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98篇
  免费   1130篇
  国内免费   4740篇
安全科学   940篇
废物处理   464篇
环保管理   1193篇
综合类   11311篇
基础理论   2087篇
污染及防治   2340篇
评价与监测   377篇
社会与环境   182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589篇
  2021年   718篇
  2020年   548篇
  2019年   606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507篇
  2015年   673篇
  2014年   1292篇
  2013年   774篇
  2012年   969篇
  2011年   1046篇
  2010年   864篇
  2009年   922篇
  2008年   971篇
  2007年   953篇
  2006年   888篇
  2005年   784篇
  2004年   723篇
  2003年   703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432篇
  2000年   369篇
  1999年   306篇
  1998年   290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205篇
  1995年   204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2 毫秒
991.
掌握不同管理模式下稻田杂草群落特征,可以为杂草综合防治及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借助稻-油复种系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江苏吴江,始于1987年),于2007年春季监测长期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施肥与秸秆还田对春季稻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显著作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化肥+猪粪+秸秆)杂草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下降;长期不施氮肥下杂草总密度显著增高,达1 810 ind./m2;长期不施肥时,田间野老鹳草成为优势种群,其相对密度达879%;全年秸秆还田(化肥+油菜秸秆+水稻秸秆)下,田间优势杂草种群为禾本科的看麦娘,其相对密度达697%;秋熟水稻秸秆还田下杂草生物量下降,而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可以对稻油复种模式中春季杂草群落进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992.
季铵化合物(QACs)作为最主要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被认定为一种需要深入研究的潜在有害物质.美、日、欧地区学者已经对QACs展开了广泛研究,而国内只对其分析监测方法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在环境领域对于QACs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综述了QACs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自然水体中的分布特征、环境风险、降解特性以及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QACs的环境影响以及生物降解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对相关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不同形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溶解态、胶体态及颗粒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形态对颗粒粒径和有效密度有较大影响,即溶解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小,胶体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次之,颗粒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大;有效密度规律则相反.此外,颗粒的平均粒径、平均有效密度沿床层高度的变化有不同分布,即自我造粒流化床底部形成的颗粒有效密度最大,但同种原水水质条件下颗粒粒径没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4.
CAST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的强化脱氮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不同运行条件对CAST工艺处理低C/N实际生活污水脱氮性能的影响,并对pH值和OR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4 h运行模式下,提高原水C/N比,TN去除效果并无显著提高;对于低C/N生活污水,降低充水比有利于提高出水TN去除率,然而,充水比降至16%时,系统因低负荷运行发生污泥膨胀。在不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采用分段进水交替A/O运行模式可大幅改善系统脱氮性能,且TN去除率随着交替次数的增多而提高,交替4次平均去除率达87.23%。系统采用实时控制方式运行时,可根据有机物降解、氨氧化及反硝化时pH值和ORP曲线上是否出现拐点,来判断反应系统的曝气以及搅拌时间是否过长、适当或不足。  相似文献   
995.
生物反应器填埋的沉降加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填埋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生物反应器填埋操作方式对填埋层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卫生填埋方式相比,回灌经厌氧生物处理后渗滤液的生物反应器填埋方式能够加速填埋层的沉降,140 d内沉降提高比例达10%以上。我国填埋垃圾高含水率、高易腐有机物含量的特性,使得其填埋层的次沉降系数高于文献值。填埋垃圾有机物降解量及其引起的垃圾水分排出量与填埋层沉降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物降解是引起填埋层沉降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生物反应器填埋与传统卫生填埋方式初期沉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6.
以传统卫生填埋柱R2为对照,通过往生物反应器填埋柱R1内加载可渗透反应介质层1和2进行模拟试验,主要探讨了填埋柱R1垃圾渗滤液COD、总氮、氨氮及总磷的变化趋势,探索一种新型的加载介质层垃圾填埋处理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填埋20周后, R1柱COD浓度基本维持在40 000~45 000 mg/L间,约为R2柱的20%~30%;第24周,R1柱总氮和氨氮分别为206.5 mg/L和167.3 mg/L,在16~24周内,R1总氮和氨氮分别约为R2的14.5%~17.5%和36.2%~43.6%;18周时,R1柱总磷达最大值1.704 mg/L,至第24周降为0.673 mg/L, 整个实验过程R1柱总磷约为R2的0.15%~0.56%。  相似文献   
997.
板栗壳对重金属Cr(Ⅵ)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废弃的植物材料中筛选出一种Cr(Ⅵ)高效吸附剂——板栗壳。研究了pH、接触时间、板栗壳用量、温度和Cr (Ⅵ)初始浓度对Cr(Ⅵ)吸附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板栗壳的最佳pH为2~3。在pH 2时,Cr(Ⅵ)的去除率达99.7%。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板栗壳对Cr(Ⅵ)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时,Cr(Ⅵ)的去除率可达99%。板栗壳用量对Cr(Ⅵ)的去除有明显影响。由0.2 g增加到0.4 g时, Cr(Ⅵ)的去除率从90.6%提高到99%。在较宽的铬初始浓度范围内,板栗壳对Cr (Ⅵ)有明显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好氧硝化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性能和膜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实验研究了好氧硝化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GMBR的处理性能,并将其与活性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SMBR进行对比,考察了颗粒污泥在减缓膜污染中所起的作用.好氧硝化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GMBR连续稳定运行102 d,系统具有良好的去除有机物和同时硝化反硝化能力,在进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为500和200 mg/L时,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6%、94%和45%以上.颗粒污泥有效减缓了膜污染,延长了膜清洗的周期,AGMBR中的膜污染以膜孔堵塞为主,占总阻力的64.81%;滤饼层的阻力为2.1×1012m-1,远小于ASMBR中的16.07×10"m-1;膜清洗周期是相同条件下ASMBR的2.43倍以上;而且AGMBR内不断有新颗粒生成,维持了AGMBR系统性能和运行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9.
硝酸盐对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厌氧/缺氧间歇反应器内考察了硝酸盐进水浓度及进水方式对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氧阶段,反硝化除磷菌(DPBs)可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当硝酸盐浓度较低时,DPBs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吸磷。进水COD浓度为220 mg/L,正磷浓度为6.8 mg/L,硝酸盐初始浓度为26 mg/L时,系统达到最佳脱氮除磷效果,期间亚硝酸盐浓度积累至10.71 mg/L。采用连续流投加硝酸盐的方式更利于氮磷的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了微曝气Fenton氧化法关键工艺参数对模拟双酚A(BPA)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从活性污泥性质和污染物去除率两方面,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对微曝气Fenton氧化法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为实现BPA废水的生物处理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初始pH值、反应时间、H2O2/COD(质量浓度比)、H2O2/Fe2+ (摩尔浓度比)、反应温度及曝气量均对预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在最佳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70%,BOD/COD值则由原废水的0.02提高到0.50以上。MBR处理上述出水的结果表明,经微曝气Fenton氧化处理BPA的废水,可较好地适应后续的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