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溶藻放线菌改性制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控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一种溶藻放线菌粉剂,此粉剂按1∶10 000的质量比投加4 d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率可达90%,该粉剂经过壳聚糖改性处理后,在1∶20 000的质量投加比下,0.5 h即可絮凝去除90%的藻细胞,4 d后的溶藻效率仍可达80%。由于既能快速絮凝除藻,又能长效溶藻,使得改性溶藻放线菌粉剂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一株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青岛市黄岛边的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 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YZ.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RNA 序列对比分析鉴定,YZ 菌株属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该株细菌能够有效地溶解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栅藻.YZ 的菌体过滤液经高温灭菌以及蛋白酶K 处理后,能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而YZ 菌体悬液对微囊藻无溶解作用,因此可推断YZ 菌株的溶藻因子,是一种菌体胞外分泌的非蛋白类、具有热稳定性的物质.YZ 处理过的铜绿微囊藻溶液中的丙二醛含量有较大提高,说明藻发生了膜脂过氧化.  相似文献   
23.
采用海绵状立方体新型载体ACP和PM2种材料,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来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静态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强化技术对湖泊水体中的TN、NH4+-N、NO2--N、NO3--N、TP、PO43--P、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3%、80.80%、70.57%、78.05%、62.71%、78.06%、84.77%.载体上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载体ACP和载体PM具有很强的富集生物和提高生物活性的能力,富集后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能分别达到31.23,32.58μg/g、158.32,165.12μgTF/g.FISH检测技术发现,载体表面上富集硝化细菌(硝化菌、亚硝化菌)数量能分别达到6.4×1010个/g.PCR技术、16SrRNA分析表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作为优势溶藻细菌富集,富集的丰度达到1.62%.  相似文献   
24.
一株溶藻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某湖泊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W4,并且研究了该菌株溶解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效果、作用方式以及铜绿微囊藻与溶藻菌株所处生长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溶藻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加入特定量的菌株培养液,8d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可达99.5%.该菌株通过间接作用方式溶解铜绿微囊藻,并且该菌株分泌的抑藻活性物质为非蛋白质类物质.菌株W4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作用受藻细胞所处生长期的影响,但不受该菌株所处生长期的影响.根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W4菌株为链霉菌属.  相似文献   
25.
3株溶藻细菌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株溶藻细菌L7、L8和L18溶解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 FACHB-245)的溶藻方式、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溶藻特性进行了研究。3株菌都为间接溶藻,产生具有热稳定性的、对水华鱼腥藻有较强溶藻效果的活性代谢产物。L8的溶藻效果与藻液中投加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呈正相关。处于衰减期的L8,其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溶藻效果好于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在不同pH值条件下进行溶藻实验,当pH值为8.5±0.1时,L7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去除率达到85.78%;当pH值为10±0.2时,L8和L18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4%和78.72%;由7×108cells/mL的L8菌液获得的无菌滤液,当投加量<30%时,对水华鱼腥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6.
一株高效溶藻放线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了一株具有高效溶藻能力的放线菌,命名为AN02。对这株具有高效溶藻效果能力的放线菌AN02分别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放线菌AN02菌株的上述几个特征与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的高度一致,与此同时,聚类分析结果也同样表明,放线菌AN02菌株与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的高度一致,后经过比对,发现二者的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高达近100%,因此,可将溶藻放线菌AN02定名为细黄链霉菌AN02(Streptomyces microflavus AN02)。  相似文献   
27.
2株球形棕囊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珠海赤潮海水中分离出2株溶藻细菌Y01和Y04,对球形棕囊藻均有显著的溶藻效果.结果表明,溶藻细菌Y01和Y04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解作用时间为6 d.借助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观察Y01和Y04溶藻过程,发现2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均为直接裂解藻细胞.溶藻细菌Y01和Y04的16S rDNA系列分析表明,溶...  相似文献   
28.
从珠海香洲码头赤潮海水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溶藻作用的细菌Y01,通过形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属。探讨了盐度、光照、藻细胞数等环境因子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Y01溶藻效果在盐度为30时优于其它盐度;光暗比(12 h∶12 h)时Y01的溶藻能力优于无光照条件,达到98%;利用HPLC进行藻细胞色素分析发现,随着棕囊藻细胞数的下降,藻细胞色素含量锐减,无光照条件下藻细胞色素的种类减少2种,分别是别藻黄素和叶黄素;Y01对处于生长初期的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果优于指数生长期的球形棕囊藻。  相似文献   
29.
从太湖土著花鲴鱼肝、肠等内脏中筛选出7株具有溶藻功效的菌株,其中溶藻率最高的1株菌命名为GHJ,经DNA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oleivoran),以太湖流域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为溶藻对象,以叶绿素a(Chla)含量变化表征溶藻特性,初步揭示溶藻进程中的GHJ菌生长动力学和铜绿微囊藻降解动力学机制,探讨了二者相关关系.结果表明,GHJ的溶藻进程是通过直接溶藻与间接溶藻协同作用,破碎并溶解藻细胞,其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动力学方程为■,R~2=0.9797.菌藻比为1:12时的溶藻率最高达到99.60%,此条件下叶绿素与溶藻时间之间的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hla]=111.96×e~(-0.21t),R~2=0.8997;所取菌藻体积比在1∶8—1∶50范围内的叶绿素减少量与溶藻过程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动力模型,R~2介于0.6897—0.8997之间,GHJ菌在整个溶藻过程中溶藻趋势相同.本研究可为溶藻菌菌种来源和溶藻过程其他工程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