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20篇 |
免费 | 826篇 |
国内免费 | 38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28篇 |
废物处理 | 383篇 |
环保管理 | 1020篇 |
综合类 | 8627篇 |
基础理论 | 1679篇 |
污染及防治 | 2085篇 |
评价与监测 | 277篇 |
社会与环境 | 118篇 |
灾害及防治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364篇 |
2022年 | 467篇 |
2021年 | 566篇 |
2020年 | 438篇 |
2019年 | 436篇 |
2018年 | 288篇 |
2017年 | 356篇 |
2016年 | 446篇 |
2015年 | 532篇 |
2014年 | 809篇 |
2013年 | 580篇 |
2012年 | 695篇 |
2011年 | 740篇 |
2010年 | 689篇 |
2009年 | 702篇 |
2008年 | 706篇 |
2007年 | 737篇 |
2006年 | 718篇 |
2005年 | 623篇 |
2004年 | 604篇 |
2003年 | 586篇 |
2002年 | 435篇 |
2001年 | 348篇 |
2000年 | 314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248篇 |
1997年 | 166篇 |
1996年 | 172篇 |
1995年 | 182篇 |
1994年 | 136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92.
人类生产和生活使用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亟需采用高效的方法对数量巨大的化合物进行毒性评价。对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在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PBTK模型,又称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利用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原理,将生物体简化为用血流连接的肝、肾和脂肪等各组织器官房室,模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模型参数包括生理参数和生化参数2个部分,可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模型已应用于数百余种有机污染物在鱼体等水生生物体的毒代动力学模拟。已有模拟结果能够预测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有效剂量,对化合物毒性进行评估,并可用于不同物种、不同剂量和不同暴露途径间的外推,有力推进了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3.
94.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丙烯酸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丙烯酸废水的中试研究。当进水COD为710—992mg/L时,平均去除容积负荷NV=4.0kgCOD/(m3·d),污泥负荷NS=1.6kgCOD/(kgVSS·d);进水COD为1277—2276mp/L时,NV=6.8kgCOD/(m3·d),Ns=2.8kgCOD/(kgVSS·d);氧利用率约17%。同时对流化床出水进行了后处理试验,提出了丙烯酸废水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5.
生物活性炭投加量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比了不同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投加量对垃圾渗滤液去除COD效果的影响.每升活性污泥中活性炭投加量为0、100、300 g的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100个周期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12.9%、19.6%、27.7%,表明BAC可以去除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并且COD去除率与投加量呈正相关关系.曝气8 h反应器中二氧化碳(CO2)产生量依次为109、193、306 mg,表明生物分解量也与投加量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认为COD去除率与投加量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吸附与生物再生的共同作用导致,生物再生是BAC能够生物分解难降解有机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6.
采用Fenton氧化-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组合工艺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结果表明,在废水初始pH值为3.0,H2O2投加量为90.0 mmol/L,Fe2+投加量为20.0 mmol/L,反应时间为2.0 h的条件下,Fenton氧化预处理对腈纶生产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47.0%以上,COD由1 091 mg/L降至560 mg/L,废水的BOD5/COD由0.32升至0.69,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提高。Fenton处理出水与丙烯腈废水等比例混合后,采用SBMBR进行生化处理,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90 min缺氧/150 min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COD、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7%、97.2%和47.4%,碳源不足是限制TN去除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为117 mg/L和1.7 mg/L,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97.
98.
中美淡水生物区系中汞物种敏感度分布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收集无机汞对中国与美国淡水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构建了脊椎动物(包括鱼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和非节肢无脊椎动物)及所有物种对汞的物种敏感度分布(SSD: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和美国不同类别生物对汞的敏感性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美国各类生物及所有物种对汞的SSD敏感性分布曲线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中国淡水水生物种对汞短期暴露的HC5(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 of the species)较美国淡水物种的阈值小,尤其是非节肢无脊椎动物,汞对美国非节肢动物的HC5值是我国对应物种的7.4倍.在保护95%的物种水平下,中国不同类别试验生物对汞的敏感性排序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节肢动物>非节肢无脊椎动物>鱼类;而对应的美国生物对汞的敏感性排序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节肢动物>鱼类>非节肢无脊椎动物.另外,中美所有节肢动物对汞的敏感性要强于所有鱼类和所有非节肢无脊椎动物.所以在使用所有物种推导水质基准时应考虑其中各类别物种敏感度分布的影响,且需要注意采用美国淡水水生物种推导的水质基准可能会对我国淡水水生物种造成"保护不足". 相似文献
99.
100.
全氟化合物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研究Ⅱ——金鱼藻对水中PFOS的生物富集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全氟化合物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选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为受试生物,设定5、100、1 000、10 000、50 000、100 000μg·L-1以及对照共7个PFOS浓度梯度进行水培,分析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在内的抗氧化系统酶和细胞色素含量等生理响应特征,并研究金鱼藻对PFOS的生物有效性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金鱼藻对PFOS的富集量最高可达3 180 mg·kg-1dw,最大富集系数高达40.7倍,可作为PFOS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的遴选物种。随PFOS浓度升高,SOD活力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但POD活力表现为双重效用,即低浓度促进酶活力积累,而高浓度抑制酶活力积累。CAT活力在低浓度组(0、5、100、1 000μg·L-1),未表现出明显异常,在高浓度组(10 000、50 000、100 000μg·L-1),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色素含量也反应较为敏感,低浓度处理后色素含量升高,高浓度处理则导致色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高浓度处理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作为评价PFOS污染水体的生理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