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两型城市"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两型城市"内涵研究入手,建立了包括内涵、目标、测度工具、领域和政策体系的"两型城市"研究框架.在内涵研究方面,确定了"两型城市"的实质就是实现与物质消耗脱钩的城市发展,即实现城市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走出一条新型的低物质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在目标设定方面,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适宜目标.在测度工具方面,建立了可以真实反映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关系的"两型城市"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及针对三个关键领域的拓展模型.在领域建设方面,确立城市建设、城市产业、城市消费是实现城市脱钩发展的三个关键领域,建议开展有针对性的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土地空间的脱钩发展、物质循环化与城市生产领域的脱钩发展、消费服务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脱钩发展.在对策保障方面,提出依据治理理论创新"两型城市"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2.
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境效率分解为与产业系统运行过程相对应的源头预防效率、清洁生产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从系统整体协同视角构建整合不同过程效率的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在推进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实践中,末端治理仍是优先选择,其次为清洁生产,最后为源头循环,具有清晰的次序性;②不同类型城市在生态效率路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循环,而资源型城市更依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③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0.40增长到2008年的0.49,增幅为23.59%,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处于脱钩状态;④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质量指数整体水平较高,而且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增幅为7.19%;⑤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从2002年的0.35上升到2008年的0.46,增幅为32.48%,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对生态效率进步的贡献度为72.64%,未来应重视提升生态效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3.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对于促进农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993—2013年农业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采用劳动、土地、化肥、农药、农膜、机械动力、灌溉、役畜八类投入指标,农业碳排放和农业污染两类非期望产出指标以及农业总产值作为期望产出指标,利用SBM-Undesirable扩展模型测算全国、东中西、八经济区及省际农业(种植业)生态效率,并分解无效率项。结果显示:1样本期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降-升-降-升"平缓右偏型"W"结构,总体上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趋于提升;2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和八大经济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又各具特点,三区域中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八经济区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差异较大;3省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也存在差别,农业生态效率总体较高的省份既有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贵州、新疆等经济落后地区。从效率损失结构来看,农业生态效率损失总体上主要是由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导致的,但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内部结构又存在诸多不同。总体而言,化肥、农药、农膜过度使用及其负面作用在较多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实质是平衡农业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三者的关系,提升农业生态效率,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中,要基于资源禀赋现实、基于要素替代关系、基于生态负面影响等,结合地区发展现实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调整,有区别地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94.
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2000-2011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效率的全局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指数取值范围在0.236-0.400之间),表明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近邻效应显著;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80%左右的省份表现为在地理空间上显著的空间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其中H-H集聚的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生态效率的重要增长极,有着较强的正向辐射效应,有向周围扩散的趋势,而位于L-L集聚区的西部、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及东北三省则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节能减排效果;二是把握区域发展特征,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寻求区域协调发展新渠道。  相似文献   
95.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分析了产业生态学的产生过程,阐述了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基于产业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对我国的产业政策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三条发展建议:首先,要展开产业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其次,必须突破原来的模式,探索更深层次的生态产业园区理念及实践;最后,通过技术开发实现末端废物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96.
科学剖析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机制,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广义农业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1995—2019年河南省104个区县农业生态效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层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生态效率呈阶梯型震荡下降趋势变化,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性和异质性。(2)农民收入水平、劳均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对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城镇化率和农业机械密度对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农民收入水平对邻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化肥使用强度和农业机械密度对邻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3)农业生态效率的高作用影响因素由农业资源要素向社会经济要素转变,且交互作用项的影响大于单一变量的影响。基于此,建议制定农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加强区域间资源要素的交流与协作,并结合自身禀赋发展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97.
基于超效率SBM-ESDA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009-2018年工业生态效率进行衡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工业生态效率空间可视化表达,优选固定效应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 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的态势;影响因素中经...  相似文献   
98.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及空间收敛模型,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态势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中等,各粮食主产区效率差异明显,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其中劳动力投入冗余度最高;(2)时间维度上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整体内部差异呈扩大趋势,但逐步趋于稳定,各粮食主产区内部差异演变具有较大分异性;(3)空间维度上看,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境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在科技水平、农户收入水平、灌溉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以1.01%的速度条件收敛,但各粮食主产区收敛态势具有区域差异性。应建立粮食主产区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以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99.
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如何从生态视角找到适度的城市规模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2003-2013年28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空间计量和门槛面板模型研究了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区域差异较大,溢出效应较为明显;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N型曲线的特征,且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根据门槛内生性分类结果发现,当城市规模低于54.48万人时,生态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当城市规模大于54.48万低于337.22万人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当城市规模超过337.22万人这一门槛值之后,促进作用开始显著减小,说明基于生态效率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37.22万人左右;而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都对城市生态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论,各城市应加强环境合作,减少环境污染溢出;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该依托周边大中城市,争取产业合作,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于规模居中的城市,应该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真正实现城市从"量"到"质"的转变;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可以建立新城区或城市群,完善城市近郊及周边交通、教育等公共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聚集和发散效应,有效缓解人口过于集中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综上,不同规模的城市应采取不同措施提高生态效率,推进城市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生态效率相关文献的梳理,从内涵维度、测度方法、时空格局演化、影响因素、提升策略等方面归纳了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的主要议题。综合来看,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对象逐步延伸,研究的本土化特征明显,研究内容转向多元主题,研究方法实证取向鲜明。结合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的趋势和热点,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多要素集成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地理时空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驱动机制的系统阐释等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