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20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11篇
综合类   1469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典型背景点降水化学组份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背景降水的三种类型背景点中,海洋型背景降水受海洋大气环流控制,化学组份来源于海洋气溶胶,内陆在海洋相间型背景降水的化学组份主要来源于海洋气溶胶与仙陆大气污染物,内陆型大气背景降水的化学组份则主要来源于杨法和内陆大气传输。  相似文献   
992.
鉴于海洋沉积物是^137Cs在海域内迁移的最终归宿.建立了沉积物中污染物纵向迁移分布的定量模型,在机理分析中充分考虑了海水-表层沉积物界面上通过沉降、扩散、吸附-解吸等作用完成的物质传输,并对大亚湾内4个监测点底质芯样中^137Cs活度进行了模拟分析,对未来底质中^137Cs的富集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93.
大亚湾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简要介绍了对大亚湾沉积物中磷的五种化学形态及其有关结合成分进行测定的方法,报道了磷的各种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亚湾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化学形态是无机结合态(P_(1N)),占总磷(∑P)的60%以上,其中磷灰石结合态(P_(AI))和非磷灰石结合态(P_(NAI))分别各占30%左右;有机结合态(P_(or)占∑P的40%左右。同时,P_(AI)、P_(NAI)和P_(or)分别与各自的结合成分CaCO_3、Fe—A1和有机质等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从海洋石油污染影响状况总评价、生物学研究手段的新发展和应用、海洋环境中石油烃的生物学归宿和石油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等四个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研究工作的新进展,并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动向和重点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海洋倾废历史和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海洋倾废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建国前的不定期倾废;建国后由单一疏浚物倾倒向多种工业废弃物倾倒和海洋倾废走向法制管理的阶段。此外,本文还针对我国海洋开发的特殊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对海洋倾废采取全方位、多层次、走捷径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6.
湄洲湾海域水质氮、磷及石油类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哲强 《福建环境》2001,18(6):20-21
综合了湄洲湾海域三年常规监测成果,对主要污染因子氮、磷和石油类进行分析,针对陆源污染和船舶石油类污染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97.
海洋现代沉积速率^210Pb—^210Bi法的射线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210Pb-^210Bi法测定海洋现代沉积速率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210Pb-^210Po法和 子交换-EDTA纯化-硫酸钡镭沉淀-α计数法以及厦门大学海洋系经研究改进的分离,纯化^210Pb的离子交换法的测定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998.
以采集于茅尾海五个典型区域表层沉积物为例,对比了冷冻干燥,恒温烘干和自然风干等三种预处理干燥方法对海洋沉积物磷形态提取及其生物有效性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间的风干前处理过程促进了沉积物磷化合物微生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磷(IP),导致风干样品的IP和总磷(TP)浓度最高。不同预处理干燥方法对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影响程度不同,冻干样品中有机磷(OP)浓度最高,烘干样品中可交换态磷(Ex-P)浓度最高,风干样品中铁结合态磷(Fe-P)浓度最高。由于自生磷灰石磷(Ca-P)和原生碎屑磷(De-P)化学性质稳定,提取浓度随干燥方法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相比其他两种方法,冷冻干燥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海洋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组成特征,是比较理想的样品干燥方法。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Ca-P之外,不同预处理干燥方法对沉积物中Ex-P、Fe-P、De-P和OP提取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并非是由个别样品的变化所导致。风干样品中生物有效磷(BAP)浓度高于其他两种预处理方法,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这三种预处理干燥方法对评价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潜在的BAP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9.
海洋颗石藻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功能群,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洋是人类排放CO2一个重要的汇,大气CO2浓度迅速上升导致海洋酸化、升温、营养盐浓度及混合层内光照强度变化。这些复杂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其他扰动相叠加,同时作用于海洋浮游植物,对海洋颗石藻的生长施加多重压力,进而对海洋碳循环产生复杂的反馈效应。本文主要综述单一环境因子(CO2浓度、温度、营养盐及光照水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下多重环境因子的复合作用对海洋颗石藻的生理生态学效应及其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影响,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这一热门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装备环境工程》2020,(3):I0005-I0005
一专栏简介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与陆上资源日益匮乏,海洋开发和利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高,“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相继提出,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战略地位受到广泛关注。岛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陆上基地,也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岛礁环境的突出特点是高盐雾、高温、高湿、强台风、暴雨、强烈日光辐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等,是我国最为严苛的腐蚀环境,极易发生腐蚀、老化以及生物污损等,对材料、装备和设施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已严重影响了各类装备与设施的使用性能和寿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我国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迫切需要高度关注和长期不懈地开展岛礁环境下各类装备、设施及其材料的环境适应性研究,优化选材、改进结构设计及维护措施。因此,《装备环境工程》杂志特开设专栏——岛礁环境装备适应性研究,欢迎广大从事海洋腐蚀的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交流成果,共同推进“海洋强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