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561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64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南通市近岸海域主要海产品重金属残留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通市近岸海域捕捞的多获性鱼类6种,甲壳类2种,养殖的贝类7种,藻类2种共17种海产品158份样品重金属残留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样品超标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等指标对海产品重金属残留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通市近岸海域海产品中人工养殖的贝类、藻类重金属污染大于捕捞的鱼类、甲壳类,重金属及As在海产品中的残留为:Cd、As污染>Pb、Hg、Cu、Cr。  相似文献   
772.
于2014年5—9月逐月对青岛世园会园区内的天水水库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2属66种,密度变化范围为18.48×104~427.00×104个/L,优势种为克罗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逐渐升高,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聚类结果显示,监测区域大致可按月分为3个浮游植物群落,分别为绿藻型、硅藻-隐藻型、蓝藻型。冗余分析表明,氨氮、CODMn及总氮与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水质评价显示,天水水库水质处于中度污染,营养水平为中营养。  相似文献   
773.
太湖水体附着细菌和浮游细菌的丰度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太湖水体附着细菌及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规律,明确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对太湖4个湖区细菌丰度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总悬浮颗粒物(TSS)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附着细菌占优势,占总细菌的65%(总细菌平均值为6.53×106cells/mL,附着细菌平均值为4.25×106 cells/mL,浮游细菌平均值为2.28 × 106 cells/mL);附着细菌与浮游细菌数丰度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规律,附着细菌与浮游细菌丰度都是河口区(10#)最高,其次梅梁湾(3 #)、湖心区(8#)和东太湖(24#)较低;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水温、TP对太湖水体中附着细菌及附浮游细菌的丰度影响比较大,它们与水体中附着细菌丰度及附浮游细菌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太湖不同湖区附着细菌及浮游细菌的数量空间差异是由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774.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用水源地。于2011~2012年对水库不同水文期的水下光合有效辐照度及引起光衰减的3种主要物质(无机颗粒悬浮物、藻类叶绿素a、溶解性有机碳)进行调查,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1036~15350 m;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均值分别为:6084 m、5353 m、7647 m。丹江库区、汉江库区沿库尾至坝前均有上升的趋势。在丹江库区的敞水区真光层深度较大,水质较好。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丹江口水库水体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到无机颗粒悬浮物及浮游植物影响,但在不同水期、不同库区影响因素表现不同:在丰水期、平水期,无机颗粒物与浮游植物对真光层深度的深浅起主导作用;枯水期真光层深度波动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藻类叶绿素a与溶解性有机碳  相似文献   
775.
采用Smith生态位宽度公式、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公式和冗余分析(RDA)对古夫河22种优势种进行生态位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古夫河春夏季着生藻类优势种以硅藻门和蓝藻门的种类居多。根据不同月份的生态位宽度将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分为5类,第一类优势种具有最宽的生态位且它们与蓝藻类优势种的重叠性指数最大。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的分布受总氮、酸碱度、氨氮的影响较大。第一类优势种可反映古夫河总体水质情况,第五类优势种反映古夫河水体中某一个或几个水质因子的变化;生态位重叠值大小可反映古夫河水质是否受到外来因素干扰;结合RDA排序图和优势藻类种群变化可判断古夫河水体中总氮、氨氮及酸碱度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76.
通过对二龙山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的调查,我们研究了浮游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并指出二龙山水库水质处于中营养与富营养状态之间.  相似文献   
777.
生活污水提标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降低处理能耗,设计了一套管式藻类生物膜—超滤膜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了该装置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不同光照模式下的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HRT设为5 d时,藻类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COD,TP,T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9%,97.37%,81.06%,92.62%;该装置在自然光源加人工补光的模式下,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COD,TP,TN,NH4+-N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20.39,0.12,3.53,1.17 mg/L;经超滤膜处理后,悬浮藻几乎去除,平均出水藻类光密度(OD680)仅为0.01。该装置为微藻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78.
斜生栅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海  叶常明  雷志芳 《环境科学》1996,17(4):39-40,43
为研究斜生栅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采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出了单甲凶制斜生栅藻生长的96h-EC50为6.5mg/L。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甲脒浓度分别为2,4和8mg/L下,斜生栅藻都不具备降解单甲 能力。  相似文献   
779.
目前全球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OA)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恶化,使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95%的初级生产力,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海洋酸化能够改变藻类的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海洋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从初级到次级生产者及更高营养级的传递,引发食物链效应,进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评估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光合作用、碳固定、生长、钙化、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对代谢组分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归纳了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围绕海洋酸化与环境因子以及海洋污染物对藻类的复合胁迫展开综述,并基于当前海洋酸化对藻类影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展望,以期为人们解决海洋酸化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80.
为研究典型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牧食生态关系,选取有毒藻和无毒藻富营养化水体水样,分析测试藻类与大型溞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有毒藻水样对大型溞的生长繁殖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在有毒藻水样原液中大型溞体长最大仅为1.18mm,仅为无毒藻水样对照组大型溞最大体长的52.91%,且最长寿命仅为13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d。无毒藻水样对照组中大型溞累积产幼量为71个,随着有毒藻浓度的上升大型溞产幼量逐渐下降,在高浓度有毒藻水样下完全丧失繁殖能力。在较低浓度有毒藻水样中,大型溞表现出对有毒藻的抗性,基本能够正常生长繁殖,24h藻类去除率达到45.61%。研究表明在有毒藻浓度较低的条件下,虽然大型溞的生长繁殖受到一定抑制作用,但大型溞还能够维持种群的生存繁衍,对藻类维持足够的摄食压力,可有效控制藻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