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6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838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212篇
综合类   1762篇
基础理论   679篇
污染及防治   153篇
评价与监测   215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利用索氏抽提、Tenax部分萃取和沉积物的粒度和密度分离等方法对滇池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赋存状态及其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PAHs主要存在于小粒度和低密度的组分中;尽管PAHs在粒度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沉积物中碳质吸附剂的组成和含量才是决定PAHs在沉积物中赋存状态的主要因素;由于PAHs与沉积物中不同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中的PAHs存在一个再分配过程,吸附在无定形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等弱吸附剂上的PAHs逐渐向黑炭、焦炭等碳质吸附剂上转移,导致沉积物中的PAHs慢慢被锁定,因而其生物有效性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92.
正近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召开了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以下简称协调组)第9次会议。协调组各成员单位协调员和代表,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赵英民司长和李蕾副司长,国际合作司宋小智副司长以及对外合作中心余立风副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协调组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重点工作计划以及我国限制六溴环十二烷生产和使用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分析报告,通报了《全  相似文献   
793.
氨氮浓度及基质对附着藻类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附着藻类群落演替规律,本文设置了0.5、1.5、2.5、5、10 mg·L-15组氨氮浓度,利用显微计数法研究了5组氨氮浓度下菹草和载玻片上附着藻类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将相同群落组成的附着藻类接种到不同氨氮浓度下进行培养,在低浓度氨氮条件下附着藻类群落以硅藻门的舟行藻、异极藻以及蓝藻门的色球藻为优势藻,在氨氮浓度较高时则以硅藻门的舟行藻和异极藻以及绿藻门的纤维藻为优势属;在相同氨氮浓度下,基质性质影响附着藻类优势种群个数,载玻片基质上附着藻类优势种群数量小于菹草上的种群数量,但当氨氮浓度较高时,基质不仅影响附着藻类优势种群个数而且还影响附着藻类优势种,载玻片上绿藻门的毛枝藻(65%)的丰度远远超过附着在菹草上毛枝藻(1%).表明氨氮浓度及基质种类影响附着藻类优势种群组成.  相似文献   
794.
模拟不同排放源排放颗粒及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再悬浮箱模拟得到不同粒径的烹调油烟、生物质和塑料燃烧烟尘、汽车尾气和发电机烟气等颗粒,并用GC/MS对不同粒径颗粒中18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烹调油烟中颗粒物存在0.44~1.0μm和2.5~10μm两个峰值,稻草和木材燃烧排放烟尘只有0.44~1.0μm一个峰值,塑料燃烧排放烟尘的峰值不明显,汽车尾气尘因含有大量的水汽导致其粒径峰值出现在2.5~10μm,而发电机排放的烟尘约93%集中在≤2.5μm的粒径范围.烹调油烟和汽车尾气尘中低环数PAHs在2.5~10μm范围内的峰值明显;随环数增加,0.44~1.0μm范围内的峰值变得明显;不同排放源亚微米颗粒中单一PAH占全部颗粒态中该PAH的比例都呈现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烹调油烟和燃烧排放颗粒中PAHs的组成以菲占主导,但汽车尾气和发电机烟尘中含量最高的PAHs分别是萘和苯并[g,h,i]苝.来源特征比值的比较显示,烹调油烟与生物质燃烧颗粒中PAHs的源特征较为接近,但两者都不同于汽车尾气和发电机烟尘.  相似文献   
795.
湖泊草、藻来源溶解性有机质及其微生物降解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太湖生态类型多样,存在着水环境差异比较显著的草、藻型湖区,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及组分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检验草、藻来源的DOM组分特征及其微生物降解机制的差异性,分别选取太湖藻型湖区的蓝藻水华及草型湖区的优势水生植物马来眼子菜进行室内细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及沉水植物的细菌降解都能快速释放营养盐和有机质,而且释放的DOM均以极具活性的类蛋白荧光组分为主.草源和藻源DOM在组分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藻源DOM以类色氨酸组分为主,而草源DOM荧光物质则基本上以类酪氨酸组分C3为主,草、藻来源DOM的荧光组分差异与野外调查结果相似.经过细菌的降解利用,草、藻来源的DOM类蛋白荧光强度都迅速减弱,藻源性溶解物质相对容易被细菌降解利用,在2 d之内就能降解约70%,而草源性DOM的降解速率则较低,通常降解转化周期则为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796.
李海燕  段丹丹  黄文  冉勇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2):2963-2972
分别于2011年4月(春季)和2011年9月(夏季)采集珠江广州河段及东江东莞河段表层水体样品,对该区域表层水体中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固液分配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河段及东江东莞河段表层水体中多环芳烃浓度春季高于夏季.藻类有机碳是该水环境有机碳的主要成分.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以及叶绿素a(Chl a)含量是控制水体PAHs浓度的主要因素,说明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程度可以通过增长的浮游生物量来影响多环芳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继而影响其环境行为和归宿.多环芳烃在水/颗粒物间的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log Koc)与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其斜率是夏季大于春季,可能与多环芳烃的非平衡吸附有关.多环芳烃同系物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PCA)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体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煤和生物质的混合燃烧,并且PAHs的来源未体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通过本研究我们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该流域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状况,固液分配及其可能的来源,并且为珠江广州河段及东江东莞河段多环芳烃污染的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7.
798.
马月  王国祥  曹勋  王小云  马杰 《环境科学》2015,36(7):2504-2510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沉水植物季相交替过程,分析菹草腐解-金鱼藻生长耦合作用对水质变化影响,探讨菹草不同残体量腐解对金鱼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残体量条件下,金鱼藻均能将水体营养盐及有机质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且实验第29 d后基本保持稳定,其中DTN0.514 mg·L-1,TN0.559 mg·L-1,TP0.080 mg·L-1,DTP0.014 mg·L-1,TOC13.94mg·L-1,Chl-a26.546 mg·L-1,菹草腐解-金鱼藻生长耦合作用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明显,其中在20 g残体条件下处理效果较好,对水体TN、DTN、TP、TOC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67%、52.51%、94.99%、55.59%和98.55%;不同残体量条件下金鱼藻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均比初始值增加,残体释放的营养盐促进了金鱼藻生长,在20 g残体条件下其对金鱼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好.结果表明在水体含有20 g残体条件下,菹草腐解-金鱼藻生长耦合作用对水质的改善及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799.
巫俊楫  宁寻安 《环境工程》2022,40(2):106-112
通过研究4家印染废水处理厂中污泥的物化性质,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16种多环芳烃含量(Σ16PAHs),进一步探讨了经超声-芬顿(US-Fenton)处理后印染污泥中PAHs降解率与印染污泥物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印染污泥中Σ16PAHs浓度为983.52~2942.34 ng/g,其中低分子量PA...  相似文献   
800.
多环芳烃在黄河水体颗粒物上的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多环芳烃在黄河水体颗粒物上的吸附特征,重点探讨了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对吸附的贡献,结果表明:①随着泥沙含量的增加,总吸附量在增加,而单位颗粒物的吸附量却在减少;且泥沙含量不同时,吸附等温式的拟合方程也不同;②颗粒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分配复合模式拟合较好;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实验值与吸附-分配模式中的理论值比较吻合;③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黄河颗粒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如当颗粒物含量为3、8和15g/L,液相平衡浓度分别为2.84、2.35和3.4μg/L时,表面吸附对总吸附的贡献分别为67.85%、65.6%和62.69%;且表面吸附对总吸附的贡献大小顺序可以用泥沙含量表示为:3g/L>8g/L>15g/L,即随着泥沙含量的增加,表面吸附的贡献有减小的趋势;④单一多环芳烃在颗粒物上的单位吸附量大于3种多环芳烃共存时的单位吸附量,这从另一角度证实多环芳烃在黄河水体颗粒物上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