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5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2126篇
安全科学   181篇
废物处理   110篇
环保管理   203篇
综合类   4486篇
基础理论   701篇
污染及防治   828篇
评价与监测   172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1.
朱杰  付永胜 《环境工程》2006,24(4):76-78
采用ABRSBR组合工艺开展了大量现场模拟试验及动力学理论研究,最终获得了进一步提高肉类加工废水脱氮效率的措施途径。通过对已建成、正调试、正设计3种情况下肉类加工废水脱氮工艺的研究,表明此脱氮工艺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12.
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吸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捷  熊必永  张树德  杨宏  张杰 《环境科学》2006,27(4):701-703
以厌氧/好氧生化反应器中的聚磷菌为实验对象,探讨了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吸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O2--N可以作为聚磷菌的电子受体,实现NO2--N型反硝化除磷,但吸磷总量和吸磷速率明显低于NO3--N型反硝化除磷的效果;当NO2--N和NO3--N共存于缺氧环境时,NO2--N对NO3--N型反硝化除磷的除磷总量和速率没有影响,但会降低NO3--N的消耗量;NO2--N型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好氧吸磷量和速率均低于传统A/O厌氧放磷污泥的效果,但由于它经历了缺氧吸磷和好氧吸磷2个阶段,因此,从吸磷总量或出水水质看,二者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313.
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张路  范成新  王建军  郑超海 《环境科学》2006,27(8):1537-1543
利用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及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对太湖典型草型湖区(东太湖)及藻型湖区(梅梁湾)的氮磷释放通量进行了逐月研究.原柱样氮磷静态界面交换通量(Fi)在同一湖泊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有差异性,东太湖氨态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年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44.9±21.9)mg·(m2·d)-1(平均值±标准偏差)和(2.06±1.71)mg·(m2·d)-1,梅梁湾为(16.2±12.0)mg·(m-1·d)-1和(0.53±0.52)mg·(m2·d)-1.2湖区的分子扩散通量(Fm)同样表现为这样的差异,但是其绝对值与静态释放通量相比有数量级的差异,该模型不能用于太湖这样风浪显著且底栖生物活性较高的湖泊水土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通量的估算.仅从不同生态类型的湖区比较结果看,草型湖区比藻型湖区有更高的氮磷交换通量.Fi/Fm比值作为1种反映底栖生物活性的指标反映出东太湖有更高的底栖活性.在水体溶解氧水平通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即好氧状态下,氮磷界面交换通量与溶解氧水平(DO)无显著相关.同样,在现有浓度水平下,其水土界面交换通量与水体氮磷浓度无显著相关.东太湖较高的释放通量与相对较低的水体营养盐负荷的差异来自于大型水生植被的消浪促沉降及其本身的吸附吸收作用,这是恢复水生植被以重建健康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14.
苯系化合物在硝酸盐还原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豆俊峰  刘翔 《环境科学》2006,27(9):1846-1852
运用驯化的反硝化混合菌群进行了苯系化合物(BTEX)的厌氧降解试验.结果表明,混合菌群能够在反硝化条件下有效降解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BTEX的降解规律符合底物抑制的Monod模型,当初始浓度小于50mg·L-1时,6种受试基质的厌氧降解速率顺序为:甲苯>乙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苯.整个试验过程中NO3-的消耗与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生物降解之间的摩尔比分别为:9.47,9.26,1  相似文献   
315.
通过对磁微滤膜法高效脱氮除磷技术的试验研究,对比研究了工艺流程1“微磁絮凝反应系统-磁微滤分离系统-Bio-O好氧池”与工艺流程2“Bio-O好氧池-微磁絮凝反应系统-磁微滤分离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考察生化工艺(Bio-O好氧池)的除磷能力,以及对物化工艺(磁微滤)加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微滤分离系统对总磷去除率平均为94%,Bio-O好氧池对氨氮的去除率>90%,硝化负荷最高可达0.33 kgNH3-N/m3/d。工艺流程2中,生化工艺在前,Bio-O的生物除磷作用不仅减少了后段磁微滤工艺的加药量,药剂投加量上可节约40%,还有利于提高磁微滤膜法整体工艺的稳定性,系统抗冲击负荷更高。综合考虑,工艺流程2更适用于污水脱氮除磷,在减少物化加药量的同时,可保证出水总磷及悬浮物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316.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氮磷含量浓度,比较了不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滤、超滤、活性炭吸附、反渗透等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较差,而使用反渗透和超滤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较好,除磷效果可以达到98%。  相似文献   
317.
矿山关闭后,水位迅速回弹升高,区域水动力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化学场的演变,并伴随着严重的区域水环境问题。为研究闭坑矿区水体水化学特征和成因,系统采集丰水期、枯水期背景点、地下水和矿井水样测定现场参数、δ18O和δD值、主量离子等,综合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同位素示踪和水化学计量分析等分析方法开展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δ18O和δD组成说明研究区地下水和矿井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蒸发影响;同一季节内背景点、地下水、矿井水同位素组成具有分区聚集性,丰水期同位素相对亏损,枯水期相对富集,表明不同水体水力联系密切;分层聚类分析和水化学同样揭示了不同含水层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2)研究区水化学具有较大差异。背景点、地下水、矿井水TDS取值范围分别为44.18—138.86、43.39—6 917.6、3 329.22—4 174.20 mg·L-1,从淡水到咸水均有分布;p H取值范围分别为4.39—8.2、2.75—7.9、2.87—2.92,呈酸性、弱酸性、中性、弱碱性。水化学类型...  相似文献   
318.
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氨氮浓度,是废水排放重要的工艺之一。金鱼藻是常见的水生植物,对水质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本实验通过模拟氨氮污染的培养环境,研究不同氮浓度对金鱼藻去除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浓度不高于10 mg/L时,处理7 d后水体中氨氮的去除率接近90%;在氨氮浓度分别为20 mg/L和50 mg/L时,经过35 d的处理,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5%和66%,金鱼藻吸收富集的氮含量随着培养水体中氮浓度升高而增加,且不同部位间吸附含量在高浓度情况下差异较为明显。使用金鱼藻对实际工业废水进行氨氮去除处理,去除率达到73%。将植物吸附污染物应用在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中具有一定的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19.
为进一步保护中华绒螯蟹栖息地和种质资源,科学评估长江蟹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在长江靖江、新开沙及狼山沙3个采集区域的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根据δ13C、δ15N值分析二者的生态宽幅及营养生态位面积。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δ15N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5.00‰~-23.00‰;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6.00‰~-24.00‰,表明两种蟹均对某种饵料生物有所偏好,且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范围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表明其食物来源更广。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存在重叠,表明二者存在饵料竞争关系。其中靖江江段两种蟹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表明二者在靖江江段食物竞争最激烈。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变幅(CR)、δ15N值变幅(NR)及营养生态位总面积(Ta)均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说明中华绒螯蟹对于饵料资源的竞争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20.
氨氮(NH_4~+)是大多数浮游生物优先利用的氮源,其在水体中的再生过程(REG)和潜在吸收过程(U_(pot))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和生物群落的生长。以长江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长江中游滨岸带水体的NH_4~+循环速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滨岸带水体NH_4~+再生速率为0.12~1.62μmol/(L·h),潜在吸收速率为0.21~2.35μmol/(L·h),生物群落NH_4~+需求(CBAD)为0.08~0.75μmol/(L·h)。NH_4~+再生速率、潜在吸收速率和生物群落NH_4~+需求均随水流方向自宜昌至鄱阳湖湖口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统计分析表明,化学需氧量(COD)(p0.01)和悬浮物浓度(SS)(p0.05)是影响长江中游水体NH_4~+循环速率的主要因素。长江中游水体NH_4~+再生速率占潜在吸收速率的43.1%~76.0%,均值为58.5±8.5%,表明NH_4~+再生是长江中游水体中生物群落NH_4~+吸收过程的主要NH_4~+来源。估算得到的NH_4~+再生量是长江中游水体TN负荷的2倍,表明水体NH_4~+再生在支持水体初级生产力和维持氮素内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