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21篇
综合类   307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1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论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耕地资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对我国而言,经济飞速增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每寸土地都显得弥足珍贵。在收集我国1997-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的资料,并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我国耕地资源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中生态退耕和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耕地资源的减少引起了粮食总产量和单产量的变化,而耕地复种指数也是影响耕地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内在关系,并提出适合我国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2.
典型区耕地变化与GDP值变化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为了深入分析耕地占用与GDP值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区域之间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值变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有利于平衡耕地占用与GDP值增长之间的矛盾,同时有利于“状态-压力-响应”体系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应用脱钩理论,引入了脱钩指数来分析不同区域各时点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值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确立了不同研究区耕地数量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耕地面积与GDP值的回归曲线。研究结论:耕地数量的变化与GDP值之间的关系因地域差异而表现不同,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似点,即各个区域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的年份基本一样;此外脱钩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3.
基于综合指数的湖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朝  吕昌河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2):2018-2029
在综合界定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1995—2005年湖北省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体现耕地综合质量的耕地本底质量、经济质量与生态质量变化差异显著。耕地本底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变化平缓,整体波动较小;耕地经济质量在1995—1999年间提升迅速,2000年后基本保持平稳,但最近几年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耕地生态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缓慢下降趋势,近几年下降趋势有所缓和;耕地综合质量在1999年之前平稳上升,之后又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影响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是耕地的经济质量与生态质量的波动,这与不同时期湖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的侧重有关,而耕地的本底质量变化对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的影响较小。研究采用的综合指数法能较全面地体现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综合特点,且能反映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34.
根据曲周县历年耕地数量变化统计数据和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以及1986~200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曲周县耕地面积经历了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上升→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1949~1957年为耕地增加期,全县年平均递增率达到0.43%;1958~1961年为耕地急剧减少期,年均递减1.55%;1962~1974年为耕地缓慢减少期,年均递减0.47%;1975~1985年为耕地数量快速增加期,年均递增0.63%;1986~1999年为耕地数量相对稳定的阶段,耕地年均递减0.026%。人口变化、自然因素变化、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演变共同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人口增加对粮食和住宅用地的需要为耕地数量的增加提供了最根本的需求;气候因素的变化为大量盐渍土的改良提供了基础,而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使大量盐渍土变为耕地;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组成,使耕地比重占据了土地利用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而国家政策的阶段性变化,促使耕地数量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35.
南阳盆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耕地利用效率演变规律关乎农业产业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在使用DEA-GWR指数模型测算出南阳盆地区12县(区)2000年、2010年、2016年耕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结合趋势面分析和$G^{*}_{i}$ 指数研究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2000年、2010年和2016年研究区综合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和2016年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作用更大,而2010年纯技术效率则对综合效率更具影响。(2)从全局视角看,三个时期耕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区从东南部向中部及西北部转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局部视角来看,相对高值(低值)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组团式集聚。(3)在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的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复种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人均耕地>地形条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6.
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潜力的测算既要考虑其自然适宜性,也要考虑其经济可行性。论文探讨了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在自然、经济条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的潜力。首先,选取了7个自然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后的宜耕地比例作为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将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乘积,作为自然限制性下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然后,选取了9个经济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其评价结果作为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将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与自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潜力的乘积作为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测算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的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393~0.954,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242~0.813;在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各区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2010年为3.597%~14.812%,2020年为6.158%~15.902%;分别可净增加耕地面积64.893~2206.523hm2、68.289~2274.096hm2。  相似文献   
137.
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高,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论文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各地区的地貌特征,从分布特点、地类结构和利用水平等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各地区耕地资源建设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东部季风区应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北干旱区不宜大规模开发,要着重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土地退化;青藏高原区则应限制开垦。在土地整理与耕地资源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8.
贵阳市乌当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评价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对乌当区10乡镇耕地土壤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监测与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10乡镇耕地土壤5种重金属元素(Cd、Pb、Cr、Hg、As)的含量变幅较大;全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处于警戒水平,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为0.78.其中,金华、朱昌两镇的耕地土壤已受到了重金属轻度污染,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13、1.22,羊昌、新堡、下坝、东风、水田等5乡镇的耕地土壤处于警戒状态,新场、百宜、偏坡等3乡镇的土壤处于安全状态;Cd、Cr是该区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139.
我国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大国之一,土地面积约960×104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人口超过10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3%。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采,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各种自然资源却较少,一般都低于世界平均数。况且,在我国许多地区,森林的滥伐,水土的流失,土地的退化,环境的污染等方面都已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140.
耕地撂荒是世界各国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基于闽赣湘山区64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和IV-T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每提升10%,耕地撂荒占比会增加1.11%;小规模农户土地转入会提升其耕地撂荒规模,此时扩大经营规模对耕地撂荒的减缓作用甚微,而土地转出会降低非农就业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此外,农户的劳动力、土地与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以及灌溉条件和地块数等均稳健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农业机械化和土地流转是缓解山区耕地撂荒的重要举措,政府在推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应着重提高地块规模,鼓励留村务农劳动力换工,并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拓宽农户家庭多元化的收入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