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株球形棕囊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珠海赤潮海水中分离出2株溶藻细菌Y01和Y04,对球形棕囊藻均有显著的溶藻效果.结果表明,溶藻细菌Y01和Y04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解作用时间为6 d.借助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观察Y01和Y04溶藻过程,发现2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均为直接裂解藻细胞.溶藻细菌Y01和Y04的16S rDNA系列分析表明,溶...  相似文献   
32.
高效铜绿微囊藻溶藻菌WJ6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桂云  马少雄  王佳  张瑾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269-4275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富营养化水体分离了一株高效溶藻菌,通过分析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了该溶藻菌株,分析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溶藻特性及其不同培养时期、不同浓度菌液及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溶藻机制.研究表明:WJ6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溶藻菌WJ6以胞外释放溶藻物质为主直接溶藻为辅的溶藻方式;溶藻菌WJ6处于对数期时的溶藻率最高达87.50%;菌液浓度达1.4×109CFU/mL以上,溶藻率最高为95.69%;在30℃、pH8条件下,溶藻率达90.00%;改良的基本培养基培养的溶藻溶藻率最高达98.50%;铵离子浓度大于2mol/L时,溶藻菌的溶藻率98.33%;当盐度为0.5%时,溶藻率较高为92.77%.溶藻菌株WJ6是1株高效溶铜绿微囊藻菌,在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一株溶藻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某湖泊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W4,并且研究了该菌株溶解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效果、作用方式以及铜绿微囊藻与溶藻菌株所处生长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溶藻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加入特定量的菌株培养液,8d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可达99.5%.该菌株通过间接作用方式溶解铜绿微囊藻,并且该菌株分泌的抑藻活性物质为非蛋白质类物质.菌株W4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作用受藻细胞所处生长期的影响,但不受该菌株所处生长期的影响.根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W4菌株为链霉菌属.  相似文献   
34.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从对藻类及藻毒素有良好去除作用的海绵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P0 7,对该菌溶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栅藻(Scenedesmus)及小球藻(Chlorella)的效果、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不但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解效果,而且对淡水中常见的栅藻及小球藻也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初始菌浓度越大,溶藻效果越明显,达到最佳溶藻效果的时间越短.当菌浓度为2 . 4×10 7个·mL- 1 时,3d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可达到81 .67% .该菌溶藻无需菌体与藻细胞直接接触,是通过分泌某种非蛋白质类物质溶藻.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可运动;不能利用大多数常见碳源.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P0 7菌株与多株芽孢杆菌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 7%以上,归属于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35.
三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知3株溶藻细菌L7、L8和L18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为获得较高活性和浓度的目标产物,研究了培养基、碳源、氮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为考察溶藻活性代谢产物保存和应用的环境条件,研究了其热、酸稳定性。在牛肉膏蛋白胨、淀粉、查氏和高氏1号4种培养基里,淀粉培养基最适宜用于获得溶藻活性代谢产物。以淀粉培养基为基础,碳、氮源组合依次为淀粉 (NH4)2SO4、淀粉 (NH4)2SO4,葡萄糖 KNO3时,3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溶藻活性最高。这一结果为目标产物的分离奠定了物质背景。3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经热处理后,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仍高于73%。L7的无菌滤液调至pH值4.0或2.5,2h后丧失溶藻活性;L8和L18的无菌滤液调至pH值4.0,2h后未丧失溶藻活性,调至pH值2.5,2h后丧失溶藻活性。上述结果为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蓝藻水华暴发,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威胁饮用水安全,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治理是当前我国湖库治理的难点.蓝藻水华治理技术主要聚焦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个方面.近年来,生物法因其兼具经济友好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特点,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综述了目前生物控藻的3种主要方法(微生物法、植物法和动物法)...  相似文献   
37.
淡水噬藻体及其他溶藻因子的分布与感染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噬藻体的分布与效力的变化.2001年8~11月共采集了18个水样,对14种藻进行直接感染,从其中的5个水样中分离到了噬藻体(蓝藻病毒),它们主要来源于降温以前富营养化池塘的水样,同时分离得到了4株溶藻细菌.在接受直接感染的14种藻中,聚球藻、组囊藻、微囊藻、织线藻、鱼腥藻7120、衣藻及小球藻为敏感种类,而螺旋藻、念珠藻、鞘丝藻、颤藻、鱼腥藻595、鱼腥藻1444、栅藻则为不敏感种类,敏感种类中织线藻受到噬藻体的感染,聚球藻、微囊藻和织线藻受到溶藻细菌的溶解.从富营养化的池塘采集的水样溶藻能力最强,其次为清水(自来水源)池塘,而大中型湖泊与河流水样的溶藻效果最差.随着温度的降低,水样的感染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8.
溶藻细菌L7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华鱼腥藻和溶藻细菌L7按不同比例接入优势种为拟柱胞藻的富营养化供试原水,观测藻类群落结构和拟柱孢藻藻丝长度,研究溶藻细菌L7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藻细菌L7初始密度为9.45X10 7CFU/mL时,处理的拟柱孢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实验开始8 d后,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由0.53和0.69升高至3.18和3.74,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由0.09和0.12升高至0.73和0.82。在本研究条件下,高密度的溶藻细菌L7能够抑制优势种的生长,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具有调节藻类群落结构的作用。额外的水华鱼腥藻的加入,会对溶藻细菌L7调节藻类群落结构的作用强度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39.
为使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在水体修复工程中得到科学应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细菌和Chl.a浓度的响应面中心点,以蓝绿藻Chl.a去除率为响应值,以细菌和Chl.a浓度为影响因素,采用Central-Composite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影响Chryseobaterium sp.S7溶藻效应的2个重要因素的交互作用,得出Chl.a去除率与细菌初始浓度和水体Chl.a浓度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该模型具有显著性高(P<0. 01),模型拟合度好(R~2=0. 9071)等优点。当细菌初始浓度为9. 46×10~6cell/L、Chl.a初始浓度为175. 3 mg/m~3时,Chl.a理论去除率最大(83. 53%)。水槽实验也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针对不同水华水体,可以根据本文建立的模型确定细菌投放量,达到最优控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应用Chryseobaterium sp.S7控制蓝绿藻引起的水华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为探究细菌Chryseobaterium sp.的溶藻能力及方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菌Chryseobaterium sp.对藻Anabaena flosaquae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通过分离菌体和菌上清液的方法探讨其溶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细菌Chryseobaterium sp.具有很强的溶藻能力,其主要通过分泌溶藻活性物质进行间接溶藻。胶囊制备的优化条件为:SA、CaCl_2、EC和柠檬酸质量分数分别为3%、3%、3%和2%,CaCO_3与SA的质量分数比为4/5,交联时间为30 min,溶藻物质质量分数为16%,该条件下所制胶囊缓慢释放溶藻物质,具有长效的溶藻能力。揭示了细菌Chryseobaterium sp.主要通过分泌溶藻活性物质进行间接溶藻,所制胶囊具有较强的溶藻能力,为细菌Chryseobaterium sp.溶藻机理和生物控藻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