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62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462篇
基础理论   259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胡国松 《环境化学》1990,9(5):41-45
本文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对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吸附。在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混合体系中,土壤条件对氯离子的吸附按下列顺序而降低:Hg~(2+)体系>Pb~(2+)体系>Ca~(2+)体系>Na~+体系,这同氯离子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稳定序列相同,可能是由于共吸附所致.此外,土壤对氯离子的选择性吸附随pH的升高及土/水比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福建三明27a生杉机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群落细根(d<2mm)的生产力、分布、和养分归还。结果表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N、P养分现存量分别为5.381thm^2、48.085kghm^-2和4.174kghm^-2,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17.4%、27.2%和20.0%,混交林林细根的年净生产力达4.124thm^-2a^-1,比纯林高出16.9%,混交林杉木和观光木细根均在表层土壤富集,而在较深层土壤再会得分布具镶嵌性;与混交林杉林相比,纯林杉木土吉表层细根量较少,最大分布层次下移,混交林中观光木细根的周转速率咪1.16,杉木为0.96和0.95;而林下植被层细根周转速率(1.46-1.52)均同于相应的乔木层,混交林细根的年死亡量、N和P养分年归还量分别达2.119thm^-2、18.559kghm^-21.565kgkhm^-2,分别是纯林的1.21倍、1.23倍和1.14 倍,其中林下植被细根占有较为重要位置,对细根分布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全N的相关性最强(0.87-0.89)。  相似文献   
73.
不同海拔高度短穗兔耳草克隆生长及克隆繁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沿线 5个不同海拔高度样地中短穗兔耳草克隆生长和克隆繁殖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短穗兔耳草匍匐茎数量、匍匐茎长度、基株干重、匍匐茎干重和无性系分株干重等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 01);匍匐茎数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线性相关性(P=0. 046 4);匍匐茎长度、基株干重、匍匐茎干重、单位长度上匍匐茎干重、无性系分株干重和匍匐茎分株总干重 /基株干重比值均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性(P<0. 01),但匍匐茎长度、匍匐茎分株总干重 /基株干重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与基株干重、匍匐茎干重、单位长度上匍匐茎干重、无性系分株干重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短穗兔耳草分布的海拔范围内,其克隆繁殖和克隆生长有一个“最佳”海拔高度,远离这一高度,其克隆繁殖和克隆生长会受到一定限制. 图 6表 2参 18  相似文献   
74.
采用紫云英琼脂管结瘤试验,在10个供试的不同水稻品种中,仅从“汕优63”和“珍A一代”2个品种的种子表面各分离筛选到在紫云英上结瘤较早且较多的1个菌株,分别命名为SY63-4和SA1D-3。采用无菌盆栽试验分别将这2个菌株接种于4个不同水稻品种“汕优63”、“珍A一代”、“马协63”及“博湛优19”,发现菌株ZA1D-3对4种水稻均表现出显著的促生作用,SY63-4仅对“汕优63”和“珍A一代”表现出明显的促生作用。利用MPN法检测不同水稻品种根内外根瘤菌ZA1D-3和SY63-4的数量,发现ZA1D-3和SY63-4在4种水稻根部的定殖数量也不相同。SY63-4在“汕优63”根部定殖的数量log(ncfumFW^-1/g^-1)为5.20,比在其余3种水稻根部高出2个数量级;ZA1D-3在“珍A一代”根部定殖的最大数量log(ncfumFW^-1/g^-1)为4.54,比在其余3种水稻根部高出1个数量级。这说明SY63-4与“汕优63”,ZA1D-3与“珍A一代”间存在着一定的亲和性。图1表2参12  相似文献   
75.
古桩大树的裸根"浅埋高培"移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桩大树的裸根“浅埋高培”移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活率高的优点,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古桩大树移植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6.
痕量亚硝酸根的根谱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7.
生物配体模型(BLM)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最近,BLM呈现出向土壤环境中拓展的趋势,发展能预测重金属对土壤生物毒性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正成为最新的国际研究热点.论文模拟土壤溶液,以土壤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Mg2+为例,通过单因素浓度控制-恒pH营养液培养-陆生植物根伸长抑制试验,定量探讨了不同浓度Mg2+存在下,铜离子(Cu2+)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的毒性.结果表明,Mg2+浓度升高显著减弱了Cu2+对小麦根的毒性,即呈现出保护效应.证实陆地生态系统中也存在阳离子对重金属植物毒性的保护效应,支持了BLM中阳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上存在竞争结合的假设,即BLM概念适用于陆生植物.定量分析表明,小麦根生长抑制的毒性效应指标EC50(以自由铜离子活度表示)与自由镁离子活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pEC50(Cu2+)=-0.36(Mg2+)+6.47(r2=0.9976),Mg2+对Cu2+毒性的影响强度可以通过该方程进行预测.论文积累了重金属铜对典型陆生受试植物小麦的毒性数据,探讨了t-BLM的构建方法学,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思路.联合了土壤理化性质、金属形态及生物积累和毒性效应的t-BLM,将提供一个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土壤质量标准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78.
通过转座子Tn5诱变和同源重组,构建了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110聚羟丁酸合成酶基因(phbC)突变体.序列测定确定了转座子插入的精确位置,所获得的4个转座子诱变的质粒其Tn5插在phbC基因内两个相距仅9bp的位点.被Southern和PCR证实的突变体菌株仍能产生相当于野生型菌株12.97%—25.10%的PHB,并且在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总DNA杂交图上都呈现出一条约5kb的阳性带,推测在B.japonicum基因组中存在不止一个聚羟丁酸合成酶基因.图3表4参17  相似文献   
79.
对重庆金佛山典型岩溶区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CO2浓度进行短时间尺度变化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林地与裸地不同深处土温变化幅度由地表向土壤深部逐步降低,裸地地表温度和不同深度土温波动幅度均较林地大.林地与裸地各层次土壤CO2浓度变化与土温呈较好的相关关系.林地各层土壤CO2浓度波动微弱,变幅小于裸地.林地与裸地土层中CO2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植被各层的温度和温度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层、灌层和草层.林层温度最大值滞后于气温约3 h.  相似文献   
80.
通过根际袋法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印度芥菜对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态Cd、Pb的吸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印度芥菜能吸收石灰性土壤中的难溶态Cd、Pb并对其有较高的忍耐性。印度芥菜吸收的Cd 70%以上累积在地上部而吸收的Pb 83%以上累积在根系;印度芥菜根际土壤中的DTPA提取态Cd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DTPA提取的Pb含量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印度芥菜对土壤Cd的净化率为0.83%~1.25%,对土壤Pb的净化率则只有0.04%~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