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2篇 |
综合类 | 52篇 |
基础理论 | 28篇 |
污染及防治 | 10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71.
72.
大气气溶胶的干湿沉降带来的铁对海洋初级生产和固碳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于沉降铁的溶解度.本文利用2012年12月在青岛连续采集的31个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分析了其中微量元素Fe的总浓度和溶解态浓度,讨论了颗粒物浓度、气溶胶来源及酸化过程对Fe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中Fe的总浓度和溶解态浓度分别为(3248±1683)ng·m-3和(43.3±16.4)ng·m-3,溶解度为0.57%~4.86%,平均为1.63%±1.02%.随着气溶胶中总Fe浓度的增加,Fe溶解度呈现规律性降低.气溶胶中Fe的溶解度与富集因子(EF)无相关关系,而与无机和有机酸性离子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团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显示,观测期间,64.5%的气溶胶样品主要受北方沙尘源(DS)影响,35.5%的样品主要受到华北城市群等人为源(AS)影响.AS样品中Fe的溶解度平均为2.06%,高于DS样品中的1.36%.两组样品中Fe的EF值相当,但AS样品中酸性离子与溶解度的相关关系明显好于DS组,表明酸化过程可能是造成两组样品Fe溶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存在于混合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是现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危害性较高的污染物。有机物过冷液体溶解度不仅是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也是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制定污染治理方案所需要的重要参数。由于过冷液体溶解度无法通过常规的实验方法进行测量,只能借助热力学计算取得。但是已有的热力学参数欠缺、精度不够,很多有机物的过冷液体溶解度或者无法准确计算,或者差异巨大。针对非水液相混合有机污染物中过冷液体溶解度取值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过冷液体溶解度的实验方法,即采用批处理实验在不同摩尔分数点取得该点的平衡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将不同摩尔分数点的平衡浓度外推(依线性或者非线性规律)至摩尔分数为一时,得到值为过冷液体溶解度。本文对对几种多环芳香烃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果的与其它方法得到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已经发表数值吻合,证实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点评了该方法的局限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
利用2012年12月在青岛采集的31个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分析其中11种微量元素的总浓度和溶解态浓度,讨论了沙尘负载、气溶胶来源、酸过程及天气条件对微量元素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e和Al的溶解度<5%,Pb、Ba、Bi的为10%左右,Cu、V、Cd、Mn的为20%~30%,Zn和As的约为40%.随着沙尘负载量的增加,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呈规律性递减.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正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显示,受人为源影响的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明显高于受沙尘源影响的,受二次生成源和海洋源影响的的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明显高于受土壤源影响的.大气酸过程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表明,SO42-、NO3-和有机酸等酸组分均对微量元素溶解度有一定影响.霾天时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度明显低于雾天的,其原因为酸组分在较高的相对湿度下更能促进微量元素溶解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5.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多氯二苯并对二英(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的电子结构进行了优化,相应量子化学参数,即平均分子极化率(α)、熵(S)、极化率和四极矩的张量分量(αxx、αyy、αzz和Qxx、Qyy、Qzz)等用于该类化合物水溶解度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研究;基于内部误差一致的实验值,成功建立了3个QSPRs,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 .977、0 .968和0 .961;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 .968、0 .959和0 .946.模型分析表明,水溶解度主要与分子体积有关,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小;不同QSPRs预测值间的差异可能与模型中预测变量本身性质和可获取实验值的有限性有关.与新近发展的QSPR相比较,本研究模型性能均有提高,这可能与B3LYP/6-311G**精确计算电子性质和模型中引入四极矩张量分量有关. 相似文献
76.
77.
78.
利用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青岛采集的35个降水样品,分析其中8种微量元素的总态和溶解态浓度,讨论了大气降水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及其溶解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大气降水中微量元素溶解度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岛降水中微量元素的总态浓度以Al和Fe的最高,其次是Zn、Mn、Ba、Pb、Sr、V的较低;溶解态浓度以Zn的最高,其次是Al、Mn、Fe、Ba、Sr、Pb和V的较低;溶解度以地壳元素Al和Fe的最低,为5%左右,受到人为源影响的元素溶解度相对较高,Pb和Ba的为10%~40%,Mn和Sr的为20%~60%,Zn和V溶解度最高,平均约为55%.季节变化显示不同元素总态和溶解态浓度基本呈现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溶解度基本表现为春季最高.持续降雨的前后期微量元素的总态和溶解态浓度均呈现明显降低,但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降雨过程中不一致,pH变化是控制降水中微量元素溶解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9.
搭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东北部共享航次(NORC2017-05),于2017年6月9日-8月11日在南海东北部采集气溶胶样品,使用淋溶装置得到气溶胶中微量元素(Al、Fe、Ti、Cr、V、Ba、Mn、Co、Ni、Pb、Cu、Zn)的溶解态浓度和溶解动力学曲线,混酸消解后用高分辨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得其总浓度,并计算溶解度和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夏季南海北部气溶胶中微量元素溶解态浓度、总浓度和干沉降通量均小于大多数陆架边缘海.微量元素溶解度相对较大,原因主要是气溶胶颗粒经过长距离输运后粒径较小,且经历的大气酸过程和云过程对元素溶解度影响显著.气溶胶中微量元素在Milli-Q水中25 min左右达到溶解平衡,后续以pH=2的HCl淋溶.酸淋溶过程中大部分微量金属的溶解度略有增加,约占水溶出量的30%~50%,而Pb在酸溶液中显著溶出,酸溶出量可达水溶出量的140%,表现出潜在的环境效应.夏季大气气溶胶输送的Fe占南海东北部混合层溶解态Fe的0.13%~6.00%,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具有一定的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80.
大气颗粒物中金属的可溶性对于评估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环境迁移性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上海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高分辨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经微循环淋溶提取的金属水、酸(p H=2)可溶含量,并计算水、酸溶解度.结果表明,大气TSP中金属的溶出是一个快速过程,仅需几分钟就达到溶解度最大值.Co、Cr和Cd的可溶含量较低,V、Ni、Cu处于中间,Fe、Al、Zn、Mn和Mg较高.结合大气后向轨迹分析,金属可溶含量受到气团来源的显著影响.多种金属的水、酸溶解度差异性较大,Fe水溶解度最小仅为2.0%,其次为Al、Cr、V、Pb、Co、Ni、Cu、Cd、Mn、Mg和Zn.金属溶解度随溶剂p H值的减小而增大.元素本身性质是影响金属溶解度的内在原因,且金属的离子势与水溶解度呈一定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