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79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1128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362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融合菌-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吸附处理重金属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处理含铬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对铬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投加10g/L菌体、6g/L污泥,处理50mg/L的铬液,还原率可达83.26%,去除率达72.04%。该吸附剂对处理酸性含铬废水具有很大的潜力,在pH=1 ̄5时,还原率均>80%,去除率均>70%;溶解氧是影响该吸附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当DO=2 ̄4mg/L时,生物吸附效果较好,还原率达到75%以上,去除率也超过65%;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对六价铬的联合吸附可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但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2.
介绍了2种改良型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工艺和百乐克工艺的特点,并针对2种工艺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分析2种工艺在今后发展应用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3.
活性污泥性质对短期膜污染影响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6种不同性质活性污泥混合液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溶解性有机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上清液胶体颗粒(suspended solids insupernatant,SSs)、污泥混合液粘度(μ)、相对疏水性(relative hydrophobicity,RH)、Zeta电位(Zeta potential)均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渗透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与膜污染阻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分别为:0.898、0.712、0.810、0.691、0.837、-0.881;同时发现,胞外聚合物是影响活性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rp=0.682)、污泥粘度大小(rp=0.633)、上清液胶体颗粒含量(rp=0.783)、Zeta电位(rp=-0.953)及相对疏水性大小(rp=0.877)的主要因素;在活性污泥性质中胞外聚合物是影响膜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4.
针对当前化工行业洗涤废水COD高、毒性强、表面活性剂多导致难处理难降解的问题,以青岛市某化工厂生产车间的设备清洗废水为对象,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设计并建立了处理规模为2.0 m~3·d~(-1)的SMADBBR组合工艺系统用于处理该洗涤废水。经过4个月的现场调试运行,研究了SMAD-BBR组合工艺对洗涤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SMAD-BBR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降解该化工厂的清洗废水,其中COD去除率为99.1%、NH_3-N去除率为95.6%、TP去除率为82.5%;在稳定运行期间水质波动较大时,出水仍能稳定达标,表明组合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通过增加BBR曝气区中的MLSS,从而提高了生物量,使洗涤废水在曝气处理时泡沫严重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经计算,SMAD-BBR组合工艺处理洗涤废水,每年可为该化工厂节约140×10~4元。通过分析可知,SMAD-BBR组合工艺在处理洗涤废水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5.
针对活性污泥厌氧消化水解速率慢的问题,通过工业化规模超声波反应器对不同固体浓度污泥开展了破解研究。采用粒径分析及溶解性COD、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监测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破解前后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评估了超声波破解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及有机物降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化规模超声波破解不同固体浓度污泥后,污泥粒径均有所降低,而溶解性COD、蛋白质和多糖的浓度均有增加;超声波对污泥的破解程度与破解时间和固体浓度有关,其随破解时间增加而增加,随污泥固体浓度增加而减弱;超声波破解固体浓度2%和4%的污泥30 min后,累积甲烷产率分别提升41.2%和30.2%,当破解时间和固体浓度进一步增加时,污泥甲烷产率无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超声波破解污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6.
用改进聚乙烯醇-硼酸法将活性污泥制成固定化颗粒,考察了改进聚乙烯醇-硼酸法的最佳条件及固定化颗粒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进聚乙烯醇-硼酸法的最佳条件为聚乙烯醇质量分数6.5%、包泥比(包埋剂与活性污泥质量比)1.2:1、二氧化硅质量分数1.5%、活性炭质量分数0.3%、海藻酸钠质量分数0.6%;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固定化颗粒处理模拟化工废水,连续运行15d后的COD去除率达90%以上,且固定化颗粒耐冲击负荷和pH变化能力强;固定化颗粒对模拟化工废水的COD去除速率随进水COD的变化曲线类似于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反应初速度随底物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7.
采用两段SBR工艺处理石化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段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工艺处理高浓度石化废水,考察了DO、MLSS、反应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段SBR系统中有机物降解存在着不同的作用机理,第一段主要以去除易降解有机物为主,第二段主要以去除难降解有机物为主。在进水COD为4000mg/L、SBR1中DO为4~5mg/L、MLSS为5000mg/L,SBR2中DO为2~4mg/L、MLSS为3000mg/L、反应温度约为20℃的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8.
SBR反应器中有机物去除与硝化反硝化过程INT-ETS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军  王建辉  解艳萃  霍玉丰  王雪峰 《环境科学》2007,28(10):2255-2258
通过检测不同进水氨氮浓度和有机物浓度下的SBR工艺系统的INT-ETS活性,研究了SBR工艺去除有机物与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污泥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NT-ETS活性可以有效地表征SBR工艺系统的生化反应进程;SBR工艺一个反应周期内,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阶段生物活性依次降低;当进水COD为300 mg/L,氨氮为40 mg/L时,系统的INT-ETS活性从232.59 mg/(g·h)下降到190.65 mg/(g·h),最终降至113.88 mg/(g·h);伴随有机物的去除和硝化反硝化的进程,INT-ETS活性一般会出现特征点,预示着不同反应阶段的开始与结束;通过不同进水氨氮浓度(14.5 mg/L 和42.0 mg/L)和有机物浓度(COD为293 mg/L 和685 mg/L)的试验,发现运行条件的变化并未明显改变SBR系统的INT-ETS活性变化规律,但会影响INT-ETS活性曲线上标志不同反应阶段的特征点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29.
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加热预处理的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以秸秆(稻草、麦杆)为发酵底物进行微生物产氢实验,研究了不同秸秆粒径、纤维素酶用量、预处理方法、发酵液pH值对秸秆发酵产氢速率以及产氢气量的影响.其中颗粒粒径为170 μm的稻草经过NaOH预处理,按照底物与纤维素酶用量1∶1的比例酶解,进而发酵产氢的单位总产氢量为90.5 mL/g,最大单位产氢速率为0.58 mL/(h·g).  相似文献   
130.
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酶的活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茵  罗翠  Chr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5):333-335
通过水解模式底物进行分光光度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酶的活性.选取亮氨酸氨基肽酶、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脂酶等胞外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种胞外酶的平均活性在31.O~88.5 μmol/(L·h),其中76.9%~94.8%的酶活性分布在活性污泥中,说明绝大部分胞外酶是与细胞相连或固定在细胞外多聚絮体基质里.混合水样和出水水样中的DOC几乎相等,而各胞外酶与DOC不存在任何显著的相关关系.增加NO3-浓度可提高亮氨酸氨基肽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碱性磷酸酶和脂酶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