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20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11篇
综合类   1466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变革,云计算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以其超强的计算能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和良好的经济性等优势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对云计算定义和特点进行阐述以及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具体针对海洋石油工程作业过程中的员工不得不面对操作平台的限制、运输工具的无可挑选性、设备的复杂性等作业条件的特点,并且存在各作业公司安全管理过程中处理信息量大、信息种类多的问题,提出了云计算在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安全管理的应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2.
海洋环境中甲藻磷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藻引起的有害藻华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磷在海洋环境中的含量、形态不仅影响到甲藻的生理和生化组成,也决定了藻华形成规模。诸多研究表明,溶解态磷是甲藻生长最重要的磷素形态,其能直接利用无机态的正磷酸盐.同时可以通过酶碱性磷酸酶等将有机磷化合物生物转化为无机态磷。当外界环境中磷限制时.甲藻进化出一系列适应机制以降低对其自身影响。通过对甲藻的磷营养生理研究对于揭示有害藻华发生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3.
海州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投放对营养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  李大鹏  张岩  张硕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8):2854-2861
为了解海州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投放对营养盐的影响,基于2008—2015年间共24个航次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州湾海洋牧场鱼礁区和对照区活性磷酸盐(PO_4~(3-)-P)、活性硅酸盐(SiO_3~(2-)-Si)和溶解无机氮(DIN)的浓度、组成及营养盐结构的变化.同时,比较了鱼礁区和对照区营养盐的变化,初步分析了人工鱼礁投放量与营养盐的相关性,尝试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礁区和对照区PO_4~(3-)-P、SiO_3~(2-)-Si浓度均呈现出秋季夏季春季的特点,且鱼礁区高于对照区.DIN在鱼礁区和对照区也呈现出同样的季节变化特点,但鱼礁区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投放使鱼礁区PO_4~(3-)-P和DIN浓度增加.受热力学平衡的影响,对照区DIN浓度也出现了增加,而PO_4~(3-)-P受人工鱼礁投放的影响小.鱼礁区和对照区SiO_3~(2-)-Si受人工鱼礁投放影响均不明显.另外,海洋牧场DIN组成也发生了改变,2012年前NO_3~--N为DIN主要组成,之后为NH_4~+-N.营养盐结构分析显示,海州湾海洋牧场营养盐对浮游植物主要表现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134.
《防灾博览》2011,(2):88-88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警示人们要加强对海洋灾难的监测。来自上海市科委的消息,"海洋环境监测"已被列入该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投资4000万元的"东海海底观测网"将在未来五年内建成。  相似文献   
135.
在国家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数智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为降低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一线平台-作业公司-分(子)公司-总部”对风险预警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准确性,构建了“风险→隐患→事故”链条式海洋石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开发了以风险动态监测和分级管控为目的的海洋石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利用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原有监测监控系统对各类安全风险进行监测,通过风险实时计算综合预警模型进行风险的预测预判,实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监控、风险处理、处理结果反馈的标准化风险闭环管控,有效提升了海洋平台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136.
随着化石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日趋不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求战略性新能源代替化石类传统能源成为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新型电力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中海上风电是我国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我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点领域。海上风电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年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靠近沿海电力负荷中心且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随着海上风电技术进步、造价降低和产业链现代化,海上风电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7.
本研究在我国南方海水养殖海湾——茅尾海开展了冬、夏两季的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茅尾海海域微塑料颗粒表面细菌群落主要包括变形菌门(30.52%~74.98%)、拟杆菌门(10.14%~58.64%)和放线菌门(1.21%~5.16%)等;在属水平上检测到了具有致病风险的弧菌属(0.21%~3.26%)、假单胞菌属(0.02%~2.88%)、不动杆菌属(0.07%~0.95%)和链球菌属(0.09%~0.86%)。微塑料表面附着的细菌种类与表层水体的重合率高于75%,但是二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海水环境中的细菌群落,中等盐度(11.2~21.4)海域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盐度海域(6.5~8.2,26.7~29.6);夏季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整体高于冬季。茅尾海不同盐度海域微塑料表面附着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并与周围海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养殖水体是微塑料表面附着菌群的重要来源,而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中存在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8.
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大鹏半岛入海河流、近岸表层海水与沉积物的微塑料丰度、形状和成分,结合研究区域的用地空间规划、海洋活动类型、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等信息,探究了大鹏半岛周边陆地和海洋活动对近岸海域次生微塑料季节性分布的复合影响。夏季,大鹏半岛周边入海河流截断面的微塑料丰度为0.30~12.95个/L,平均值为2.53个/L;表层海水的微塑料丰度变化范围为0.02~1.30个/L,平均值为0.27个/L。秋季,入海河流截断面的微塑料丰度为0.10~0.75个/L,平均值为0.36个/L;近岸表层海水的微塑料丰度为0.02~5.24个/L,平均值为0.70个/L。结果表明,夏季,近岸海域微塑料分布主要受到丰水期陆地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河岸的微塑料排放归因于居住用地、物流仓储和工业用地等来源。而在秋季枯水期,陆地和海洋活动的复合影响变得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除陆地人类活动影响外,在近岸海域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观察到的微塑料丰度升高还与渔业和航运活动的排放有关。此外,这些微塑料更有可能在近岸沉积物中积累。  相似文献   
139.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如何在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碳减排,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吸碳主体,是碳汇的重要载体,以我国沿海其中的9个省、自治区海洋渔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模型预测海洋碳汇对环境的影响;并运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海洋碳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9个省、自治区将会在2050年前后实现海洋领域碳中和,海洋碳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可以同时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重红利”。  相似文献   
140.
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确保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海洋资源予以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让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确保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了新时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策略,以期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