿物为吸附剂,探讨其对水中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DTMA改性土吸附固定水中多环芳烃的能力比天然沉积物要高得多且吸附稳定。本文还讨论了环境温度、pH值、盐度、振荡时间、污染物初始浓度以及投土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吸附的适宜条件。根据实验结论,将HDTMA改性土投到实际间隙水样品中,经过充分的吸附,结果显示,经HDTMA改性粘土吸附后的间隙水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均在检出线以下,说明HDTMA改性土可以有效地吸附固定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多环芳烃,降低其迁移性,防止其释放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63.
城市河道建设或整治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疏浚底泥,由于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殊性质,如何开发其剩余价值,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成为该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4.
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物源属性、构造环境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碎屑沉积物记录着有关源岩性质和构造演化等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沉积盆地分析和理解区域构造演化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年来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在沉积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如造山带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沉积物的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演造山带隆升-剥蚀作用与盆地沉降之间的联系,为地壳演化和造山带隆升等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文章结合近几年来的研究实例,综述了沉积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物源示踪和源区构造背景判别研究的一些进展。考虑到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是源岩、风化作用、沉积循环、成岩作用和分选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广泛应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判别图解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5.
试验了氢氧化钙、硫酸铝、硝酸钙、硫酸亚铁对抑制湖泊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磷的有效性,药剂投加量分别为1:1、1:2和过量,试验历时24d,4种药剂对水体磷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到86.2%、91.7%、90.3%和93.1%,但处理效果随时间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6.
曝气技术在污染水体治理中应用广泛,但传统曝气技术存在能耗高、治理效果不佳等缺点,微纳米曝气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曝气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与修复领域逐步得到推广。文章通过对比微纳米曝气与传统鼓风曝气对黑臭水体、污染河道水体的治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能耗条件下,微纳米曝气在污染水体DO提升,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的降解方面,相对于传统鼓风曝气均表现一定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7.
河床基质为溪流鱼类的重要栖息地.为研究溪流河道整治后基质组成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阊江上游选取急流浅滩与缓流浅滩两种典型溪流生境,对比分析了两种生境河道整治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采集鱼类数量由河道整治前的24种降低至整治后的17种,但前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鱼类群落优势种由河道整治前的5种降低至整治后的3种.河道整治前鱼类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623~2.253,0.715~0.866,1.680~3.109和0.652~0.813;整治后分别为 1.120~1.679,0.528~0.724,1.444~2.695和0.508~0.722.除春季和秋季整治后的Margalef指数高于整治前,其余各季节,河道整治前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要高于整治后(P<0.05).主要原因在于河道整治后河床基质粒径及粒径多样性降低、流态减少等使生境异质性降低.因此,建议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避免选择性清除大粒径基质及裁弯取直等,以维持河床基质的多样性,从而防止或降低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8.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河道整治工作。目前,依然存在着部分河道污染严重的问题。本文将对河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9.
建立了酸式消解-银氨络合-ICP-MS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银的方法,引入氨水使其与银离子生产稳定的银氨络合物的同时,将干扰元素锆以氢氧化物沉淀下来,干扰去除上限为105mg/kg,从而实现了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标准模式下银的测定。并考察了其准确度及精密度。该实验方法的检出限为0. 003 mg/kg,土壤和沉积物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均符合准确度要求,且相对标准偏差为3. 7%~4. 6%,符合质控要求。  相似文献   
170.
重庆长江流域鲫鱼和沉积物中17种全氟化合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