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14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25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51.
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是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必须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内涵特征与关键要素:科研战略领导能力、科研文化塑造能力、科研资源整合能力。针对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抓队伍建设,增强产学研合作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抓学术环境,增强产学研合作中的科研持续能力;抓科研评价,增强产学研合作中的评价机制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352.
为寻求中国地区性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改善策略,采用DEA-SBM四阶段模型方法,将全要素碳减排效率解构为全要素碳减排管理效率和全要素碳减排环境效率,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1—2015年期间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现状、成因及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全要素碳减排环境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中国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提升更多是来自内部管理因素的优化,而对于中部地区,则需要同时改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353.
为了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以其毕生精力顽强探索,不断奋斗。斗争,成为马克思最重要的"生命要素":他不仅为确立和坚持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不懈斗争,为创立和发展解放全人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大量艰苦斗争,同时也为推动和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行了长期斗争。斗争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宝贵品格,是马克思一切思想和活动的中心、主题和主线。深入理解和领会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人类和真理而斗争的伟大品格,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革命精神和斗志,继续推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0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4.
与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关的决策的制定应该不仅包括对当前问题的鉴定和对未来影响的评估,而且为了增加这些政策成功的可能性还包括有关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因为一切环境政策都有着非常复杂的环境内涵,仅仅采用有限的技术手段或系统的运作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55.
集体林权改革评价:林产品生产绩效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的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开展了6年,对这一轮改革及时进行评价,不但对于认识改革的效果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有效地推进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分成地租模型预测,集体林权改革对林产品生产效率会产生正向的影响,这些正向的影响主要包括林户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和林产晶产量的增加,同时也可能会对林产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利用此次林权改革的主要省份之一--福建2县11乡(镇)29村320林户调查数据,本文的研究结论证实了前者,林户劳动投入由改革前146.53工日增加到改革后的180.76工日,增长了23%;竹产品的产量也由改革前的1 312.33 kg增长到改革后的1 815.09kg,增加了38%.另外,基于肯德里克方法,本文计算了集体林权改革前后林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对比二者发现,改革对林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产生正向的影响,相反而是负向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下一步的林业改革在做好相关配套改革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林产晶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356.
要素适宜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内涵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不平衡问题在现有理论框架下难以得到实际和有效的回答,这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不平衡乃是一种必然,更为重要的是找到可接受的不平衡的程度以及区域发展的路径机制。文章在非均质空间假设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的要素适宜度的内涵:区域内部要素间的和谐程度、要素禀赋条件与发展路径模式的匹配程度、区域禀赋条件与其发展成果间的适宜度。基于"要素适宜度"的内涵,认为要素适宜度的最优化才是更应努力追求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第一层目标),变差距为差异则是水到渠成的第三层目标。在第一层目标和第二层目标多次融合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的结果时,便可称为区域间达到了协调发展。于是,营造区域协调追求目标的转变氛围,改进区域政绩评价体制,并将区域转移支付用于改变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应该成为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57.
周军  刘立媛  夏扬 《环境保护》2014,(20):48-50
静脉产业的发展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指出我国静脉产业及静脉产业园区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满足现阶段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在建立静脉产业影响要素响应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并根据相应的影响要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不同静脉产业发展所需求的政策。  相似文献   
358.
提出了市场化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以及经济化体制与机制的统一。分析了沪宁杭城市密集区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总体特征。选取了市场化指标体系 ,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影响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因素 ,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市场化进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推进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市场化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要素市场 ,实现商品与要素市场的互促共进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 ,推进企业市场化。加快对外贸易市场化步伐 ,促进经济外向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地推动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统一。全方位稳定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 ,促进农村市场化。因势利导 ,促进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各城市市场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59.
赖俊彦  张媛  南燕云 《灾害学》2021,(4):138-145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应急预案标准化进展基础上,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出发,结合预案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工作需求,开展应急预案体系标准化构建的支撑要求和预案条目要素分析,提出通用要求和系列接口的两类六项关键要素。进一步地,从编制和管理两个维度分别细化设计了应急预案通用要求的12项标准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对于应急预案体系系列接口,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对照预案建设现状,分为专项预案标准、基层组织和单位预案标准、重大活动预案标准等3类接口,设计了相关标准的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项技术、业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标准化方法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手段,以特定形式和程序总结应急科学、救援技术和应急管理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颁布应急预案管理的统一规定,将提高预案编制和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60.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达到减排目标的同时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是中国当下谋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探究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将有助于剖析环境政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利用SBM模型测算中国2003—2018年制造业分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技术进步分解,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好特征,最后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及其分解项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来源。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呈现倒“U”型关系,并且目前规制强度处于拐点左侧,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②从技术进步的内部影响机理来看,偏向性技术进步要素偏好结果显示,投入偏向性技术进步要素偏好特征随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产出偏向性技术进步更多偏向于CO_(2)产出,但呈逐年向好趋势。环境规制对投入偏向性技术进步、产出偏向性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进步的影响均较为显著,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投入偏向性技术进步,降低产出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CO_(2)产出。③对外开放程度、资本密集度、政府补贴等因素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加强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经济发展,但研究发现当前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一定“碳锁定”效应,环境规制未能有效降低煤炭使用依赖。该研究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规制作用效果,为推动经济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