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55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415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为了对全绿吊兰盆栽茎叶系统净化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效率及其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研究,采用动态熏蒸系统在甲醛环境下对全绿吊兰进行长达7 d的熏蒸处理,分析盆栽茎叶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空气中甲醛的去除率及熏蒸后叶片的生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全绿吊兰盆栽茎叶系统在φ(甲醛)为1×10-6、5×10-6及8×10-6时对空气中甲醛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4%、48.2%和30.7%,并且白天的去除率(71.1%±0.2%)明显高于夜间(36.2%±0.2%),下午的去除率(60.0%±0.0%)高于上午(50.7%±0.1%),熏蒸后期的去除率(57.0%±0.2%)高于前期(51.9%±0.3%).对熏蒸后全绿吊兰盆栽叶片的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除了叶片中w(叶绿素)和CAT活性下降外,其余生理指标均表现为上升,其中,电导率和H2O2含量的变化最大,φ(甲醛)为8×10-6时分别提高了165.8%和522.2%,而抗氧化酶总活性的增强有效地清除了积累的氧化物,维持了全绿吊兰盆栽的正常生长.另外,经过8×10-6的甲醛熏蒸后,与对照组相比,叶片表面气孔形态变得更加细小狭长甚至完全闭合,但是全绿吊兰盆栽的茎叶外观并无明显受损症状,而且叶片中MDA含量与T-AOC活性在熏蒸后15 d时基本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显示,全绿吊兰盆栽对甲醛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且有较强的抗耐性及自愈能力,其叶片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则反映了全绿吊兰盆栽与甲醛之间的相互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72.
甲醛(HCHO)是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常温催化技术在室温下即可将甲醛降解为无毒无害的CO_2和H2O,能耗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二氧化锰(MnO_2)具有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且晶型种类多,表现出优异的甲醛催化性能,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而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MnO_2基催化剂,包括离子掺杂MnO_2、MnO_2固溶体和负载型MnO_2的甲醛催化活性及其制备方法,并探讨了其活性影响因素、常温催化反应机理,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3.
基于2005—2015年OMI反演的甲醛柱浓度月均数据,对中国及境内典型城市群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甲醛柱浓度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江浙沪、珠三角、湖北东部、湖南东部、广西、四川与重庆交界.2005—2015年中国甲醛柱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增长趋势最明显,江浙沪地区呈略微下降趋势.中国、京津冀及江浙沪地区夏季甲醛柱浓度明显高于其余3个季节,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2005—2015年中国4个季节甲醛柱浓度均呈增加趋势,京津冀地区除夏季外其余3个季节也呈增加趋势,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各季节甲醛柱浓度变化趋势不一致.近11年,中国、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7月甲醛柱浓度最高,珠三角地区9月甲醛柱浓度最高.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甲醛柱浓度月最高值和月最低值之间的差异大于珠三角地区.中国、京津冀、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近11年秸秆焚烧与相应甲醛柱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1.00,表明秸秆焚烧是影响近11年甲醛柱浓度变化的重要因子.尽管有些区域季节温度与相应甲醛柱浓度呈负相关,但温度总体也是影响中国及这3个典型城市群甲醛柱浓度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子,京津冀地区尤其明显.月平均温度与相应甲醛柱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52~0.85.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京津冀、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相应甲醛柱浓度相关系数均低于0.60.影响因子分析结果暗示控制秸秆焚烧和减少温室效应是降低我国甲醛柱浓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4.
利用OMI传感器数据,研究黑龙江省2005~2016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甲醛柱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2年甲醛柱浓度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43×1015(molec×a)/cm2,2005~2013年逐年加剧,2013~2014年小幅回降,2014~2016年趋于平稳;四季甲醛浓度水平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月均变化趋势符合正弦曲线分布,年内甲醛柱浓度最低值一般出现在2~3月,最高值一般在6~7月;空间整体分布具有明显梯度,呈现“南高北低”状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大庆市等南部地区,低值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等地区;空间浓度变化显著,2005~2008年全省在1~4级水平污染内,2009年起首次出现6级污染,2009~2013年6级水平污染区域扩大,2014年6级水平污染区域明显缩小,2014~2016年以4~6级水平污染为主且分布均匀;甲醛柱浓度分布对地形地貌、风向、气温、降水变化均会产生响应,能源消费、工业生产、汽车保有量、建筑装修、化肥施用等是甲醛柱浓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5.
为了探究甲醛(Formaldehyde,FA)对造血组织的毒性,分析甲醛的毒性是否与中间代谢产物——甲醇(Methanol,MeOH)的毒性一致,以72只昆明小鼠为受试动物,随机分为6组〔①对照组,仅灌服生理盐水;②FA40组,单独灌服甲醛(FA),w(FA)为40 mg/kg;③ MeOH40组,单独灌服甲醇(MeOH),w(MeOH)为40 mg/kg;④FA10+MeOH30组,同时灌服甲醛和甲醇,w(FA)为10 mg/kg、w(MeOH)为30 mg/kg;⑤FA20+MeOH20组,同时灌服甲醛和甲醇,w(FA)为20 mg/kg、w(MeOH)为20 mg/kg;⑥FA30+MeOH10组〕,同时灌服甲醛和甲醇,w(FA)为30 mg/kg、w(MeOH)为10 mg/kg,连续灌胃7 d,检测小鼠的肝脏氧化损伤程度、血液和骨髓内甲醛含量以及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比较甲醇和甲醛毒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小鼠肝脏内ROS(reactive oxygen,活性氧)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FA30+MeOH10组的ROS含量显著上升(P<0.05);肝脏内MDA(malondialdehyde,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GSH(glutathione,谷胱甘肽)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在甲醛和甲醇联合染毒组中,随着甲醛含量的增加和甲醇含量的减少,氧化损伤程度呈上升趋势.AHMT(4-amino-3-hydrazine-5-mercapto-1,2,4-triazole)法测定结果显示,各染毒组小鼠血液和骨髓中甲醛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RT-PCR法测定结果显示,各染毒组小鼠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FA40组与MeOH40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P<0.01);与FA30+MeOH10组相比,FA10+MeOH30组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甲醛和甲醇联合染毒组中甲醛脱氢酶的相对表达量随着甲醛含量的增加和甲醇含量的减少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甲醛和甲醇的毒性不一致,甲醛对造血组织的毒性可能存在其他方式.   相似文献   
176.
为提高双氰胺甲醛型脱色絮凝剂的脱色性能,以尿素、三聚氰胺为交联剂,以双氰胺、甲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脱色絮凝剂,并用其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不同染料的初始浓度、p H值、投加量、无机盐以及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等条件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改性的脱色剂具有较好的脱色性能.相同投加量条件下,未改性脱色剂的最大脱色率为89.7%,而改性脱色剂的脱色率能达到94.6%.红外光谱图表明染料分子和脱色剂发生了相互作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改性脱色剂时,最佳投加量为120 mg·L~(-1),单独使用PAC时,最佳投加量为60 mg·L~(-1).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最优适用条件为:改性脱色剂加入量70 mg·L~(-1),聚铝加入量为50 mg·L~(-1),改性脱色剂和PAC的复配使污水处理成本下降约20%.脱色剂的改性和改性脱色剂与PAC的复配显著提高了脱色剂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77.
12月9日,为了推动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科研技术进步和工程应用,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北京共同举行“电解水技术最新验证成果”发布会。三洋电机为了研究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同建立了能够进行低浓度化学物质动态分析的“测试舱”,并验证了三洋电机的电解水技术对“甲醛”的长期稳定的去除性能,  相似文献   
178.
福建茫荡山春季大气、 雨水和雾水甲醛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彦  王会祥  马亿园 《环境科学》2010,31(8):1762-1767
2009年3~4月在福建省茫荡山采用2,4-二硝基苯肼(DNPH)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采集并检测了大气、雨水和雾水样品中的甲醛浓度.研究发现茫荡山大气、雨水和雾水中甲醛浓度均值分别为4.0×10-10、2.19μmol/L和2.94μmol/L,均属于低浓度水平;根据以往研究阐述了甲醛在液相中存在水解和与S(Ⅳ)的反应等多种化学反应过程,进而使甲醛在液相中的溶解度高于理论值的现象;并通过雨水和雾水的液相甲醛浓度和对应的气态浓度以及采样温度分别计算得到现场实测亨利系数Hme和有效亨利系数H*,比较Hme和H*的大小发现,茫荡山地区雨水和雾水中甲醛液相实际浓度均高于理论浓度,与文献研究一致;并进一步发现,茫荡山雾水中Hme/H*高于雨水,从而验证了雾水甲醛浓度略高于雨水的这一检测结果;茫荡山地区春季雨雾丰富,促使该地区的湿沉降成为甲醛去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9.
通过浸渍-焙烧的方法制得铁改性活性炭,并将之应用于废水中甲醛的吸附.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初始溶液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对改性活性炭吸附甲醛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铁改性活性炭对甲醛水溶液的等温吸附及动力学.结果表明:在25℃、活性炭投加量为10 g/L、吸附时间为360 min时,铁改性活性炭对甲醛的去除率为91.8%;用准一级、准二级及内扩散动力学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该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等温吸附过程,该吸附过程服从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量为3.396 7mg/g.  相似文献   
180.
国标方法中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对国标方法中两种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所用的两种吸收液(四氯汞钾、甲醛)的吸收效果及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等条件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甲醛溶液作吸收液与四氯汞钾溶液作吸收液相比,吸收效果、精密度和准确度更好,测定的检出限低.用甲醛溶液做吸收液,除了上述优点外,还可避免使用大量的汞盐,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