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5篇 |
免费 | 979篇 |
国内免费 | 8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5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103篇 |
综合类 | 2965篇 |
基础理论 | 662篇 |
污染及防治 | 239篇 |
评价与监测 | 164篇 |
社会与环境 | 95篇 |
灾害及防治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180篇 |
2020年 | 210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138篇 |
2017年 | 170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21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64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181篇 |
2007年 | 139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五大连池药泉湖表层沉积物有机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大连池药泉湖采集了6个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方法测定其中有机污染物,以探讨药泉湖沉积物的有机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有机物99种,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分布规律服从入水口出水口深水湖心,表明药泉湖排入口、排出口附近的污染源与药泉湖底泥中有机污染程度关系密切,周围农田及娱乐设施对药泉湖的有机污染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2.
333.
太湖流域梁塘河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太湖流域梁塘河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砷、镉、铬、铜、汞和铅)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铅、镉和汞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砷和铜也有显著正相关;铬与其他金属均无良好的相关关系。参照SQGs基准,砷、镉、铬、汞、铅含量介于风险评价低值(ERL)与风险评价中值(ERM)之间,可能会对水域生物有一定的毒性;铜含量在部分取样点超过了ERM值,对水生生态系统有很强毒性。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表明,各取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均有一定生态风险,其中5号、6号呈现极强的生态风险;6种元素生态风险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镉、铜、砷、汞、铅、铬。 相似文献
334.
白石水库颗粒有机物及沉积物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10月对辽宁省白石水库水质、颗粒有机物及底泥沉积物中δ~(13)C和δ~(15)N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石水库POC的平均浓度为(1.76±0.98)mg·L~(-1);TP的平均浓度为(0.04±0.03)mg·L~(-1);TN的平均浓度为(1.80±0.08)mg·L~(-1),TP和POC从上游到下游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TN的水平分布变化不大.小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平均为(-24.6±0.9)‰;δ~(15)N值平均为(4.8±0.4)‰.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平均为(-22.5±0.9)‰;δ~(15)N值平均为(6.7±0.5)‰,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变化范围都很广,小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值最大差异可达4.6‰和2.7‰,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值最大差异分别为3.3‰和1.8‰.底泥沉积物的δ~(13)C值平均为(-24.2±1.2)‰;δ~(15)N值平均为(4.1±0.7)‰.大型颗粒有机物与小型颗粒有机物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颗粒有机物和底泥沉积物中δ~(13)C和δ~(15)N值的水平分布具有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规律,颗粒有机物与沉积物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垂直分布中,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是表层大于底层,TN和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POC与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白石水库水中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和土壤有机质,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与POC和TP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35.
336.
本文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湛江港表层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Hg、Cu、Zn、Pb、Cd 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评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除Cd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高于其在海洋生物体中的含量;湛江港海域Cu、Zn、Cd在生物体内积累较严重;软体类和甲壳类从沉积物中富集Hg和Pb能力相当,但软体类从沉积物中富集Zn和Cd能力高于甲壳类、富集Cu能力低于甲壳类。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既能促进也能抑制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富集,但在软体类和甲壳类两类生物体中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337.
采用批量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广西红树林沉积物对诺氟沙星的吸附特性,以及pH、盐度和表面活性剂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的拟合。在pH为3~10时,诺氟沙星的平衡吸附量随pH的增大,先增后减;而平衡吸附量随盐度的上升呈下降的趋势。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 mg/L时,3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对诺氟沙星在红树林沉积物上吸附均有促进作用,作用由弱到强依次为:Tween20 SDBS CTAB。 相似文献
338.
339.
利用GC/MS测定了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解析了PAHs的来源。结果显示:除了萘、苊烯、苊在部分样品中未检出之外,其他13种PAHs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总PAHs的含量范围为:(148.27~1211.81)10-9,平均值为507.1310-9。TOC(总有机碳)与总PAHs显著相关(R=0.66,P= 0.0002),表明TOC对研究区域PAHs的分布有重要作用。该海域PAHs以高环(4~6环)为主,轻重比值(LMW/HMW)表明该区域的PAHs主要来自高温燃烧源。分子诊断比值分析也表明,PAHs主要来自生物质、煤炭和石油燃烧。主成分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CA-MLR)表明,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煤炭燃烧源、交通源(石油燃烧)、焦化源和石油源,其贡献分别为54.3%,28.6%,13.4%和3.7%。 相似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