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315篇
基础理论   224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黄土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以上,该区域降水资源贫乏,是我国土壤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低的区域之一。营养的大量投入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壤生产力,但对于营养添加下土壤CO_2排放有何变化以及是如何改变黄土区土壤环境,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还尚不清楚。本文以长武实验田的黑垆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N12(施氮量120 kg?hm~(-2))土样设置不添加、添加磷源以及CK(长期连作不施肥)土样设置不添加、添加磷源、碳源、碳磷源(共计6个处理),比较分析在15℃和25℃培养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以及培养周期内土壤温度敏感性Q_(10)(即温度每升高10℃,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变化的倍数)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呼吸前后土壤pH值、全碳全磷、有机碳、速效磷、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磷(MBC、MBP)的测定,分析其影响因素。碳磷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呼吸速率,其中碳源的添加明显增强了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Q_(10)值。碳磷添加大幅度提高了土壤全碳、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15℃条件培养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碳磷添加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pH、全碳、铵态氮、MBC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黄土区土壤生产力的提高以及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无排泥运行MBR处理不同浓度氨氮废水及其生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韬  李红岩  齐嵘  杨敏  高羽飞 《环境科学》2006,27(3):469-472
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 h时无排泥运行下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不同浓度氨氮无机废水的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在处理NH4+-N≤500 mg/L的废水时,氨氮转化率可达99%且反应器内微生物增长缓慢,比硝化速率从0.2kg/(kg·d)升至0.52 kg/(kg·d);当NH4+-N≥700 mg/L时,出水亚硝酸氮和氨氮相继出现明显累积,比硝化速率随之下降至0.4kg/(kg·d)以下,反应器内生物量从3 200 mg/L上升至6 700 mg/L.反应器中的氨氧化菌维持在107CFU/mL,亚硝酸盐氧化菌从106CFU/mL下降至103CFU/mL.系统内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以TOC表示)升至65 mg/L后保持稳定,出水TOC一直维持在3~4mg/L;细胞外分泌物(EPS)在膜的截流作用下随运行时间的延长积累至600 mg/L.  相似文献   
53.
1982-2003年中国草地生物量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结合草地生物量调查资料、对应时段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时期我国草地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增加或基本持平;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大面积范围内草地生物量降低,热性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下降幅度分别为10.86%、4.96%、4.86%、3.49%;90年代末期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上升到80年代的水平,南方草地生物量略有上升;1982-2003年草原区平均气温上升0.6~1.5℃,降雨量减少23.3%,草地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有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9),与气温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54.
用^14C标记葡萄糖法研究了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镧在低浓度下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33%。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14CO2主要是培养初期释放的,培养14d后^14CO2释放已非常少。外源镧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合成自身的生物量,最大增幅为25%。  相似文献   
55.
本文对山-村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产投比、生物量等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年生态建设,山地生态系统已显示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6.
IFC化肥增效剂在盆栽小白菜上的应用试验表明:与单独施用碳铵处理相比,施用碳铵 IFC化肥增效剂可使小白菜鲜重增加8.97%(P<0.01),干重增加3.45%(P<0.05),吸氮总量增加8.70%(P<0.01),NO-3-N含量降低30.10%(P<0.01),但含氮率无明显变化.IFC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好于常用氮肥增效剂双氰胺.适量施用IFC化肥增效剂使土壤氨化强度略有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反硝化作用,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7.
施用缓/控释氮肥对玉米苗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并模拟田间生态环境,研究了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对玉米苗期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施用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及醋酸酯淀粉包膜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脲酶活性分别为49.25和48.13μg.g-1.d-1(以NH3-N计);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时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普遍增强,其活性在0.76~1.03μg.g-1.d-1(以N计)之间,但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脲酶抑制剂nBPT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作用;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施用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时微生物量最多,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248.19和56.53 mg.kg-1,施用丙烯酸树脂包膜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时微生物量最少,微生物碳、氮含量分别为104.80和23.94 mg.kg-1。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时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变化特点表明,丙烯酸树脂包膜与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相结合的缓/控释肥料控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8.
东海原甲藻的光周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岁寒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06,15(3):461-464
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Lu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短光周期(A)和长光周期(B)两组试验:A组分光周期1、2、4、6、8、10和12h7个处理,B组分光周期12、14、16、18、20、22和23h7个处理,测定了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蛋白质含量、生物量和可溶性糖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3个不同的光周期处理中,随着光周期的不断延长,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等一系列指标值均不断上升,各指标和光周期的长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是一种喜长光照的赤潮藻类。  相似文献   
59.
本文主要从减少因生物量收获造成的生态系统养分损失。讨论华南山坡地植物资源的利用问题。结果表明,不同的生物量收获方式、收获时期和刈割频率,以及利用不同的植被类型作为薪炭燃料所造成的养分损失有很大的差别,了解这些差别将有助于华南山坡地可更新资源的管理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0.
红壤丘陵区晚稻生长期间CO2的排放与固定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箱法对红壤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与固定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晚稻生长期间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天气条件(晴天、雨天、阴天)的变化而变化,CO2日净固定量在晚稻生长期间波动性很大,最高达10.35 g·m-2·d-1,在晚稻成熟期表现为CO2负固定,为-0.92 g·m-2·d-1;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和土壤呼吸CO2排放量分别为20.4和6.3 t·hm-2,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在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碳量为3.85 ~4.00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