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163篇
综合类   597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106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城市生活垃圾(MSW)产量的与日俱增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逐渐在MSW的回收和利用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简要分析了国内外采用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卫生填埋、堆肥和一般焚烧方法处理MSW的不足之处以及采用CFB燃烧技术的优越性,重点介绍了国内外采用CFB燃烧装置焚烧MSW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采用CFB燃烧装置焚烧MSW关于SO2、NOx、CO排放的实验研究和运行结果令人满意,但对HCl、二恶英及重金属排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试验及实际运行结果都表明,采用CFB燃烧装置对MSW进行焚烧处理是切实可行的,它将是未来解决MSW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72.
以沈阳市某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采用小型流化床对污泥进行焚烧,利用布袋和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对细颗粒物进行收集,研究焚烧温度、污泥粒径、CaO的添加量对重金属赋存特性和细颗粒物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7.2研究焚烧过程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残渣态变化最为明显,Cd、Cr、Cu、Pb和Zn 5种重金属的残渣态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重金属Cd的变化最为明显,残渣态增幅高达29%.随着污泥粒径的增大,矿物质和焦炭颗粒的破碎程度减小,最终以矿物质和焦炭破碎为来源的一些粒径较大的细颗粒物数量增加.此外,总体上重金属的赋存形态随着粒径的增加向着稳定的趋势发展.在焚烧过程中CaO是可以作为颗粒之间良好的粘合剂,促进细颗粒物之间的成长和团聚.随着CaO的添加,细颗粒物聚并成了一个更大的球状颗粒整体.  相似文献   
873.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HW18焚烧处置残渣明确规定,"危险废物等离子体、高温熔融等处置过程产生的非玻璃态物质和飞灰"判定为危险废物.为降低危险废物焚烧飞灰的生态环境危害,并期望对其进行更好的资源化利用,采用国际前沿的玻璃化技术对危险废物焚烧飞灰进行处置,制备得到玻璃态物质,即玻璃体.结果表明:①焚烧飞灰掺杂不同比例的高岭土、SiO2、CaO后,可形成符合玻璃体烧制条件的CaO-Al2O3-SiO2系统,经过2 h 1 400℃高温熔融,几种不同配料比的玻璃体均可形成无定型的、微观表面平滑的结构.②玻璃体对Zn、Cr、Pb、Cd和As等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固化作用,采用HJ/T 300-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测得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均低于焚烧飞灰.③采用Hakanson公式中潜在生态危害模型对焚烧飞灰及玻璃体进行风险评价显示,几种玻璃体的RI(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均在50~100范围内,呈中等风险,低于焚烧飞灰(299.34).④效果最优的玻璃体的碱度(CaO/SiO2,质量分数)为0.3,呈现浅绿色且质地透明的外观形貌,它对Zn、Cr的浸出浓度分别为0.12、0.05 mg/L,但均未检出Pb、Cd、As,远低于焚烧飞灰浸出浓度及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控制标准》中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医疗废物焚烧残渣浸出限值(Zn、Cr、Pb、Cd、As浸出浓度限值依次为100、4.5、0.25、0.15、0.3 mg/L),该玻璃体的RI为60.05,远低于焚烧飞灰的299.34.研究显示,采用玻璃化技术对焚烧飞灰进行处置后,焚烧飞灰可形成无定型的玻璃态结构,碱度为0.3时,玻璃体的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且潜在生态风险最低,为最适用于焚烧飞灰玻璃化技术的调控比例.   相似文献   
874.
微波消毒技术是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因其具有消毒效果良好、节能环保、操作便捷等特点,在医疗废物管理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医疗废物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着重阐述了微波消毒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结构、工艺流程及其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微波消毒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创新情况,对未来微波消毒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和医疗废物的精细化管理进行了前景展望,并提出如下建议:优化决策,实现医疗废物微波消毒技术科学精细化管理;完善体系,及时出台与时代相适应的微波消毒技术指导性文件;协调联动,促进医疗废物微波消毒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75.
秸秆露天焚烧典型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烟气污染物稀释采样系统,基于实际测试,针对玉米、小麦、花生和棉花4种农作物秸秆开展露天焚烧排放大气污染物采集和分析.利用修正燃烧效率区分燃烧状态,根据碳平衡法计算烟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表明,4种秸秆露天焚烧CO、SO2、NOx和CH4平均排放因子分别在7.39~92.4g/kg、0.11~0.89g/kg、0.72~3.86g/kg和0.2~5.45g/kg之间,PM2.5平均排放因子在1.48~13.29g/kg之间.OC和EC的质量分别占PM2.5全部质量的27.7%~54.3%和4.4%~17.1%,是PM2.5的主要组成成分.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混合燃烧状态,焖烧状态排放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随着含水率升高,焖烧过程增强显著,CO、CH4、PM2.5和OC的排放因子升高,其中PM2.5排放量增高主要是由OC排放占比升高导致.  相似文献   
876.
高含盐有机废液热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含盐有机废液处理技术是当前危险废物处理领域的难点之一,以热处理为代表的资源化处理技术正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废液焚烧、蒸发结晶、热解气化等高含盐有机废液热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从处理对象、工艺主体装置、操作参数、处理效果等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以上工艺特点。通过对比发现:废液焚烧和蒸发结晶技术均有二次危废产生,而热解气化技术能够充分回收高含盐有机废液中残余热值及盐分,避免二次危废的产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77.
目前威胁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大量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污染物的减排技术进行分析。酸性气体、颗粒污染物、重金属元素和二噁英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对湿法烟气净化、干法烟气净化和半干法烟气净化三种烟气净化方法进行分析,选择净化效率高的半干法净化烟气中的酸性气体。通过对比袋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之间的区别,选择经济合理,技术成熟、除尘率高的布袋除尘器,净化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的颗粒污染物。  相似文献   
878.
垃圾焚烧厂焚烧底灰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系统地研究了常州市环境卫生综合厂垃圾焚烧车间的底灰。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中国现行的污染控制标准,该厂的底灰属于一般废物,可以以建筑垃圾的方式处理。但对底灰的分选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底灰含有一定量的未燃烬的有机废物,也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物。因此,底灰应该先分选后,再对无利用价值的渣土作填埋或其他处置。  相似文献   
879.
借助人工加速老化、自然土壤填埋等实验方法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 (SEM)、热重 -红外联用仪 (TG IR)等测试方法 ,对所研制的含滑石粉的环保型聚乙烯 (PE)塑料包装材料的可环境消纳性能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 ,以PE为主材料 ,添加不易分解的滑石粉、生物活性剂、FeSt3 MnSt2 复合光敏剂 ,研制出的高填充可降解的PE塑料薄膜 ,具有良好的光 -生物降解性能 ,且可适用于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880.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偏低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煤为辅助燃料 ,采用循环流化床焚烧技术处理生活垃圾 ,可大幅度降低运行成本 ,符合国情。阐述了循环流化床焚烧技术在降低NOx、SO2 和二噁等方面的优越性。尾气处理建议采用喷活性碳 +布袋除尘组合工艺 ,飞灰处理建议采用高温熔融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